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三月庚申朔,筑汴州城。初,大歷中李正己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曹、濮、徐、兗、鄆十五州之地,李寶臣有恒、定、易、趙、深、冀、滄七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梁崇義有襄、鄧、均、房、復、郢六州之地,各聚兵數萬。始因叛亂得位,雖朝廷寵待加恩,心猶疑貳,皆連衡盤結以自固。朝廷增一城,浚一池,便飛語有辭,而諸盜完城繕甲,略無寧日。至是田悅初稟命,劉文喜殄除,群兇震懼。又奏計者還,都無賜與,既歸,皆構怨言。先是汴州以城隘不容眾,請廣之。至是筑城,正己、田悅移兵于境為備,故詔分汴、宋、滑為三節度,移京西防秋兵九萬二千人以鎮關東。又于郾城置溵州。辛巳,以汾州刺史王翃為振武軍使、東中二受降城鎮北綏銀麟勝等州留后。以萬年令崔漢衡為殿中少監,使吐蕃。
夏四月己酉朔,省沔州。庚寅,襄州梁崇義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己亥,省燕州、順化州。乙卯,并平琴州為黨州。丁巳,貶禮部侍郎于召桂州刺史,御史中丞袁高韶州長史。五月丙寅,以軍興十一而稅。己巳,以淮寧軍節度使李希烈充漢南北諸道都知兵馬招撫處置等使,封南平王。庚寅,以浙江西道為鎮海軍。加蘇州刺史韓滉檢校禮部尚書、潤州刺史,充鎮海軍節度使、浙江東西道觀察等使。以御史中丞一員為理匭使,諫議大夫一員知匭使;給事中、中書舍人為監考使。辛丑,尚父、中書令、汾旭郡王郭子儀薨。丙午,以檢校秘書少監鄭叔則為御史中丞、東都畿觀察使。壬子,以懷鄭、河陽節度副使李芃為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仍割東畿五縣隸焉。
秋七月戊子朔,詔曰:"二庭四鎮,統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國朝以來,相奉率職。自關、隴失守,東西阻絕,忠義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禮教,皆侯伯守將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節度觀察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護,四鎮節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自河、隴陷虜,伊西、北庭為蕃戎所隔,間者李嗣業、荔非元禮、孫志直、馬璘輩皆遙領其節度使名。初,李元忠、郭昕為伊西北庭留后,隔絕之后,不知存亡,至是遣使歷回紇諸蕃入奏,方知音信,上嘉之。其伊西、北庭將士敘官,仍超七資。庚申,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楊炎為左仆射,以前永平軍節度使張鎰為中書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司空、淮陽郡王侯希逸卒,丁丑,以河中尹關播為給事中,同州刺史李承為河中尹、晉絳都防御觀察使。辛巳,以邠寧節度使李懷光兼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使。以鄜坊、丹延觀察留后李建徽為坊州刺史、鄜坊丹延都團練觀察使。壬午,以幽州隴右節度使、中書令朱泚為太尉。田悅攻寇臨洺,守將張伾城守。
八月辛卯,平盧淄青節度觀察使、司徒、太子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正己卒。庚戌,以中書舍人衛晏為御史中丞、京畿觀察使。壬子,淮寧軍節度使李希烈攻襄陽,誅梁崇義,斬其同惡三十余人。
九月辛酉,以易州刺史張孝忠為恒州刺史,充成德軍節度觀察使。壬戌,加李希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癸亥,兵部尚書、翼國公路嗣恭卒。甲子,以晉絳觀察使李承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戊辰,以杭州刺史元全柔為黔中經略招討觀察等使。
冬十月乙酉,尚書左仆射楊炎貶崖州司馬,尋賜死。戊申,加宣武軍節度使劉洽御史大夫。徐州刺史李洧棄其帥李納,以州來降。十一月辛未,宣武節度劉洽與神策將曲環大破李納之眾于徐州。己巳,詔:"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恒州刺史、襲隴西郡王李惟岳,以其父寶臣有忠勞于王室,惟岳隳墜父業,蔑棄國恩,縗绖之中,擅掌戎務。外結兇黨,益固奸謀,不孝不忠,宜肆原野。削爾在身官爵。"乙亥,貶戶部侍郎、判度支韓洄蜀州刺史,以江淮轉運使、度支郎中杜佑代判度支、戶部事。丁丑,以陜州長史李齊為河中尹,充河中晉絳防御觀察使;以商州刺史姚明揚為陜州長史、本州防御、陸運使;以權鹽鐵使、戶部郎中包佶充江淮水陸運使。李納將海州刺史王涉以州降。十二月庚寅,河中節度使馬燧檢校左仆射,澤潞節度使李抱真檢校兵部尚書,賞破田悅之功也。丙申,太子賓客王縉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