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穆宗即位,命元略使黨項宣撫。辭疾不行,出為黔南觀察使、兼御史中丞。初,元略受命使黨項,意宰臣以私憾排斥,頗出怨言。宰相崔植奏曰:"比以圣意切在安撫黨項,乃差元略往使。受命之后,苦不樂行,言辭之間,頗乖去就。豈有身忝重恩,不思報效?茍非便己,即不肯行。須有薄懲,以肅在位,請出為黔中觀察使。"初,崔植任吏部郎中,元略任刑部郎中知雜。時中丞改京兆尹,物議以植有風憲之望。元略因入閣,妄稱植失儀,命御史彈之。時二人皆進擬為中丞,中旨果授元略,植深銜之。及植為相,元略以左散騎常侍使于黨項;元略意植之見排,辭疾不行。被譴出。逾年,轉鄂州刺史、鄂岳都團練觀察使。長慶四年,入為大理卿。
敬宗即位,復為京兆尹,尋兼御史大夫。以誤征畿甸經赦免放緡錢萬七千貫,為侍御史蕭澈彈劾。有詔刑部郎中趙元亮、大理正元從質、侍御史溫造充三司覆理。元略有中助,止于削兼大夫。初,元略有宰相望,及是事,望益減。
寶歷元年,遷戶部侍郎。議者以元略版圖之拜,出于宣授。時諫官有疏,指言內常侍崔潭峻方有權寵,元略以諸父事之,故雖被彈劾,而遽遷顯要。元略亦上章自辨,且曰:"一昨府縣條疏,臺司舉劾,孤立無黨,謗言益彰,不謂詔出宸衷,恩延望外。處南宮之重位,列左戶之清班,豈臣庸虛,敢自干冒。天心所擇,雖驚特進之恩;眾口相非,乃致因緣之說。"詔答之曰:"朕所命官,豈非公選?卿能稱職,奚恤人言!"然元略終不能逃父事潭峻之名。
寶歷二年四月,京兆府以元略前任尹日為橋道使,造東渭橋時,被本典鄭位、判官鄭復虛長物價,抬估給用,不還人工價直,率斂工匠破用,計贓二萬一千七百九貫。敕云:"元略不能檢下,有涉慢官,罰一月俸料。"時劉棲楚自為京兆尹,有覬覦相位之意。元賂方在次對,又多游裴度門,棲楚恐礙己,以計摧之,乃按舉山陵時錢物以污之。
太和三年,轉戶部尚書。四年,判度支。五年,檢校吏部尚書。出為東都留守、畿汝等防御使。是歲,又遷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十二月卒,廢朝三日,贈尚書左仆射。子鉉。
鉉,字臺碩,登進士第。三辟諸侯府,荊南、西蜀掌書記。會昌初,入為左拾遺,再遷員外郎,知制誥,召入翰林,充學士。累遷戶部侍郎承旨。會昌末,以本官同平章事。為同列李德裕所嫉,罷相,為陜虢觀察使、檢校刑部尚書。
宣宗即位,遷檢校兵部尚書、河中尹、博陵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大中三年,召拜御中大夫,尋加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累遷金紫光祿大夫,守左仆射、門下侍郎、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士、博陵縣開國公,食邑至二千戶。七年,以館中學士崔瑑、薛逢等撰《續會要》四十卷,獻之。九年,檢校司徒、揚州大都督長史,進封魏國公、淮南節度使。宣宗于太液亭賦詩宴餞,有"七載秉鈞調四序"之句,儒者榮之。
咸通初,移鎮襄州。咸通八年,徐州戍將龐勛自桂管擅還,道途剽掠。鉉時為荊南節度,聞徐州軍至湖南,盡率州兵,點募丁壯,分扼江、湘要害,欲盡擒之。徐寇聞之,逾嶺自江西、淮右北渡,朝議壯之。卒于江陵。
子沆、汀、潭、沂。
沆,登進士第,官至員外郎,知制誥,拜中書舍人。坐事貶循州司戶。乾符初,復拜舍人,尋遷禮部侍郎,典貢舉。選名士十數人,多至卿相。乾符末,本官同平章事。遇京國盜據,從駕不及而卒。沂后官亦隆顯。
元略弟元受、元式、元儒。
元受登進士第,高陵尉,直史館。元和初,于皋謨為河北行營糧料使。元受與韋岵、薛巽、王湘等皆為皋謨判官,分督供饋。既罷兵,或以皋謨隱沒贓罪,除名賜死。元受從坐,皆逐嶺表,竟坎壈不達而卒。子鈞、鉶、銖相繼登進士第,辟諸侯府。
元式,會昌三年檢校左散騎常侍、河中尹、河中晉絳觀察使。四年,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六年,入為刑部尚書。宣宗朝領度支,以本官同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