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本紀第三
三月戊午,置寧朔大使,以護突厥。夏五月壬戌,徙封燕王靈夔為魯王。六月乙酉,大風拔木。己丑,薛延陀遣使求婚。乙未,滁州野蠶成繭,凡收八千三百石。八月庚午,新作襄城宮。癸巳,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癸卯,曲赦西州大辟罪。乙卯,于西州置安西都護府。冬十月己卯,詔以贈司空、河間元王孝恭,贈陜東道大行臺尚書右仆射、鄖節公殷開山,贈民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等配饗高祖廟庭。閏月乙未,幸同州。甲辰,狩于堯山。庚戌,至自同州。丙辰,吐蕃遣使獻黃金器千斤以求婚。
十一月甲子朔,日南至。有事于圓丘。十二月丁酉,交河道旋師。吏部尚書、陳國公侯君集執高昌王麹智盛,獻捷于觀德殿,行飲至之禮,賜酺三日。乙卯,高麗世子相權來朝。
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吐蕃遣其國相祿東贊來逆女。丁丑,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歸吐蕃。辛巳,幸洛陽宮。三月戊申,幸襄城宮。庚午,發襄城宮。
夏四月辛卯,詔以來年二月有事泰山,所司詳定儀制。五月壬申,并州僧道及老人等抗表,以太原王業所因,明年登封已后,愿時臨幸。上于武成殿賜宴,因從容謂侍臣曰:"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時會中有舊識上者,相與道舊以為笑樂。因謂之曰:'他人之言,或有面諛。公等朕之故人,實以告朕,即日政教,于百姓何如?人間得無疾苦耶?"皆奏:"即日四海太平,百姓歡樂,陛下力也。臣等余年,日惜一日,但眷戀圣化,不知疾苦。"因固請過并州。上謂曰:"飛鳥過故鄉,猶躑躅徘徊;況朕于太原起義,遂定天下,復少小游觀,誠所不忘。岱禮若畢,或冀與公等相見。"于是賜物各有差。丙子,百濟王扶余璋卒。詔立其世子扶余義慈嗣其父位,仍封為帶方郡王。
六月戊申,詔天下諸州,舉學綜古今及孝悌淳篤、文章秀異者,并以來年二月總集泰山。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丙辰,停封泰山,避正殿以思咎,命食減膳。
秋七月甲戌,孛星滅。
冬十月辛卯,大閱于伊闕。壬辰,幸嵩陽。辛丑,還宮。十一月壬戌,廢鄉長。壬申,還京師。癸酉,薛延陀以同羅、仆骨、回紇、靺鞨、霫之眾度漠,屯于白道川。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兵壓其東境;兵部尚書李勣為朔方行軍總管,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分道以御之。十二月戊子朔,至自洛陽宮。甲辰,李勣及薛延陀戰于諾真水,大破之,斬首三千余級,獲馬萬五千匹,薛延陀跳身而遁。勣旋破突厥思結于五臺縣,虜其男女千余口,獲羊馬稱是。
十六年春正月辛未,詔在京及諸州死罪囚徒,配西州為戶;流人未達前所者,徙防西州。兼中書侍郎、江陵子岑文本為中書侍郎,專知機密。夏六月辛卯,詔復隱王建成曰隱太子,改封海陵剌王元吉曰巢剌主。秋七月戊午,司空、趙國公無忌為司徒,尚書左仆射、梁國公玄齡為司空。
九月丁巳,特進、鄭國公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故。冬十一月丙辰,狩于岐山。辛酉,使祭隋文帝陵。丁卯,宴武功士女于慶善宮南門。酒酣,上與父老等涕泣論舊事,老人等遞起為舞,爭上萬歲壽,上各盡一杯。庚午,至自岐州。十二月癸卯,幸溫湯。甲辰,狩于驪山,時陰寒晦冥,圍兵斷絕。上乘高望見之,欲舍其罰,恐虧軍令,乃回轡入谷以避之。是歲,高麗大臣蓋蘇文弒其君高武,而立武兄子藏為王。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右衛將軍、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腰斬。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薨。戊申,詔圖畫司徒、趙國公無忌等勛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三月丙辰,齊州都督齊王祐殺長史權萬紀、典軍韋文振,據齊州自守,詔兵部尚書李勣、刑部尚書劉德威發兵討之。兵未至,兵曹杜行敏執之而降,遂賜死于內侍省。丁巳,熒惑守心前星,十九日而退。
夏四月庚辰朔,皇太子有罪,廢為庶人。漢王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并坐與連謀,伏誅。丙戌,立晉王治為皇太子,大赦,賜酺三日。丁亥,中書令楊師道為吏部尚書。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庚寅,上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癸巳,魏王泰以罪降爵為東萊郡王。五月乙丑,手詔舉孝廉茂才異能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