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初,張獻忠之降也,擁兵萬人踞谷城,索十萬人餉,文燦及中外要人曰與之。為請官、請地、請關防矣,獻忠列軍狀曰請備遣,既而三檄其兵不應,朝野知獻忠必叛也。其后,汝才降,不肯釋甲。及進忠、萬慶等并降,文燦以為得策,謂天下且無賊也。五月,獻忠遂反于谷城,劫汝才于房縣,于是九營俱反。初,均州五營懼見討,自疑,相與歃血拒獻忠,無何亦叛去。帝聞變,大驚,削文燦官,戴罪視事。七月,良玉擊獻忠羅英山,敗績。帝大怒,命嗣昌來代。嗣昌已至軍,即遣使逮文燦下獄,坐大辟,所親姚明恭柄國而不能救也。十三年十月,文燦竟棄市。
練國事,字君豫,永城人。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授沛縣知縣,調山陽。
天啟二年,征授御史。廣寧失守,國事請薊州、宣府、大同及山東、山西、河南撫臣各練兵萬,以壯山海聲援。又請捕誅殺大同妖人。又疏論魏忠賢使群閹辱尚書鐘羽正,索冬衣,傷國體。國事在諫垣,匡救多。給事中趙興邦,忠賢私人也,以國事為趙南星黨,劾之,削籍。
崇禎元年復官,擢太仆少卿,進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關中頻歲饑,盜賊蜂起。四年正月,神一元陷保安。國事遣賀虎臣援延安,而身率副將張全昌連破點燈子于中部、合阝陽、韓城,又破別部于宜君、雒川,降其魁李應鰲。諸將張全昌、趙大允、王承恩、杜文煥、賀虎臣等分剿賊澄城、宜川、耀州、白水、合阝陽,斬首千九百有奇。總督楊鶴既受群賊降,已,復相繼叛,田近庵、李老柴陷中部。國事偕承恩攻圍五月,克之,而所部亦頻失事,楊鶴被征,國事亦戴罪自贖。
五年,紅軍友、李都司等將犯平涼。國事自涇趨固原,檄大帥楊嘉謨殺賊塘馬,斷其偵探。賊乃走慶陽西壕,嘉謨、曹文詔邀擊,大敗之。自三月至五月,大小數十戰,賊迄破滅。國事免戴罪。
當是時,關中五鎮,大帥曹文詔、楊嘉謨、王承恩、楊麟、賀虎臣各督邊軍協討,總督洪承疇尤善調度。賊魁多殲,余盡走山西,關中稍靖。
六年冬,賊既從澠池渡,入盧氏。明年,賊遂由河南、湖廣入漢南。總督陳奇瑜檄國事駐商州,協剿商南、盧氏賊。漢南賊遂由寧羌至兩當,掠鳳縣,出棧道,陷寶雞,關中賊復熾。既而奇瑜受賊降,檄諸軍勿擊。賊出險,遂大掠鳳翔、麟游、寶雞、扶風、汧陽、乾州、涇陽、醴泉。奇瑜委罪國事以自解,國事上言:“漢南賊盡入棧道,奇瑜檄止兵,臣未知所撫實數。及見奇瑜疏,八大王部萬三千余人,蝎子塊部萬五百余人,張妙手部九千一百余人,八大王又一部八千三百余人,臣不覺仰天長嘆。夫一月內,撫強寇四萬余,盡從棧道入內地,食飲何自出,安得無剽掠?且一大帥將三千人,而一賊魁反擁萬余眾,安能受紀律?即藉口回籍,延安州縣驟增四萬余人,安集何所?合諸征剿兵不滿二萬,而降賊逾四萬,豈內地兵力所能支,宜其連陷名城而不可救也。若咎臣不堵剿,則先有止兵檄矣;若云賊已受撫,因誤殺使人致然,則未誤殺之先,何為破麟游、永壽。今事已至此,惟急調大軍致討,若仍以愿回原籍,禁兵勿剿,三秦之禍安所終極哉!”疏入,事已不可為,遂逮下獄。九年正月遣戍廣西。久之,敘前功,赦還,復冠帶。
福王時,召為戶部左侍郎,尋改兵部。十二月加尚書,仍蒞侍郎事。明年二月致仕,未幾卒。
丁啟睿,永城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崇禎初,歷山東右參政,坐事謫陜西副使。九年,寧夏兵變,啟睿捕斬殺巡撫王楫者首惡六人,軍中大定。再遷右布政使,分守關南,從巡撫孫傳庭討賊。
十一年冬,就拜右僉都御史,代傳庭巡撫陜西。歲頻旱,民益為盜,長武、環、白水、長安、臨潼、咸陽賊起如猬毛。十三年,用督師楊嗣昌薦,擢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鄭崇儉總督陜西三邊軍務討賊。明年,嗣昌死,加啟睿兵部尚書,改稱督師,代嗣昌盡督陜西、湖廣、河南、四川、山西及江南、北諸軍,仍兼總督陜西三邊軍務,賜劍、敕、印如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