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榮全喜昌 升泰 善慶柏梁 恩澤 銘安 恭钅堂 慶裕 長庚 文海 鳳全 增祺 貽穀信勤榮全,關佳氏,滿洲正黃旗人,一等威勇侯那銘嗣子。咸豐元年,襲爵,授二等侍衛。從征山東,以功遷頭等,還直乾清門。十一年,出為塔爾巴哈臺領隊大臣,歷喀喇沙爾辦事大臣、伊犁參贊大臣。同治五年,以鑲紅旗蒙古副都統署伊犁將軍。明年,調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時纏回襲陷伊犁,俄乘機遣兵入,藉口代為收復。榮全內籌守御,外示羈縻。又以索倫、蒙古被兵,民多亡入俄境,為請擇地安插,分部護之。
八年,朝旨以新疆各城多與俄接壤,命榮全會俄官,依三年勘辦西北界約記,建設烏屬界牌鄂博。先是,塔城和約兩國分界,自恰克圖西北逾烏梁海,首沙濱達巴哈,訖浩罕邊界,繪畫地圖,識以紅線。至是,集議烏克克卡倫仍依舊界,惟自東北沙濱達巴哈至西南賽留格木山柏郭蘇克壩補牌博八,明定界限,所謂烏里雅蘇臺界約是也。九年,坐烏魯木齊城陷,褫職留任。十年,俄遣柯福滿將軍占領庫爾札,聲收烏魯木齊,詔榮全赴伊犁收回城池。榮全遂自烏城西進至霍博克賽里,直抵塔爾巴哈臺。會天大雪,止舍。逾歲,與俄官布呼策勒傅斯奇集議色爾賀鄂魯勒,榮全向之索還。俄官陽言請命本國,而陰遣兵襲取瑪納斯,骎骎欲東犯。榮全不獲已,返塔城。是時,俄人據伊犁可千馀人,滋驕橫,索倫、錫伯苦之。十二年,錫伯窘益甚,榮全濟以銀,俄官反出阻之。榮全曰:“為我屬地,我自濟之。與俄奚涉焉?”牒駁之,俄官詞屈。上聞而嘉之。
會回構安集延擾動,上命榮全進攻瑪納斯綴寇勢,遂復其官。十三年,白彥虎犯上馬橋,榮全遣軍敗之沙子山。光緒二年,師克瑪納斯南、北二城。榮全數有功,尋召入京,歷兼護軍統領、右翼前鋒統領。五年,卒,恤如制。
喜昌,字桂亭,葛濟勒氏,滿洲鑲白旗人,世居吉林。亦以防俄著。初從軍征捻,累功至協領。河內之役,以少勝眾,功尤盛,晉副都統。西捻平,賜頭品秩,充西寧辦事大臣,光緒六年,調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時中俄有違言,俄軍窺吉林邊壤。朝命喜昌佐防務,因上言琿春為兵沖要地,宜練馬隊二千、步隊八千資守御。逾歲,抵琿春,相度地勢,乃專囑伊克唐阿防守事,而自率所部頓磨夷石,扼雙城、紅土巖來路,上韙之。和議成,授庫倫辦事大臣,條上邊防六事,尋謝病歸。十七年,卒,予易州建祠。
升泰,字竹珊,卓特氏,蒙古正黃旗人。入貲為員外郎,銓戶部。出知山西汾州府,有政聲。回寇擾境,錄守城功,晉道員,除河東道。歷浙江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光緒七年,賞副都統銜,充伊犁參贊大臣,尋授內閣學士。明年,署烏魯木齊都統,與俄羅斯定阿爾泰山邊界。俄人遇事齟齬,升泰執原議不稍讓。始受約束。
十三年,改充駐藏幫辦大臣。時藏人筑卡隆阿,為印度所敗。上命辦事大臣文碩令藏人撤卡。文碩謂為藏地,無可撤,嚴旨責焉,以升泰代之。而藏人誓復仇,頓兵帕克里,將痛擊印軍。升泰搜集乾隆五十三年舊檔,哲孟雄受偪廓爾喀,達賴以日納宗給之,以雅拉、木支兩山為界,持示藏人。藏人曰:“地雖予哲,今哲通英,宜收回。”升泰數止之,不從。英使愿媾和,朝旨令升泰赴邊界與印官議約。十四年,印軍收哲全境。藏兵又敗咱利,亞東、朗熱并失。隙愈深,群思報復,升泰數嚴止之,仍不從。會天寒,印官趣升泰赴議,而藏人請代索哲孟雄、布魯克巴侵地,否則傾眾一戰。升泰仍百計諭藏僧,戒藏番毋妄動。及至邊,布部長遣兵千七百人護衛。升泰慮為英口實,謝去,并乞印綬封典,升泰允代請諸朝。既與英政務司保爾會於納蕩,索藏償兵費。升泰曰:“哲為藏屬,索費無名。”英人又在布境及后藏干壩修路,藏人益大震。英官要求甚奢,升泰力折之,藏人漸就范。升泰數要英撤兵,英不可。升泰以大雪封山,運糧無所,退駐仁進岡。英人既掠哲地,復羈其部長土尕朗思,置之噶倫繃,招印度、廓爾喀游民墾荒。廷議以哲事無從挽救,慮梗藏議,諭升泰勿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