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罷戰詔下,日人將歸我遼東,依克唐阿力請三路分兵鎮懾,稱旨。又條上練兵隊、筑炮臺、造鐵路、制槍械、開礦產、治團練六事,朝旨以礦政尤要,敕妥籌開采。又明年,晉頭品秩,授鑲黃旗漢軍都統。其秋,出為盛京將軍。既蒞事,糾貪墨,整營制,晰分釐稅,歲增餉銀數十萬。復撤還金州奉軍,杜俄人藉口,境內稱治。二十五年,卒,謚誠勇,予建祠。
依克唐阿勇而有謀,性仁厚,不嗜殺,每有俘獲,不妄戮一人。轉戰吳、皖、魯、豫,先后救出難民以十數萬計,至今人尸祝之。初與長順訂兄弟交,長順兄事之。及議遼陽戰守,語不協。依克唐阿毅然獨任其難,曰:“孰使我為兄也者?”其雅量如此。
榮和,字育堂。二等侍衛,官至副都統。戰后所部育字營多驕縱,命李秉衡查辦,革職治罪。
長順,字鶴汀,達呼里郭貝爾氏,隸滿洲正白旗,世居布特哈。起家藍翎侍衛,隨文宗車駕狩熱河。會馬賊陷朝陽,從大學士文祥討平之。嗣復從侍郎勝保征捻,轉戰直、魯、皖、豫,以驍勇稱。同治元年,解潁州圍,以功遷二等。
多隆阿主陜西軍事,調赴軍,至潼關,大敗寇眾,賜號恩特赫恩巴圖魯。進攻咸陽馬家堡,被巨創,援至,又大破之,咸陽復,晉頭等。三年,悍回馬化隆據寧夏,分其黨駐清水堡成犄角,師久攻不下。長順曰:“不先翦其羽翼,城未可克也!”乃自靈州襲清水堡,乘勝取寧夏,拔之,晉副都統,賜頭品服。時長順年未四十,而戰常陷堅。每當兵潰時,或抄襲其后,或橫阻其前,俾潰者得整列,以是常轉敗為勝。其旗幟尚白,寇望見之,輙呼曰:“小長將軍至矣!”相與戒勿犯,其為寇所憚若此。
六年,移師蘭州。時省城戎備寡,回眾數千突來犯,長順率百人隱小溝,出不意疾擊之,寇愕走,又敗之平番、皋蘭、狄道,既復規取河州,連破太子寺、高家集,被賞賚。八年,授鑲紅旗漢軍副都統。越二年,出署烏里雅蘇臺將軍,坐事免。
光緒二年,復官,左宗棠調赴甘肅,歷署巴里坤領隊大臣、哈密幫辦大臣。初,新疆南路勘界議起,當事者與俄使相持久不決。至是,長順陟巉巖,披蒙茸,獲見高宗御書界碑,俄使始無異辭,乃定。明年,假歸,歷授正白旗漢軍都統、內大臣。十四年,出為吉林將軍。既蒞事,賑菑荒,維圜法,均釐榷,澄吏治,清盜源,整旗務,境內一切皆治辦。又創修吉林通志,書成上之。
二十年,日軍陷海城,遼陽危。朝命長順往援,節制奉天各軍,并嚴詔:“遼陽有失,唯長順是問。”時潰軍紛集遼城下,署知州徐慶璋方閉城不令入,軍大閧。會長順領百騎至,斬閧者一,馀令還駐沙河。先是長順被命以軍五千分隊應赴,先至者令壁本溪湖,自輕騎入遼陽。亂既定,日軍諜者亦不知其止百騎也,第歸言某將軍至。日軍遂止弗前,遼陽乃保。已而進攻海城,戰數日弗勝,長順奏趣宋慶會師,詔不許。湘軍將陳湜至,又請劉坤一令合攻,亦未果。及日軍繞道復攻遼陽,適慶璋守靦峒峪,長順與依克唐阿回援,得無恙。和議成,請疾歸。
二十五年,復起吉林將軍。拳亂作,俄羅斯內犯,奉天、黑龍江皆主戰,長順獨持不可。又上言拳匪不可恃,東省鐵路隨地皆駐俄兵,宜善為羈縻,寧嚴守以待戰,毋先戰以啟釁。上嘉其老成持重,奉、吉軍事悉屬之。戰釁既開,奉、黑皆罹災,而吉林安堵,人服其先見。日俄之戰,守中立,獨無所犯。三十年,卒,贈太子少保,予一等輕車都尉,謚忠靖,入祀賢良祠。
長順聳幹赪面,須眉灑然。富膽略,恒持短矛單騎穿賊陣,為士卒先。往往以少制眾,以奇制勝,兼謀勇,一時稱良將云。
論曰:中日之戰,淮軍既覆,湘軍隨之,唯豫軍強起支搘。慶與玉昆先后失利,亦不復能自振焉。東三省練軍自成軍后,終未當大敵,而依克唐阿、長順一奮其氣,遂保遼陽而無失,中外稱之。喪師辱國者數矣,此固差強人意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