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沈桂芬 李鴻藻 翁同龢 孫毓汶沈桂芬,字經笙,順天宛平人,本籍江蘇吳江。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咸豐二年,大考一等,擢庶子。累遷內閣學士。先后典浙江、廣東鄉試,督陜甘學政,充會試副總裁。八年,丁父憂。服闋,補原官。晉禮部左侍郎。同治二年,出署山西巡撫,明年,實授。連上移屯、練兵諸疏,并稱旨。桂芬以山西民食不敷,自洋藥弛禁,栽種罌粟,糧價踴增。於是刊發條約,飭屬嚴禁。疏陳現辦情形,上韙之,頒行各省,著為令。旋丁母憂。六年,起禮部右侍郎,充經筵講官,命為軍機大臣。歷戶部、吏部,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遷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光緒元年,以本官協辦大學士。京畿旱,編修何金壽援漢代天災策免三公為言,請責斥樞臣,諭交部議。桂芬坐革職,特旨改為革職留任。旋復原官,充翰林院掌院學士,晉太子太保。
桂芬遇事持重,自文祥逝后,以諳究外情稱。日本之滅琉球也,廷論多主戰,桂芬獨言勞師海上,易損國威,力持不可。及與俄人議還伊犁,崇厚擅訂約,朝議紛然;桂芬委曲斡旋,易使往議,改約始定,而言者猶激論不已。桂芬久臥病,六年,卒,年六十有四,贈太子太傅,謚文定。
桂芬躬行謹飭,為軍機大臣十馀年,自奉若寒素,所處極湫隘,而未嘗以清節自矜,人以為難云。
李鴻藻,字蘭孫,直隸高陽人。咸豐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典山西鄉試,督河南學政。十年,上擇儒臣為皇子師,大學士彭蘊章以鴻藻應。召來京,明年,特詔授大阿哥讀。穆宗登極,皇太后懿旨命直弘德殿。同治元年,擢侍講。累遷內閣學士。署戶部左侍郎。四年,命直軍機。五年,授禮部右侍郎。遭母憂,皇太后懿旨,援雍正、乾隆年大臣孫嘉淦等故事,命鴻藻開缺守孝,百日后仍授讀,兼參機務。并諭:“移孝作忠,勿以守禮固辭。”鴻藻懇終制,不允。倭仁等亦代為陳請,仍命恭親王傳諭慰勉。鴻藻連疏稱疾,遂得賜告,卒終制始出。
七年,捻擾畿疆,鴻藻方里居,以各路統兵大員事權不一,疏請特派親王為大將軍,坐鎮京師,以固北路;左宗棠、李鴻章為參贊大臣,分紥保定、河間東西兩路,各率所部兵勇相機剿辦;陳國瑞為幫辦軍務,專統一軍為游擊之師;直隸總督官文專顧省城,籌備諸軍餉需,以資接濟;丁寶楨駐紥直、東交界,防賊東竄;李鶴年駐紥直、豫交界,防賊南竄;直、晉交界,由左宗棠等分撥勁旅扼要駐紥;并請敕下各該大臣和衷商辦,迅奏膚功。奏入,上遂命各路統兵大臣均歸恭親王節制。旋起禮部左侍郎,仍直弘德殿及軍機如故。
十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時有修葺圓明園之旨,朝臣同起力爭。鴻藻亦言:“粵、捻初平,回氛方熾,宜培養元氣,以固根本。不應虛糜帑糈,為此不急之務。”乃止。十三年,上有疾,命代批答章奏;旋崩,自劾輔導無狀,罷弘德殿行走。
光緒二年,命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尋丁本生母憂,服闋,起故官,以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調吏部。時崇厚與俄擅定伊犁約,鴻藻堅持不可,爭於廷。卒治崇厚罪,議改約。及法越啟釁,言路愈奮發,劾罷樞臣。鴻藻謫遷內閣學士。后復累遷禮部尚書。
十三年,河決鄭州,上命鴻藻馳往督辦。先是河道總督李鶴年、河南巡撫倪文蔚議於西壩興工,鴻藻至,仍之。又續興東壩工。疊遇奇險,皆力為固守。會伏秋汛至,西壩失事,請暫停工。上以鴻藻督率無方,革職留任;并奪李鶴年河道總督,命鴻藻暫行署理。尋回京,復以禮部具奏典禮漏繕簽改日期,再議革職,上特寬免。大婚禮成,復原官。
二十年,日韓事棘,命鴻藻商辦軍務,再授軍機大臣。與翁同龢皆主戰,并爭和約,卒不能阻。旋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調吏部。歷蒙頒賞書畫及諸上方珍物。充鄉試、會試、殿試等閱卷大臣。二十三年,以病乞假,疾篤,賞給藥餌,命御醫往視。卒,年七十有八。遺疏入,上震悼,予謚文正,贈太子太傅。子焜瀛、煜瀛,均賞給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