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二十年,良棟率師次朝天關,遣弘燦出馬湖繞賊兵后,戰鳳凰村,再戰觀音崖。賊據崖,弘燦督兵攀崖襲其后,馘三百,俘八十馀。令總兵李芳述、偏圖等逐至黃茅岡,賊分三道拒戰,弘燦分兵應之,自旦至暮,大破賊,斬其將沈明、張文祥,國柱等遁走。復瀘州、敘州,遂克永寧,徇榮經。良棟與會師夾江,克雅州,進復建昌。渡金沙江,次武定。
大將軍貝子彰泰統湖廣、廣西諸路滿、漢兵四十萬下云南,攻會城,屯城東歸化寺,西亙碧雞關,連營四十里,前臨昆明湖,湖中不設兵。世璠收馀眾固守,自水道轉運,相持數月未下。九月,良棟至軍,周視營壘,請於彰泰曰:“我師不速戰,相持日久,糧不繼,何以自存?”彰泰曰:“皇上豢養滿洲兵,豈可輕進委之於敵?且爾兵初來,亦宜體養,何可令其傷損?”良棟不從,率所部夜攻南壩,破壘奪橋,遂薄城。彰泰語良棟:“爾兵攻已瘁,宜暫退,令總督蔡毓榮代守。”良棟曰:“我兵死戰所得地,奈何令他人守乎?”於是彰泰令諸軍悉進,世璠兵出城,戰於桂花寺,諸軍皆奮斗,世璠兵大敗,乃自殺,馀眾以城降。云南平。
自三桂鎮云南,至世璠覆亡,歷年久,子女玉帛充積饒富。城破,諸將爭取之,獨良棟無所取,戢所部兵絲毫毋敢犯。
朱衣客就逮,具疏辨,謂良棟與兵少,又無后應,是以退還。進寶亦疏謂建昌之陷,罪在良棟。良棟復劾朱衣客欺飾狡辨,且謂辨疏出進寶。上以軍事急,命俟事平察議。云南既定,召良棟詣京師,進寶亦入覲,諭曰:“當賊據漢中負固,諸將咸謂恢復為難,獨良棟首發議進剿,與進寶同取漢中。嗣因意見不相合,遂分道克成都,而進寶亦取保寧。成都不下,保寧未易拔;保寧不下,成都未易守:是二將并有功也。時賊皆入川抗戰,我師乘虛自沅州、鎮遠取貴陽,川中寇復張,已復之疆土幾至再陷,則二將不能和衷之所致也。二將不諳大體,私忿攻訐。朕念其功績并茂,惟欲保全,互訐章奏,皆置不問,但論失援建昌罪。”部議朱衣客論斬,吳丹奪官籍沒,良棟奪官。上命朱衣客免死為奴,吳丹奪官,良棟改授鑾儀使。
二十二年,良棟疏陳戰功,請察議,下王大臣等議:良棟失建昌,以功抵罪;止敘從征將士弘燦、芳述、偏圖,并加左都督。良棟尋乞病歸。二十五年,上念良棟克云南,廉潔守法紀,復將軍、總督原銜。二十七年,入覲,復自陳戰功,上命還里牒部具奏。二十八年,授拜他喇布勒哈番。
三十年,噶爾丹擾邊,命西安將軍尼雅翰等出防寧夏,以軍事諮良棟。三十二年,以寧夏總兵馮德昌赴甘州,命良棟暫領鎮兵。良棟劾德昌剋軍糧,德昌坐罷。三十三年,命良棟率兵駐土喇御噶爾丹,旋召詣京師。三十四年,良棟復自陳戰功為大將軍圖海、彰泰所抑,并咎大學士明珠蔽功,上責其褊隘,還其疏,仍敕部優敘,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良棟原留京師,乞田宅。御史龔翔麟劾良棟驕縱,上原之,賚白金二千,令歸里。
三十六年,良棟病,尚書馬齊自寧夏還,奏狀,手詔存問,賜人葠、鹿尾。尋卒,年七十有七。上方征噶爾丹,次榆林,諭曰:“良棟偉男子,著有功績。性躁心窄,每與人不合,奏事朕前,言語粗率。朕保全功臣,始終優容之,所請無不允。今病卒,宜為其妻子區處,使得安生。”至寧夏,命皇長子允禔臨其喪,賜祭葬,謚襄忠。五十九年,上諭群臣,猶舉良棟至云南與彰泰議軍事,謂決於進戰乃得成切。乾隆四十七年,進一等伯,世襲罔替。
子弘燦,初以蔭生特授寧夏總兵,歷川北、真定、黃巖、南贛諸鎮。康熙三十八年,授浙江提督,調廣東。四十五年,授兩廣總督。五十五年,入覲,辭還,奏言久處炎海,年事就衰,請移近地自效。尋授兵部尚書。五十六年,詣京師,至武昌,道卒,謚敏恪。
弘燮,初授完縣知縣,再遷天津道。良棟卒,襲一等精奇尼哈番,復授天津道。三遷河南巡撫,調直隸。五十四年,諭獎弘燮撫直隸十年,任事勤勞,旗、民輯睦,盜案稀少,加總督銜。六十一年,卒,謚肅敏。弘燮在官虧庫帑,特命弘燦子之垣以郎中署直隸巡撫,責完補。世宗即位,以之垣庸劣,令解任。尋命免追虧項,詔謂念良棟舊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