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遷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二十年,以葬父乞假,優詔允之,賜白金五百、表里緞二十,予其父秉彝恤典視英官。英歸,筑室龍眠山中,居四年,起故官。遷兵部侍郎,調禮部,兼管詹事府。充經筵講官,奏進孝經衍義,命刊布。二十八年,擢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仍管詹事府。調禮部,兼官如故。編修楊瑄撰都統、一等公佟國綱祭文失辭,坐奪官流徙;斥英不詳審,罷尚書,仍管翰林院、詹事府,教習庶吉士。尋復官,充國史、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三十六年,典會試。尋以疾乞休,不允。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
英性和易,不務表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所居無赫赫名。在講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無不言。圣祖嘗語執政:“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四十年,以衰病求罷,詔許致仕。瀕行,賜宴暢春園,敕部馳驛如制。四十四年,上南巡,英迎駕淮安,賜御書榜額、白金千。隨至江寧,上將旋蹕,以英懇奏,允留一日。時總督阿山欲加錢糧耗銀供南巡費,江寧知府陳鵬年持不可,阿山怒鵬年,欲因是罪之,供張故不辦;左右又中以蜚語,禍將不測。及英入見,上問江南廉吏,首舉鵬年,阿山意為沮,鵬年以是受知於上為名臣。四十六年,上復南巡,英迎駕清江浦,仍隨至江寧,賜賚有加。
英自壯歲即有田園之思,致政后,優游林下者七年。為聰訓齋語、恒產瑣言,以務本力田、隨分知足誥誡子弟。四十七年,卒,謚文端。世宗讀書乾清宮,英嘗侍講經書,及即位,追念舊學,贈太子太傅,賜御書榜額揭諸祠宇。雍正八年,入祀賢良祠。高宗立,加贈太傅。
子廷瓚,字卣臣。康熙十八年進士,自編修累官少詹事。先英卒。廷玉,自有傳。
廷璐,字寶臣。康熙五十七年,殿試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編修,直南書房,遷侍講學士。雍正元年,督學河南,坐事奪職。尋起侍講,遷詹事。兩督江蘇學政。武進劉綸、長洲沈德潛皆出其門,并致通顯,有名於時。進禮部侍郎,予告歸,卒。
廷瑑,字桓臣。雍正元年進士,自編修累官工部侍郎,充日講官。起居注初無條例,廷瑑編載詳贍得體。既擢侍郎,兼職如故。終清世,已出翰林而仍職記注者惟廷瑑。乾隆九年,改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典試江西,移疾歸。廷瑑性誠篤,細微必慎。既歸,刻苦礪行,耿介不妄取。三十九年,卒,年八十四。上聞,顧左右曰:“張廷瑑兄弟皆舊臣賢者,今盡矣!安可得也?”因嘆息久之。
廷璐子若需,進士,官侍講。若需子曾敞,進士,官少詹事。
自英后,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為講官。
陳廷敬,初名敬,字子端,山西澤州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是科館選,又有順天通州陳敬,上為加“廷”字以別之。十八年,充會試同考官,尋授秘書院檢討。康熙元年,假歸,四年,補原官。累遷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十四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改翰林院掌院學士,教習庶吉士。與學士張英日直弘德殿,圣祖器之,與英及掌院學士喇沙里同賜貂皮五十、表里緞各二。十七年,命直南書房。丁母憂,遣官慰問,賜茶酒。服除,起故官。二十一年,典會試。滇南平,更定朝會燕饗樂章,命廷敬撰擬,下所司肄習。遷禮部侍郎。
二十三年,調吏部,兼管戶部錢法。疏言:“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滯,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釐,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所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產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采,則銅日多,錢價益平。”疏下部議行。
擢左都御史。疏言:“古者衣冠、輿馬、服飾、器用,賤不得逾貴,小不得加大。今等威未辨,奢侈未除,機絲所織,花草蟲魚,時新時異,轉相慕效。由是富者黷貨無已,貧者恥其不如,冒利觸禁,其始由於不儉,其繼至於不廉。請敕廷臣嚴申定制,以挽頹風。”又言:“方今要務,首在督撫得人。為督撫者,不以利欲動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為心,然后能加意於民;民可徐得其養,養立而后教行。宜飭督撫凡保薦州縣吏,必具列無加派火耗、無黷貨詞訟、無朘削富民。每月吉集眾講解圣諭,使知功令之重在此。而皇上考察督撫,則以潔己教吏,吏得一心養民教民為稱職,庶幾大法而小廉。”又言:“水旱兇荒,堯、湯之世所不能盡無,惟備及於豫而周當其急,故民恃以無恐。山東去年題報水災,戶部初議行令履勘,繼又行令分晰地畝高下,今年四月始行覆準蠲免。如此其遲回者,所行之例則然耳。臣愚以為被災分數既有冊結可據,即宜具覆豁免,上宣圣主勤民之意,下慰小民望澤之心,中不使吏胥緣為弊竇。”疏并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