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四年,漢潮竄五郎,詔斥宜綿畏葸避賊,命解任來京,在散秩大臣上行走。既至,復斥其辨飾,降三等侍衛,赴烏里雅蘇臺辦事。五年,追論軍需冒濫,褫職,遣戍伊犁,罰銀二萬兩助餉,逾兩年釋回。及三省教匪平,以員外郎用。后帝閱方略,宜綿曾論鄉勇,切中時弊,追念前勞,擢大理寺卿。病免。十七年,卒。
子瑚素通阿,初名瑚圖靈阿。乾隆五十二年進士。由刑部員外郎改翰林院侍講,累遷左副都御史。嘉慶初,疏陳關稅、鹽課積弊;又請卻貢獻,停捐納。居官有聲,擢盛京刑部侍郎。宜綿遣戍,瑚素通阿以父老請代行,未允。在盛京,劾將軍琳寧寬縱番役及私葠、官吏分肥事,侍郎寶源查辦不實,寶源、琳寧并黜罷。內調刑部侍郎,赴河南讞獄,漏泄密封,降筆帖式。后起用,終刑部侍郎。
英善,薩哈爾察氏,滿洲鑲黃旗人。由親軍補侍衛處筆帖式,累遷刑部郎中。改御史,除甘肅蘭州道,以親老留京職。乾隆五十年,出為直隸按察使,遷湖南布政使,調江蘇,丁母憂歸。命署廣西布政使,調補四川,五十六年,護理總督。尋擢貴州巡撫,調湖北,以治西藏軍需,未之任。嘉慶元年,調廣東。旋召授刑部侍郎,而四川教匪起,仍留攝總督。
初,四川自金川木果木之敗,逃兵與失業夫役、無賴游民散匿剽掠,號為啯匪。官捕急,則入白蓮教為逋逃藪。及湖北襄陽敗匪竄入川,一旦揭竿,戰斗如素習。至是,達州奸民徐天德等激於胥役之虐,與太平、東鄉賊王三槐、冷天祿等并起。英善率兵五百馳剿,復調成都駐防兵,副都統勒禮善、佛住率以往,連破賊巢,擒賊目何三元等。賊竄橫山子,據險負嵎,遣總兵袁國璜、何元卿分路進攻,戰三日,國璜、元卿并歿於陣。尋克馬鞍山賊寨,擒賊首徐天富;而王三槐、徐天德等合陷東鄉,佛住戰死,賊熾兵單,詔責英善固守毋輕進,命宜綿赴達州督師。二年二月,宜綿至,英善連破賊於貫子山、羅江口,通周家河運路;偕宜綿克張家觀,復東鄉。五月,命赴甘肅攝總督。王三槐等由通江、巴州分犯保寧,英善赴廣元迎剿,偕總兵富爾賽、朱射斗擊之於儀隴、閬中,多所斬獲。賊逼蒼溪,設伏敗之,遂遁。
三年,命與福寧赴達州治四川糧運。四年,調兵部侍郎,充駐藏大臣,調吏部,駐藏如故。五年,帝以教匪久未平,追論始事諸臣玩寇罪,褫職,以四品頂戴仍留駐藏。七年,召授頭等侍衛。擢刑部侍郎,遷左都御史,兼正黃旗漢軍都統。十一年,以駐藏時於福寧私挪庫款,徇隱未舉,降太常寺卿。十四年,卒。
福寧,伊爾根覺羅氏。初隸貝子永固包衣。由兵部筆帖式洊擢工部郎中。乾隆三十三年,出為甘肅平慶道,累遷陜西布政使。五十五年,擢湖北巡撫,抬入鑲藍旗滿洲。調山東,治衛河運務,稱旨。五十九年,漳、衛二河溢,疏消積水,撫恤災黎。曹、單漫水,下流為豐、碭壩堰所阻,馳往會勘,酌開壩堰以洩水,并協機宜。調河南,尋擢湖廣總督,駐襄陽,捕治教匪,獲首逆宋之清等寘諸法。
六十年,調兩江。會黔苗石柳鄧勾結楚苗石三保焚掠辰州,命留湖北會剿,福寧至鎮筸防后路。嘉慶元年,湖北教匪攻來鳳甚急,福寧馳抵龍山,擊敗之。賊屯旗鼓寨,偕四川總督孫士毅合剿,士毅卒於軍,福寧代之。偕將軍觀成、總兵諸神保進攻,破其寨,擒賊首胡正中,馀眾窮促乞降,誘入龍山城,駢誅二千馀人,以臨陣殲戮奏,加太子少保。移軍剿林之華、覃加耀於長陽、巴東,賊竄黃柏山;偕觀成、惠齡會剿未下,惠齡赴襄陽,觀成入川。二年,命額勒登保移師黃柏山,福寧以兵隸之。地形天險,圍攻數月,賊竄鶴峰芭葉山,繼竄大拏口,又竄建始、宣恩;十一月,始殲之華於長陽,加耀遁歸州,以剿賊不力,奪宮銜。三年,擒加耀於終報寨,帝猶斥諸將遷延貽誤,福寧有地方之責,咎尤重,褫職,罰銀四萬兩充餉;予副都統銜,偕英善駐達州,治四川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