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罕、畢,象"畢、昴為天階",故為前引,皆赤質,金銅飾,朱藤結網,金獸面。罕方,上有二螭首銜紅絲拂;畢圓,如扇。
香鐙,唐制也。朱漆案,緋繡花龍衣,上設金涂香爐、燭臺。長竿二,輿士八人。金涂銀火鐐、香匙副之。
大角,黑漆畫龍,紫繡龍袋。
長鳴、次鳴、大小橫吹,五色衣幡,緋掌畫交龍。《樂令》,三品已上,緋掌畫蹲豹。
犦槊。犦,擊聲也。一云象犦牛,善斗,字從牛。唐金吾將軍執之。宋制,如節有袋,上加碧油。常置朝堂,車駕鹵簿出,則八枚前導;又四枚夾大將軍者,名衛司犦槊。
槊,長矛也。木刃,黑質,畫云氣。又有細槊,制同而差小。
戟,有枝兵也。木為刃,赤質,畫云氣,上垂交龍掌、五色帶,帶末綴銅鈴。又鈒戟,無掌,而有小橫木;鈒,插也,制本插車旁。又小戟與鈒戟同。
殳、叉,戟之類。殳,無刃而短,黑飾兩末。叉,青飾兩末,并中白,畫云氣,各綴朱絲拂。
槍,槊也。唐羽林所執,制同槊而鐵刃,上綴朱絲拂。
儀锽,鉞屬也,秦、漢有之。唐用為儀仗,刻木如斧,涂以青,柄以黃,上綴小錦幡、五色帶。
班劍,本漢朝服帶劍。晉以木代之,亦曰"象劍",取裝飾斑斕之義。鞘以黃質,紫斑文,金銅飾,紫絲絳帉錔。
御刀,晉、宋以來有之。黑鞘,金花銀飾,靶軛,紫絲絳帉錔。又儀刀,制同此,悉以銀飾,王公亦給之。
刀盾。刀,本容刀也;盾,旁排也。一人分持。刀以木為之,無鞘,有環,紫絲絳帉錔。盾,赤質,畫異獸。又朱藤絡盾,制悉同,唯綠藤綠質,皆持執之。
幰弩,漢京尹、司隸前驅,持弓以射窺者。宋制,每弩加箭二,有,畫云氣,仗內弩皆同。
弓箭,每弓加箭二,有,同幰弩。
車輻,棒也,形如車輪輻。宋制,朱漆八棱白干。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車輻,以金銅釘飾。
鐙杖,黑漆弩柄也。以金銅為鐙及飾,其末紫絲絳系之。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吨芄佟窏l狼氏執鞭趨辟之遺法也。內侍二人執之,鞭鞘用紅絲而漬以蠟。行幸,則前騎而鳴之,大祀禮畢還宮,亦用焉;視朝、宴會,則用于殿庭。
誕馬,散馬也。加金涂銀鬧裝鞍勒。乘輿以紅繡韉,六鞘,王公以下用紫繡及剜花韉。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誕馬,按《鹵簿圖》曰:舊并施鞍韉。景祐五年去之。昨納后,誕馬猶施鞍韉,今欲乞除去,仍依《鹵簿圖》。用纓、轡、緋屜。"
御馬鞍勒之制,有金、玉、水晶、金涂四等鬧裝,鞢促結為坐龍,碾鈒鏤塵沙面、平面、洼面、方團、寸節、卷荷校具,皆垂六鞘,金銀裹鞍橋、銜鐙,朱黃絲絳轡鞦,緋黃織繡或素園韉,衤蓋補用金銀線織或緋黃絁,鞭用紫竹,紅黃絲鞘,纓以紅、黃犛牛尾,金為鈌。每日,馬五匹供奉,鞍用玉及金涂,衤蓋補皆素。行幸則十四匹,加真金、水晶之飾。太宗至道二年詔:"先是,御馬以織成帊覆鞍勒,今后以廣絹代之。"
馬珂之制,銅面,雕翎鼻拂,攀胸,上綴銅杏葉、紅絲拂。又胸前及腹下,皆有攀,綴銅鈴;后有跋塵、錦包尾。獨鹵簿中金吾衛將軍導駕者,皆有之。
甲騎具裝,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甲以布為里,黃絁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紅錦褖,青絁為下裙,絳韋為絡,金銅鈌,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螣蛇。具裝,如常馬甲,加珂拂于前膺及后鞦。
球杖,金涂銀裹,以供奉官騎執之,分左右前導。大禮,用百人,花腳幞頭、紫繡衤癸袍襖。常出,三十人,公服,皆騎導。
雞竿,附竿為雞形,金飾,首銜絳幡,承以彩盤,維以絳索,揭以長竿。募衛士先登,爭得雞者,官給以纈襖子;或取絳幡而已。大禮畢,麗正門肆赦則設之。其義則雞為巽神,巽主號令,故宣號令則象之。陽用事則雞鳴,故布宣陽澤則象之。一曰"天雞星動為有赦",故王者以天雞為度。金雞事,六朝已有之,或謂起于西京。南渡后,則自紹興十三年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