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欽若復言:"舊史《天文志》并云:北極,北辰最尊者。又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鄭玄注《周禮》謂:'禮天者,冬至祭天皇于北極也。'后魏孝文禋六宗,亦升天皇五帝上。按晉《天文志》:'帝坐光而潤,則天子吉,威令行。'既名帝坐,則為天子所占,列于下位,未見其可。又安仁議,以子、孫二星不可同位。陛下方洽高禖之慶,以廣維城之基,茍因前代闕文,便為得禮,實恐圣朝茂典,尤未適中。"詔天皇、北極特升第一龕,又設孫星于子星位次,帝坐如故。
欽若又言:"帝坐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唯天市一坐在第三等。按《晉志》,大角及心中星但云天王坐,實與帝坐不類。"詔特升第二龕。
舊郊丘,神位板皆有司題署,命欽若改造之。至是,欽若奉板便殿,壇上四位,涂以朱漆金字,余皆黑漆,第一等金字,第二等黃字,第三等以降朱字,悉貯漆匣,覆以黃縑帊。帝降階觀之,即付有司。又以新定《壇圖》,五帝、五岳、中鎮、河漢合在第三等。
四年,判太常禮院孫奭言:"準禮,冬至祀圜丘,有司攝事,以天神六百九十位從祀。今惟有五方上帝及五人神十七位,天皇大帝以下并不設位。且太昊、勾芒,惟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及之,今乃祀于冬至,恐未協宜。"翰林學士晁迥等言:"按《開寶通禮》:圜丘,有司攝事,祀昊天、配帝、五方帝、日月、五星、中官、外官、眾星總六百八十七位;雩祀、大享,昊天、配帝、五天帝、五人帝、五官總十七位;方丘,祭皇地祇、配帝、神州、岳鎮、海瀆七十一位。今司天監所設圜丘、雩祀、明堂、方丘并七十位,即是方丘有岳、瀆從祀,圜丘無星辰,而反以人帝從祀。望如奭請,以《通禮》及神位為定,其有增益者如后敕。"從之。
政和三年,議禮局上《五禮新儀》:皇帝祀昊天上帝,太史設神位版,昊天上帝位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太祖位于壇上東方西向,席以蒲越;天皇大帝、五帝、大明、夜明、北極九位于第一龕;北斗、太一、帝坐、五帝內坐、五星、十二辰、河漢等內官神位五十有四于第二龕;二十八宿等中官神位百五十有九于第三龕;外官神位一百有六于內壝之內;眾星三百有六十于內壝之外。第一龕席以稿秸,余以莞席,皆內向配位。
太祖乾德元年,始有事于南郊。自五代以來,喪亂相繼,典章制度,多所散逸。至是,詔有司講求遺逸,遵行典故,以副寅恭之意。是歲十一月十六日,合祭天地于圜丘。初,有司議配享,請以僖祖升配,張昭獻議曰:"隋、唐以前,雖追立四廟或六七廟,而無遍加帝號之文。梁、陳南郊,祀天皇,配以皇考;北齊圜丘,祀昊天,以神武升配;隋祀昊天于圜丘,以皇考配;唐貞觀初,以高祖配圜丘;梁太祖郊天,以皇考烈祖配。恭惟宣祖皇帝,積累勛伐,肇基王業,伏請奉以配享。"從之。
九年正月,詔以四月幸西京,有事于南郊。自國初以來,南郊四祭及感生帝、皇地祇、神州凡七祭,并以四祖迭配。太祖親郊者四,并以宣祖配。太宗即位,其七祭但以宣祖、太祖更配。是歲親享天地,始奉太祖升侑。雍熙元年冬至親郊,從禮儀使扈蒙之議,復以宣祖配。四年正月,禮儀使蘇易簡言:"親祀圜丘,以宣祖配,此則符圣人大孝之道,成嚴父配天之儀。太祖皇帝光啟丕圖,恭臨大寶,以圣授圣,傳于無窮。按唐永徽中,以高祖、太宗同配上帝。欲望將來親祀郊丘,奉宣祖、太祖同配;其常祀祈谷、神州、明堂,以宣祖崇配;圜丘、北郊、雩祀,以太祖崇配。"奏可。
真宗至道三年十一月,有司言:"冬至圜丘、孟夏雩祀、夏至方丘,請奉太宗配;上辛祈谷、季秋明堂,奉太祖配;上辛祀感生帝、孟冬祭神州地祇,奉宣祖配;其親郊,奉太祖、太宗并配。"詔可。乾興元年,真宗崩,詔禮官定遷郊祀配帝,乃請:"祈谷及祭神州地祇,以太祖配;雩祀及昊天上帝及皇地祇,以太宗配;感生帝,以宣祖配;明堂,以真宗配;親祀郊丘,以太祖、太宗配。"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