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九月乙巳,雨雹,雷。
閏月己酉,有流星大如太白。庚戌,彗星出于角。戊辰,史彌遠乞歸田里,詔不允。
冬十月戊子,以星變,大赦。金將以盱眙軍來降,赦盱眙,改為招信軍。
十一月己巳,喬行簡累疏乞歸田,詔不允。十二月丙子朔,進封才人賈氏為貴妃。辛巳,皇太后不豫。壬午,大赦。皇太后崩。癸卯,群臣凡七表請聽政,從之。詔:外朝大典,不敢輕改,宮中自服三年喪。時宋與大元兵合圍汴京,金主奔歸德府,尋奔蔡州,大元再遣使議攻金,史嵩之以鄒伸之報謝。
六年春正月己酉,以少傅、保寧軍節度使、嗣秀王師彌判大宗正事,趙善湘光祿大夫、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加食邑四百戶。戊辰,史彌遠加食邑千戶。
二月丁丑,上大行皇太后謚曰恭圣仁烈皇后。以趙范為工部侍郎兼中書門下省檢正公事,趙葵秘書監兼侍講,余天錫禮部侍郎兼侍讀。癸卯,熒惑犯東井。
三月丙辰,大雨、雹。
夏四月壬寅,葬恭圣烈皇后于永茂陵。
五月庚戌,太白、熒惑合于柳。鄧州移剌以城來降。
六月丁酉,史嵩之刑部侍郎兼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府。
秋七月,敗武仙于浙江。
八月,拔唐州。
九月壬寅朔,日有食之。辛亥,祀明堂,大赦。辛酉,經筵官請以御制敬天、法祖、事親、齊家四十八條及緝熙殿榜、《殿記》宣付史館。
冬十月,江海領襄軍從大元兵合圍金主于蔡州。甲申,史宅之太府少卿,史宇之將作少監,并賜同進士出身。丙戌,史彌遠進太師、左丞相兼樞密使、魯國公,加食邑一千戶;鄭清之光祿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加食邑一千戶。丁亥,史彌遠保寧、昭信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進封會稽郡王,仍奉朝請,加食邑封。以薛極為樞密使,喬行簡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陳貴誼參知政事兼簽書樞密院事。詔:"史彌遠有定策大功,勤勞王室,今以疾解政,宜加優禮。長子宅之權戶部侍郎兼崇政殿說書,次子宇之直華文閣、樞密院副都承旨,長孫同卿直寶章閣,次孫紹卿、良卿、會卿、晉卿并承事郎,女夫趙汝禖軍器少監,孫女夫趙崇榟官一轉。"己丑,詔崔與之、李{直土}、鄭性之赴闕。庚寅,以顯謨閣待制、知福州真德秀兼福建安撫使。乙未,史彌遠薨,贈中書令,追封衛王,謚忠獻。詔戒貪吏。
十一月乙巳,給事中莫澤等言,差提舉千秋鴻禧觀梁成大暴狠貪婪,茍賤無恥,詔奪成大祠祿。丙午,詔改明年為端平元年。己未,以魏了翁為華文閣待制、知瀘州、潼川安撫使,賜金帶。癸亥,進趙葵兵部侍郎、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甲子,臺臣劾刑部尚書莫澤貪淫忮害,罷之。丙寅,權工部尚書趙范言:"宣和海上之盟,厥初甚美,迄以取禍,其事不可不鑒。"帝嘉納之。丁卯,詔趙葵任責防御。戊辰,禮部郎中洪咨夔進對:今日急務,進君子,退小人,如真德秀、魏了翁當聚之于朝。帝是其言,命咨夔洎王遂同為監察御史。己巳,趙葵入見,帝問以金事,對曰:"今國家兵力未贍,姑從和議。俟根本既壯,雪二帝之恥,以復中原。"十二月戊寅,史宅之繳納賜第,詔給賜本家,仍奉家廟。庚辰,以薛極為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甲申,吳潛太府卿,仍淮西總領財賦,暫兼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戊申,洪咨夔言:"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袁韶,仇視善類,諂附彌遠,險忮傾危。"詔袁韶奪職、罷祠祿。壬辰,臺臣言:"趙善湘、陳晐、鄭損納賂彌遠,怙勢肆奸,失江淮、荊襄、蜀漢人心,罪狀顯著。"詔趙善湘有討李全功,特寢免;陳晐與祠,鄭損落職與祠。
端平元年春正月庚子朔,詔求直言。侍從、卿監、郎官,在外執政、從官,舉堪為監司、守令者各二人。三衙、統帥、知閣、御帶、環衛官,在外總管、軍帥,舉堪為將帥者各二人。鐘震、陳公益、李性傳、張虙并兼侍讀。徐清叟、黃樸、李大同、葉味道并兼崇政殿說書。辛丑,趙范依前沿江制置副使,權移司知黃州,史嵩之權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府,陳韡華文閣待制,仍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詔德安三關使彭哲,去年十月北兵至,棄關遁,削二秩勒停。乙巳,賜故少傅、權參知政事任希夷謚宣憲。丙午,詔趙范兼淮西制置副使,任責防御。太白、熒惑合在斗。戊申,金主完顏守緒傳位于宗室承麟。己酉,城破,守緒自經死,承麟為亂兵所殺,執其參知政事張天綱。丙寅,詔:"太師、中書令榮王已進王爵,宜封三代,曾祖子奭贈太師、吳國公,祖伯旴贈太師、益國公,父師意贈太師、越國公。"戊辰,以樞密院言,詔:"京西忠順統制江海、棗陽同統制郭勝,向因所部兵行劫,坐不發覺,除名、廣州拘管。遇赦還軍前自效有功,并敘復元受軍職。"史嵩之露布告金亡,謹遣郭春按循故壤,詣奉先縣汛掃祖宗諸陵。還師屯信陽。命王旻守隨州,王安國守棗陽,蔣成守光化,楊恢守均,并益兵飭備,經理唐、鄧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