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九十七
二年九月。吐蕃游騎及于好畤。京師戒嚴。上遣左金吾衛將軍張獻甫等統兵屯于咸陽。其月。二萬余眾又寇鳳翔城下。李晟出兵御之。一夕而退。其年十一月。吐蕃陷我鹽州。初。賊之來寇也。刺史杜彥光使以牛酒犒之。吐蕃謂曰。我欲州城居之。聽爾率其人而去。彥光乃率眾奔鄜州。其年十一月。吐蕃陷夏州。亦令刺史拓拔干曜率眾而去。復據其城。自是又寇銀州。銀州素無城壁。居者奔散。蕃亦棄之。
三年二月。以前太子右諭德崔澣為檢校左庶子兼御史中丞。充入蕃使。四月。至自鳴沙。不數日。澣復以鴻臚卿兼中丞。又充入蕃使。令澣報蕃宰相尚結贊曰。杜希全職在靈州。不可出境。李觀又已改官。遣侍中渾瑊充盟會使。約以五月二十四日。復盟于清水。又令告尚結贊以鹽夏二州歸于我。然后就盟會。其年夏。吐蕃背盟于平涼城。
八年九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攻吐蕃之維州。獲大將軍輪贊熱以獻。十一月。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奏。擊破吐蕃于芳州及黑水堡。焚其積聚。并獻首俘。
十年五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又奏。西山峨和城擊破吐蕃二萬余眾。攻拔城柵。斬首三千八百余級。獲其器械牛馬。其年八月。先沒蕃中使李朝清歸自吐蕃。
十三年正月。贊普遣使農索昔赍表請和好。帝以其豺狼之性。數負恩約。不受表狀。任其使卻歸。七月。韋皋奏。去年二月十七日。吐蕃于劍山馬嶺三路分軍下營。僅住一月。進軍逼臺登城。嶲州刺史曹高任。率諸軍將士。并東蠻子弟。合勢接戰。自朝及午。大破之。生擒大籠官七人陣上。殺獲甚眾。
十七年七月。吐蕃陷我麟州。殺刺史郭鋒。毀城隍。大掠居人。驅黨項部落而去。次鹽州西九十里橫槽烽頓軍。有蕃卒傳呼延州僧延素輩七人。稱徐舍人召。其火隊吐蕃沒勒遽引延素等疾趍至帳前。皆馬革梏手。麻繩縲頸。見一吐蕃年少。身長六尺余。朱髭大目。乃徐舍人也。命解縛坐帳中曰。師勿懼。予本漢人。司空英公五代孫也。屬武后斫喪王室。余高祖建義中泯。子孫流播絕域。今三代矣。雖代居戎職。位掌兵要。思本之心無涯。故血族無由自拔耳。此蕃漢交境也。復九十里至安樂州。師無由東矣。延素曰。僧身孤親老。敢祈全活。悲不自勝。又曰。余奉命率師備邊。因求資食。遂涉漢疆。展轉東進。至麟州城下。城既無備。援兵又絕。是以拔之。知郭使君是勛臣子孫。必將活之。不虞為亂兵所害。適有飛鳥使至。飛鳥猶中國驛騎也。云術者上變。召軍亟還。遂解縛歸之。時詔命韋皋。分遣偏將。勒步騎合二萬。出成都西山。南北九道并進。逼棲雞老翁故維州保州松州諸城。以紓北邊故也。其年九月。韋皋又奏大破吐蕃于維州。
十八年正月。韋皋又破吐蕃。生擒大首領論莽熱來獻。至二十年三月。以吐蕃贊普卒。廢朝三日。命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張薦吊祭之。四月。吐蕃使臧河南觀察使論乞冉等五十四人來朝貢。至二十一年七月。贊普使論乞縷勃藏來奉獻德宗皇帝山陵金銀衣服牛馬等。陳于太極殿庭。
元和元年七月。遣使論勃藏等來朝。并獻方物。
五年春。以吐蕃俘人歸于西蕃。虜遣使論思邪熟來朝。并歸鄭叔矩路泌之柩。及叔矩男文延等一十三人。叔矩。貞元初平涼背盟所陷。凡二十余年。竟不屈節。
其年五月。命宰臣杜佑等與吐蕃使議事于中書令廳。且言歸我秦原安樂州地。自六年至十年。遣使朝見。并獻方物。相繼不絕。
十一年。西川奏。吐蕃贊普卒。
十二年。吐蕃告哀使論乞冉。獻馬十匹玉帶金器等。
十三年。宴吐蕃使于中書。八月。吐蕃使論司熱等七人辭于宣政衙。已事不退。且征國使。詔有司諭之。方出。敕。今后入回鶻吐蕃南詔使。所奏隨從。不得過三十人。新羅使不得過二十人。回鶻吐蕃使下合授正官。不得過十人。南詔不得過五人。其年十月。吐蕃圍我宥州。命夏州兵擊退之。
十四年三月詔。蕃使論矩立藏等并后般來使。并宜放歸本國。八月。寇我鹽州及慶州方渠下營。大軍至河州界。其年。復遣論矩立藏來朝貢。立藏自稱曰和好。詔納其請。遣還。其年十月。以太子中允張賈為太府少卿。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入蕃答請和好使。尋貶賈為撫州。責其逗留不行也。以邵同代之。至其年十二月。靈武奏。吐蕃大軍營于黃河北。煙塵數十里。鳳翔進吐蕃表函一封。西川奏。吐蕃入雅州界。時方鎮鄰接蕃界者。皆奉詔備御。東川節度使王涯上言。臣道當出軍。徑入賊腹。有兩路。一路從龍州青川鎮人吐蕃界。直抵故松州城。是吐蕃舊置節度之所。一路從綿州威蕃柵入蕃界。直抵棲雞城。是吐蕃險要之地。涯又陳備御吐蕃要略曰。臣伏愿陛下不愛金帛之費。以釣北虜之心。遣信臣與之定約曰。犬戎為邊患者數矣。能制而伏者。惟有北蕃。如能發而深入。殺若干人。取若干地。則投若干之賞。開懷以示之。厚利以啖之。一戰之后。西戎亦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