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七十六
開元禮舉
貞元二年六月十一日敕。開元禮。國家盛典。列圣增修。今則不列學科。藏在書府。使效官者昧于郊廟之儀。治家者不達冠婚之義。移風固本。合正其源。自今已后。其諸色舉人中。有能習開元禮者。舉人同一經例。選人不限選數許習。但問大義一百條。試策三道。全通者超資與官。義通七十條。策通兩道已上者。放及第。已下不在放限。其有散官能通者。亦依正官例處分。至貞元九年五月二十日敕。其習開元禮人。問大義一百條。試策三道。全通者為上等。大義通八十條已上。策兩道以上。為次等。余一切并準三禮例處分。仍永為例程。
元和八年四月。吏部奏。應開元禮及學究一經登科人等。舊例據等第高下。量人才授官。近日緣校書正字等名望稍優。但沾科第。皆求注擬。堅待員闕;蛑鳞u年。若無科條。恐長僥幸。起今已后。等第稍高。文學兼優者。伏請量注校正。其余署。開元禮人。太常寺官有闕。相當注。通經人。國子監官闕。相當者。并請先授。以備講討。如不情愿。即通注他官。庶名實有名。紀律可守。其今年以前待闕人。亦請依此條限。使為常制。敕旨。依奏。
三禮舉
貞元九年五月二日敕。王者設教。勸學攸先。生徒肄業。執禮為本。然則禮者務學之本。立身之端。居安之大猷。致治之要道。頃有司定議。習禮經者。獨授散官。頗乖指要。姑務宏獎。以廣儒風。自今已后。諸色人中。有習三禮者。前資及出身人。依科目例選。吏部考試白身人。依貢舉例。吏禮部考試。每經問大義三十條。試策三道。所試大義。仍委主司于朝官學官中。揀選精通經術三五人聞奏。主司于同試問義策全通為上等。特加超獎。大義每經通二十五條以上。策通兩道已上。為次等。依資與官。如先是員外試官者。聽依正員例。其諸館學生。愿習三禮及開元禮者。并聽。仍永為例程。
三傳(三史附)
長慶二年二月。諫議大夫殷侑奏。謹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倫之紀備矣。故先師仲尼稱志在春秋。歷代立學。莫不崇尚其教。伏以左傳卷軸文字。比禮記多校一倍。公羊谷梁。與尚書周易多校五倍。是以國朝舊制。明經授散。若大經中能習一傳。即放冬集。然明經為傳學者。猶十不一二。今明經一例冬集。人之常情。趍少就易。三傳無復學者。伏恐周公之微旨。仲尼之新意。史官之舊章。將墜于地。伏請置三傳科。以勸學者。左傳問大義五十條。公羊谷梁各問大義三十條。策三道。義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與及第。其白身應者。請同五經例處分。其先有出身及前資官應者。請準學究一經例處分。又奏。歷代史書。皆記當時善惡。系以褒貶。垂裕勸戒。其司馬遷史記。班固范煜兩漢書。音義詳明。懲惡勸善。亞于六經。堪為世教。伏惟國朝故事。國子學有文史直者。宏文館宏文生。并試以史記兩漢書三國志。又有一史科。近日以來。史學都廢。至于有身處班列。朝廷舊章。昧而莫知。況乎前代之載。焉能知之。伏請置前件史科。每史問大義一百條。策三道。義通七。策通二以上。為及第。能通一史者。請同五經三傳例處分。其有出身及前資官應者。請同學究一經例處分。有出身及前資官。優稍與處分。其三史皆通者。請錄奏聞。特加獎擢。仍請頒下兩都國子監。任生徒習讀。敕旨。宜依。仍付所司。
童子
廣德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敕。孝弟力田科。其每歲貢宜停。童子每歲貢者亦停。童子仍限十歲以下者。至大歷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敕。童子舉人。取十歲以下者。習一經兼論語孝經。每卷誦文十科全通者。與出身。仍每年冬本貫申送禮部。同明經舉人例考試訖聞奏。至十年五月二十五日敕。童子科宜停。開成三年十二月敕。諸道應薦萬言童子等。朝廷設科取士。門目至多。有官者合詣吏曹。未仕者即歸禮部。文詞學藝。各盡其長。此外更或延引。則為冗長。起今以后。不得更有聞薦。俾由正路。禁絕幸門。(雖有是命。而以童子為薦者。比比有之。)
明法
貞元二年六月敕。明法舉人。有能兼習一經。小帖義通者。依明法例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