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卷七十五
七年十二月。魏博奏。管內(nèi)州縣官二百五十三員。內(nèi)一百六十三員見差假攝。九十員請有司注擬。從之。
八年八月。吏部奏。請差定文武官告紙軸之色物。五品已上。用大花異紋綾紙。紫羅里。檀木軸。六品下朝官。裝寫大花綾紙。及小花綾里。檀木軸。命婦邑號。許用五色箋。小花諸雜色錦褾。紅牙碧牙軸。其它獨窠綾褾。金銀花箋。紅牙。發(fā)鏤軸鈿等。除恩賜外。請并禁斷。敕旨。依奏。
其年九月。刑部奏。準今年七月二十一日敕。諸色左降官等。經(jīng)五考滿。許量移者。其降貶日授正員官。或無責詞。亦是責授。并請至五考滿。然后許本任處申闕。并余左降官。緣任處多在遐遠。至考滿日。其申牒稽遲。致使留滯者。其刺史錄事參軍等。并請與下考。如滿后。雖已申牒。未量移間。其祿料并準天寶貞元兩度敕文。依舊支給。其本犯十惡等罪。已有正名。請從舊。從之。
其年十一月敕。有司奏。申光蔡三州州縣官。緣給復(fù)無稅。應(yīng)支俸料。今量定員額及課料。其六品以下官。仍令吏部于選人中。擇優(yōu)與注擬。每月課料錢。委所司量與支給。其員外課料等。本額待給復(fù)年滿。一切仍舊。
十二年七月詔。入粟助邊。古今通制。如聞定州側(cè)近。秋稼未登。念切饑民。不同常例。有人能于定州納粟五百石者。放同優(yōu)比出身。仍減三選。一千石者。無官便授解。褐官。有官者。依資授官。納二千石者。超兩資。如先有出身及官。情愿減選者。每三百石與減一選。
十五年二月。中書門下奏。見任正員官充職掌等。比限兩考。及授官經(jīng)二周年已上。方許奏請。然后與依資改轉(zhuǎn)。有才在下位者。不免留滯。請自今已后。諸道使應(yīng)奏請正員官充職掌。經(jīng)一年者。即依資與改轉(zhuǎn)。如未周者。即量予同類試官。如此處分。庶將得中。敕旨。依奏。
寶歷二年十一月敕旨。京百司應(yīng)合帶職事奏正員官者。自今己后。宜于諸司及府縣見任官中選擇。便以本官充職。如見任無相當者。即任于其年選人中奏用。便據(jù)資歷與官。不要更待銓試。仍永為例程。
三年正月。山陵使奏。伏以景陵光陵以來。諸司諸使。所差補押當及雜掌官等。皆據(jù)舊例。合得減選。其中有無選可減者便放非時選。吏曹緣是承優(yōu)放選。例多判成。有過格年深。名身逾濫。赴常選不得者。多求減選職掌。圖得非時赴集。因緣優(yōu)敕。成此幸門。其吏曹為弊頗甚。今請應(yīng)差前資官充職掌。并不得取選數(shù)已過格人。庶絕奸冒。敕旨。依奏。
太和四年七月。吏部奏。當司兩銓侍郎廳。伏以吏部居文昌首曹。侍郎為尚書貳職。銓庭所宜順序。廳事固有等衰。舊以尚書廳之次為中銓。其次為東銓。自干元中。侍郎崔器以當時休咎為虞。奏改中為西詮。以久次侍郎居左。以新次侍郎居右。因循倒置。議者非之。伏請自今以后。以久次侍郎居西銓。以新除侍郎居?xùn)|銓。敕旨。依奏。
其年七月。吏部奏。三銓正令史。每銓元置七人。今請依太和元年流外銓起請。置五人。減下兩人。南曹令史一十五人。今請依太和元年流外銓起請節(jié)文。減下三人。奉敕依奏。
五年二月。吏部奏。請量抽太和三年終已來。至今年三月四月以來。得資及計入成三考闕四十五員。伏緣去冬。諸色黃衣參選者。倍多于常年。其間十七人。皆是勛臣貴戚。及常參官子弟。不可任遠處州縣官。三銓以當年合用闕。方圓發(fā)遣之外。每銓各有十余人未得官。今請準元和中及長慶初敕例。據(jù)見在人數(shù)。量抽前件闕注擬畢。具所用闕聞奏。敕旨。宜依。
其年六月敕。應(yīng)選人未試以前。南曹駁放后。經(jīng)廢置詳斷。及準堂判卻收。比來南曹據(jù)給帖人數(shù)。續(xù)到續(xù)試。銓司更不考判。便同平留選人例注擬。稍涉僥幸。自今以后。應(yīng)有此色。并請待正月十日。準格詳斷限畢都引。試判不及格。并雜犯。及續(xù)檢勘庫報。并前選子案不同。并駁放。不任更陳狀披訴。及重詳斷之限。
其年五月。吏部奏。準貞元十八年四月一日敕。諸親注得外官。欲赴任。自今已后。每年須先奏聞?wù)摺=裾堉習(xí)r準敕檢勘聞奏。其諸親薨歿。子弟注得外官。準先后敕合奏聞。起自今已后。請更赴集。更不在重奏限。其給解處審勘。仍于家狀一一具奏諸親等第。如違。駁放。敕旨。依奏。其月五日敕。應(yīng)選人及冬集人子案。門下省檢勘畢后。比來更差南曹令史收領(lǐng)。卻納門下甲庫。在于公事。頗甚勞擾。自今已后。請勒吏部過院。本令史便自分付甲庫。以備他年檢勘。請門下省勒甲庫令史。每過選照勘收拾。明立文案據(jù)。官吏等遞相分付。不得妄有破除。南曹申請之時。如有稱失落欠少。本令史專知官。準勘檢揩改違條流例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