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嚴棱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崇吉從父弟三益,字敬安,于南陽內(nèi)附。高祖與語,善之,曰:"三益了了,殊不惡。"拜員外散騎侍郎。尋出為太山太守,轉(zhuǎn)兗州左軍府司馬,所在以清和著稱。還,除左將軍。正光中卒,年六十三。九子。
長子士隆,興和中,東清河太守,帶盤陽鎮(zhèn)將。
士隆弟士達,少有才氣。其族兄景先,有鑒識,每曰:"此兒俶儻,終當大其門戶。"起家濟州左將軍府倉曹參軍。時京兆王繼為大將軍,出鎮(zhèn)關(guān)右,聞其名,征補騎兵參軍,領(lǐng)帳內(nèi)統(tǒng)軍。
孝昌中,其鄉(xiāng)人劉蒼生、劉鈞、房須等作亂,攻陷郡縣,頻敗州軍。時士達父憂在家,刺史元欣欲逼其為將,士達以禮固辭。欣乃命其友人馮元興謂之曰:"今合境從逆,賊徒轉(zhuǎn)熾,若萬一陷州,君家豈得獨全?既急病如此,安得顧名教也?"士達不得已而起,率州郭之人二千余人,東西討擊,悉破平之。武泰初,就家拜平原太守,抑挫豪強,境內(nèi)肅然。時邢杲寇亂,憚其威名,越郡城西度,不敢攻逼。
永安末,轉(zhuǎn)濟南太守。士達不入京師,而頻為本州郡,時人榮之。
永安末,爾朱兆入洛,刺史蕭贊為城民趙洛周所逐,城內(nèi)無主。洛周等以士達鄉(xiāng)情所歸,乃就郡請之,命攝州事。永熙二年卒,年三十八,時人傷惜之。贈平東將軍、齊州刺史,謚曰武。
士達弟士素,武定末,太尉諮議參軍。
士素弟士章,尚書郎。
法壽族子景伯,字長暉。高祖諶,避地渡河,居于齊州之東清河繹幕焉。祖元慶,仕劉駿,歷七郡太守,后為沈文秀青州建威府司馬。劉彧之殺之業(yè)自立也,子業(yè)弟子勛起兵攻之,文秀遣其將劉珍之率兵助彧。后背彧歸于子勛,元慶不同,為文秀所害。父愛親,率勒鄉(xiāng)部攻文秀。劉彧嘉之,起家授龍驤將軍。尋會文秀降彧,乃止。顯祖時,三齊平,隨例內(nèi)徙,為平齊民。以父非命,疏服終身。
景伯生于桑乾,少喪父,以孝聞。家貧,備書自給,養(yǎng)母甚謹。尚書盧淵稱之于李沖,沖時典選,拔為奉朝請、司空祭酒、給事中、尚書儀曹郎。除齊州輔國長史,值刺史死,敕行州事。政存寬簡,百姓安之。后值清河太守杜昶外叛,郡居山險,盜賊群起,除清河太守。郡民劉簡虎曾失禮于景伯,聞其臨郡,闔家逃亡。景伯督切屬縣捕擒之,即署其子為西曹掾,命喻山賊。賊以景伯不念舊惡,一時俱下,論者稱之。舊守令六年為限,限滿將氏,郡民韓靈和等三百余人表訴乞留,復(fù)加二載。后遷太尉中郎、司徒諮議參軍、輔國將軍、司空長史。以母疾去官。
景伯性淳和,涉獵經(jīng)史,諸弟宗之,如事嚴親。及弟妓亡,蔬食終喪,期不內(nèi)御,憂毀之容,有如居重。其次弟景先亡,其幼弟景遠期年哭臨,亦不內(nèi)寢。鄉(xiāng)里為之語曰:"有義有禮,房家兄弟。"廷尉卿崔光韶好標榜人物,無所推尚,每云景伯有士大夫之行業(yè)。及母亡,景伯居喪,不食鹽菜,因此遂為水病,積年不愈。孝昌三年卒于家,時年五十。贈左將軍、齊州刺史。
子文烈,武定中,尚書三公郎中。
景先,字光胄。幼孤貧,無資從師,其母自授《毛詩》、《曲禮》。年十二,請其母曰:"豈可使兄傭賃以供景先也?請自求衣,然后就學(xué)。"母哀其小,不許。苦請,從之,遂得一羊裘,忻然自足。晝則樵蘇,夜誦經(jīng)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贍。太和中,例得還鄉(xiāng),郡辟功曹。州舉秀才,值州將卒,不得對策。解褐太學(xué)博士。時太常劉芳、侍中崔光富世儒宗,嘆其精博,光遂奏兼著作佐郎,修國史。尋除司徒祭酒、員外郎。侍中穆紹又啟景先撰《世宗起居注》。累遷步兵校尉,領(lǐng)尚書郎,齊州中正,所歷皆有當官之稱。
景先沉敏方正,事兄恭謹,出告反面,晨昏參省,側(cè)立移時,兄亦危坐,相敬如對賓客。兄曾寢疾,景先侍湯藥,衣冠不解,形容毀瘁。親友見者莫不哀之。
神龜元年,蕭衍龍驤將軍田申能據(jù)東義陽城內(nèi)屬,敕景先為行臺,發(fā)二荊兵以援之,在軍遇疾而還。其年卒于家,時年四十三。贈持節(jié)、冠軍將軍、洛州刺史,謚曰文景。先作《五經(jīng)疑問》百余篇,其言該典,今行于時,文多,略舉其切于世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