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天寶四載九月,河南、淮陽、睢陽、譙四郡水。十載,廣陵大風駕海潮,沈江口船數千艘。十三載九月,東都瀍、洛溢,壞十九坊。
廣德元年九月,大雨,水平地數尺,時吐蕃寇京畿,以水自潰去。二年五月,東都大雨,洛水溢,漂二十余坊;河南諸州水。
大歷元年七月,洛水溢。二年秋,湖南及河東、河南、淮南、浙東西、福建等道州五十五水災。七年二月,江州江溢。十年七月,杭州海溢。十一年七月戊子,夜澍雨,京師平地水尺余,溝渠漲溢,壞民居千余家。十二年秋,京畿及宋、亳、滑三州大雨水,害稼,河南尤甚,平地深五尺,河溢。
建中元年,幽、鎮、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橫流,自山而下,轉石折樹,水高丈余,苗稼蕩盡。
貞元二年六月丁酉,大風雨,京城通衢水深數尺,有溺死者。東都、河南、荊南、淮南江河溢。三年三月,東都、河南、江陵、汴揚等州大水。四年八月,灞水暴溢,殺百余人。八年秋,自江淮及荊、襄、陳、宋至于河朔州四十余大水,害稼,溺死二萬余人,漂沒城郭廬舍,幽州平地水深二丈,徐、鄭、涿、薊、檀、平等州,皆深丈余。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沒泗州城。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江溢。十二年四月,福、建二州大水,嵐州暴雨,水深二丈。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于亳州。十八年春,申、光、蔡等州大水。
永貞元年夏,朗州之熊、武五溪溢。秋,武陵、龍陽二縣江水溢,漂萬余家。京畿長安等九縣山水害稼。
元和元年夏,荊南及壽、幽、徐等州大水。二年六月,蔡州大雨,水平地深數尺。四年十月丁未,渭南暴水,漂民居二百余家。六年十月,鄜坊、黔中水。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毀東受降城;五月,饒、撫、虔、吉、信五州暴水,虔州尤甚,平地有深至四丈者。八年五月,陳州、許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余人。六月庚寅,大風,毀屋揚瓦,人多壓死;京師大水,城南深丈余,入明德門,猶漸車輻。辛卯,渭水漲,絕濟。時所在百川發溢,多不由故道。滄州水潦,浸鹽山等四縣。九年秋,淮南及岳、安、宣、江、撫、袁等州大水,害稼。十一年五月,京畿大雨水,昭應尤甚;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毀州郭,溺死百余人。六月,密州大風雨,海溢,毀城郭;饒州浮梁、樂平二縣暴雨,水,漂沒四千余戶;潤、常、潮、陳、許五州及京畿水,害稼。八月甲午,渭水溢,毀中橋。十二年六月乙酉,京師大雨,水,含元殿一柱傾,市中水深三尺,毀民居二千余家;河南、河北大水,洺、邢尤甚,平地二丈;河中、江陵、幽澤潞晉隰蘇臺越州水,害稼。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十五年秋,洪、吉、信、滄等州水。
長慶二年七月,河南陳、許、蔡等州大水;好畤山水漂民居三百余家;處州大雨,水,平地深八尺,壞城邑、桑田太半。四年夏,蘇、湖二州大雨,水,太湖決溢;睦州及壽州之霍山山水暴出;鄆、曹、濮三州雨,水壞州城、民居、田稼略盡;襄、均、復、郢四州漢水溢決。秋,河南及陳、許二州水,害稼。
寶歷元年秋,鄜、坊二州暴水;兗、海、華三州及京畿奉天等六縣水,害稼。
大和二年夏,京畿及陳、滑二州水,害稼;河陽水,平地五尺;河決,壞棣州城;越州大風,海溢;河南鄆、曹、濮、淄、青、齊、德、兗、海等州并大水。三年四月,同官縣暴水,漂沒二百余家;宋、亳、徐等州大水,害稼。四年夏,江水溢,沒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縣民田數百戶;鄜坊水,漂三百余家;浙西、浙東、宣歙、江西、鄜坊、山南東道、淮南、京畿、河南、江南、荊襄、鄂岳、湖南大水,皆害稼。五年六月,玄武江漲,高二丈,溢入梓州羅城;淮西、浙東、浙西、荊襄、岳鄂、東川大水,害稼。六年二月,蘇、湖二州大水。六月,徐州大雨,壞民居九百余家。七年秋,浙西及揚、楚、舒、廬、壽、滁、和、宣等州大水,害稼。八年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蘄州湖水溢;滁州大水,溺萬余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