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八·志第十五
○地理三陜西諸道行御史臺。大德三年罷,延祐二年復(fù)置。
陜西等處行中書省,領(lǐng)路三、府五、州十八,屬州十一,屬縣七十九。
奉元路。上。金為京兆府,屬京兆府路。憲宗三年,置從宜府于京兆。至元十五年,改京兆府為安西府。十六年,升安西府為安西路;蕬c元年,改為奉元路。舊領(lǐng)長安、咸寧、興平、涇陽、臨潼、藍田、云陽、高陵、終南、櫟陽、郿、咸陽十二縣。至元元年,省云陽縣入涇陽。舊志:并耀州之云陽。案云陽,宋隸耀州,金隸京兆府。四年,省櫟陽縣入臨潼。七年,又以悛屋縣來屬,省終南入之。戶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數(shù)。領(lǐng)司一:
錄事司。
縣十一:
咸寧,下。長安,下。咸陽,下。興平,下。臨潼,下。至元四年,并櫟陽縣入之。藍田,下,涇陽,下,至元元年,省云陽縣入之。高陵,下。至正末,李思齊筑鹿臺城于縣西南二十五里。悛屋,下,金故縣,隸鳳翔府,后升為恒州。至元初,降為縣來屬。郿縣。下。金故縣,隸鳳翔府,后隸恒州。元初,升為州,增置柿林縣。至元元年,復(fù)降郿州為縣,省柿林入之。
州五:
同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lǐng)馮翊,朝邑、白水、郃陽、澄城、韓城六縣。元初,省馮翊縣入本州。領(lǐng)縣五:
朝邑,下。白水,下。郃陽,下。宋舊隸同州,金改隸禎州。至元初廢禎州,仍隸本州。澄城,下。韓城,下。金貞祐三年,升為禎州。至元元年廢,二年再置,六年降為韓城縣。
華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lǐng)鄭、華陰、下邽、蒲城、渭南五縣。元初,省鄭縣入本州,至元十二年,復(fù)置鄭州,后省并。年分闕。省下邽縣入渭南。領(lǐng)縣三:
華陰,下。蒲城,下。渭南。下。
耀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lǐng)華原、同官、美原、三原四縣。至元元年,省華原縣入州,復(fù)置富平縣,省美原縣入富平。領(lǐng)縣三:
三原,下。富平下。宋故縣,金省入美原。至元元年,復(fù)置。同官。下。
乾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躋。舊領(lǐng)奉天、醴泉、武功、好畤四縣。至元元年,省奉天縣入本州。五年,復(fù)置奉天,省好畤入之,又析畤州之永壽來屬。后又改奉天縣為醴泉。領(lǐng)縣三:
醴泉,下。至正初,改筑新城于城西三十里。武功,下。金以嫌顯宗諱,改為武功武亭。元復(fù)。后廢。至正四年,復(fù)置。永壽。下。至元十五年,徙縣治于麻亭。
商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領(lǐng)縣一:
洛南。下。
延安路。下。金延安府,屬鄜延府路。元改延安路。舊領(lǐng)膚施、延川、延真、臨真、甘泉、敷政、門山七縣。元初析甘州之宜川來屬,又省丹州入宜川縣。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數(shù)。領(lǐng)縣八。
膚施,下。甘泉,下。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按金志,丹州具一:宜川。宋志,鄜州縣一:宜川。宋志奪鄜州所屬之四縣,又奪丹州,誤以宜川屬鄜州也。舊志無丹州,以并丹州入宜川世。延長,下。延川,下。安定,下。本宋舊堡。憲宗二年,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并入本縣。安塞,下。本金舊堡。憲宗二年,升為縣。至治三年,徙縣治于龍安鎮(zhèn)。保安。下,金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為縣。
州三:
鄜州。下。金故州,屬鄜延路,舊領(lǐng)洛交、直羅、鄜城、洛川四縣。至元四年,省鄜城入洛川,又省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lǐng)縣三:
洛川,下。中部,下。宜君。下。
綏德州。下。金故州,屬鄜延路。舊領(lǐng)清澗一縣,舊志:金領(lǐng)八縣。誤以城寨為縣。十寨、一城、一堡。歸附后,升米脂寨為縣,省嗣武城入之,升懷寧寨為縣,省綏平寨入之。至元四年,又省定戎寨入米脂,懷寧縣入清澗,義合寨、綏德寨入本州。領(lǐng)縣二:
青澗,下。米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