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紀八十二 起重光協洽正月,盡昭陽作噩七月,凡二年有奇
甲戌,立考察縣令課績法,以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為四善,又分治事之最、勸課之最、撫字之最為三最,仍通取善、最,分為三等。
丁丑,遼主獵于西山。
己卯,范祖禹言:“程頤經術、行義,天下共知,司馬光、呂公著與相知二十馀年,然后舉之。頤草茅之人,未習朝廷事體,迂疏則固有之,人謂頤欲以故舊傾大臣,以意氣役臺諫,其言皆誣罔非實。若復召頤勸講,必有補圣明。”又言王存、蘇軾、趙彥若、鄭雍、孔武仲、呂希哲、呂大臨、吳師仁等皆可用。希哲,公著之子;大臨,大防之弟也。
時祖禹屢請知梓州,宰執擬從其請,太皇太后曰:“皇帝未欲令去,且為皇帝留之。”祖禹乃不敢復請。
五月,丙戌,詔程頤許辭免直秘閣、權判西京國子監差,管句崇福宮。初,頤表請歸田里,言:“道大則難容,節孤者易躓。入朝見嫉,世俗之常態;名高毀甚,史冊之明言。如臣至愚,豈免眾口!”又曰:“前日朝廷不知其不肖,使之勸學。人主不用,則亦已矣,若復無恥以茍祿位,孟子所謂是為壟斷也,儒者進退,當如是乎!”及崇福命下,頤即承領敕牒,但稱疾不拜。假滿百日,亟尋醫,訖不就職。
戊戌,帝御文德殿,冊孟氏為皇后。后,洺州人,馬軍都虞候元之孫也。太皇太后語帝曰:“得賢內助,非細事也。”既而嘆曰:“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家有事,必斯人當之。”
庚子,罷侍從官轉對。
甲辰,遼主駐赤勒嶺。
楊畏、黃慶基言:“王巖叟父子預政,交通貨賄,竊弄威福”巖叟遂稱疾,章再上。丙午,罷,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
筑李諾平城,賜名定遠城,從陜西轉運使穆衍請也。
是月,遼生女真部節度使和哩布卒。
和哩布生十一子,其著者,長曰烏雅舒,次曰阿古達,曰烏奇邁、曰棟摩,曰紥喇。和哩布病篤,呼弟英格,謂曰;“烏雅舒柔善;若辦集契丹事,阿古達能之。”遂卒。母弟頗拉淑襲為節度使。和哩布嚴重多智,每戰,未嘗被甲。初建官屬,統諸部,其官長皆稱貝勒。頗拉淑機敏善辨,尤能知遼人國政民情,每白事于遼,聽者皆信服不疑。
六月,癸丑朔,詔:“淮南東、西、兩浙路諸逋負,不問新舊有無官本,并權住催理一年。”從知揚州蘇軾請也。
辛酉,以尚書左丞蘇頌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尚書右丞蘇轍為門下侍郎,翰林學士范百祿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梁燾為尚書左丞,御史中丞鄭雍為尚書右丞,韓忠彥知樞密院事,戶部尚書劉奉世簽書樞密院事。
梁燾累章辭位,帝遣中使趣拜。已而入謝,太皇太后曰:“官家圣德日成,正須卿家輔助”燾對曰:“臣不敢不盡忠,如范純仁、韓維輩,在外賢德尚多,愿陛下留意。”又上疏言:“范祖禹、劉安世,久在侍從,宜置諸左右,使斷國事。安燾、許將皆舊人,可倚任。”
甲子,置廣文館解額,以待四方游士之試京師者。
乙丑,夏人遣使乞援于遼。
戊辰,渾天儀象成。
秋,七月,丁亥,遼主獵于沙嶺。
癸巳,詔修《神宗正史》。
復翰林侍讀學士,以范祖禹為之。祖禹時為翰林學士,因叔百祿在中書,改是官。
癸卯,以龍圖閣學士、知楊州蘇軾為兵部尚書。
八月,丙辰,罷監酒稅務增剩給賞法。
己未,詔西邊諸路嚴備,毋輕出兵。
乙亥,前陷交趾將吏蘇佐等十七人自拔來歸。
癸酉,龍圖閣學士、兵部尚書蘇軾兼侍讀。
時朋黨之論浸熾,吏部尚書王存為帝言:“人臣朋黨,誠不可長,然或不察,則濫及善人,東漢黨錮是也。慶歷中,或指韓琦、富弼、范仲淹、歐陽修為朋黨,賴仁宗圣明,不為所惑。今復有進此說有,愿陛下察之。”由是與用事者不合。乙卯,詔存出知大名府,辭之,改杭州。
先是,詔議郊祀典禮。顧臨、范祖禹等八人議,請合祭天地。范純禮、彭汝礪、曾肇、孔武仲等二十二人議,南郊合祭天地,不見于經;范百祿亦言圜丘無祭地之禮,先帝所廢,稽古據經,未可輕改。九月,壬辰,太皇太后謂輔臣曰:“郊祀宜依仁宗、先帝故事。”呂大防言:“皇帝臨御之始,當親見天地,而諸儒獻議欲南郊,不設皇地示位,恐亦未安。”蘇頌、鄭雍意與大防合,太皇太后是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