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二十三 起上章困敦七月,盡旃蒙大荒落正月,凡四年有奇
太后嘗命朝貴宴集,易之兄弟皆位在宋璟上。易之素憚璟,欲悅其意,虛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璟曰:"才劣位卑,張卿以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鄭杲謂璟曰:"中丞奈何卿五郎?"璟曰:"以官言之,正當為卿。足下非張卿家奴,何郎之有!"舉坐悚惕。時自武三思以下,皆謹事易之兄弟,璟獨不為之禮。諸張積怒,常欲中傷之;太后知之,故得免。
丁未,以左武衛大將軍武攸宜充西京留守。
冬,十月,丙寅,車駕發西京;乙酉,至神都。
十一月,己丑,突厥遣使謝許昏。丙申,宴于宿羽臺,太子預焉。宮尹崔神慶上疏,以為:"今五品以上所以佩龜者,為別敕征召,恐有詐妄,內出龜合,然后應命。況太子國本,古來征召皆用玉契。此誠重慎之極也。昨緣突厥使見,太子應預朝參,直有文符下宮,曾不降敕處分,臣愚謂太子非朔望朝參、應別召者,望降墨敕及玉契。"太后甚然之。
始安獠歐陽倩擁眾數萬,攻陷州縣,朝廷思得良吏以鎮之。朱敬則稱司封郎中裴懷古有文武才;制以懷古為桂州都督,仍充招慰討擊使。懷古才及嶺上,飛書示以禍福,倩等迎降,且言"為吏所侵逼,故舉兵自救耳。"懷古輕騎赴之。左右曰:"夷獠無信,不可忽也。"懷古曰:"吾仗忠信,可通神明,而況人乎!"遂詣其營,賊眾大喜,歸所掠貨財;諸洞酋長素持兩端者,皆來款附,嶺外悉定。
是歲,分命使者以六條察州縣。
吐蕃南境諸部皆叛,贊普器弩悉弄自將擊之,卒于軍中。諸子爭立,久之,國人立其子棄隸蹜贊為贊普,生七年矣。
長安四年甲辰,公元七零四年
春,正月,丙申,冊拜右武衛將軍阿史那懷道為西突厥十姓可汗。懷道,斛瑟羅之子也。
丁未,毀三陽宮,以其材作興泰宮于萬安山。二宮皆武三思建議為之,請太后每歲臨幸,功費甚廣,百姓苦之。左拾遺盧藏用上疏,以為:"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忤為戒,致陛下不知百姓失業,傷陛下之仁。陛下誠能以勞人為辭,發制罷之,則天下皆知陛下苦己而愛人也。"不從。藏用,承慶之弟孫也。
壬子,以天官侍郎韋嗣立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夏官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李迥秀頗受賄賂,監察御史馬懷素劾奏之。二月,癸亥,迥秀貶廬州刺史。
壬申,正諫大夫、同平章事朱敬則以老疾致仕。敬則為相,以用人為先,自馀細務不之視。
太后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三月,己丑,李嶠、唐休璟等奏:"竊見朝廷物議,遠近人情,莫不重內官,輕外職,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比來所遣外任,多是貶累之人;風俗不澄,實由于此。望于臺、閣、寺、監妙簡賢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績。臣等請輟近侍,率先具僚。"太后命書名探之,得韋嗣立及御史大夫楊再思等二十人。癸巳,制各以本官檢校刺史,嗣立為汴州刺史。其后政跡可稱者,唯常州刺史薛謙光、徐州刺史司馬鍠而已。
丁亥,徙平恩王重福為譙王。
以夏官侍郎宗楚客同平章事。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蘇味道謁歸葬其父,制州縣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監察御史蕭至忠劾奏之,左遷坊州刺史。至忠,引之玄孫也。
夏,四月,壬戌,同鳳閣鸞臺三品韋安石知納言,李嶠知內史事。
太后幸興泰宮。
太后復稅天下僧尼,作大像于白司馬阪,令春官尚書武攸寧檢校,糜費巨億。李嶠上疏,以為:"天下編戶,貧弱者眾。造像錢見有一十七萬馀緡,若將散施,人與一千,濟得一十七萬馀戶。拯饑寒之弊,省勞役之勤,順諸佛慈悲之心,沾圣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悅,功德無窮。方作過后因緣,豈如見在果報!"監察御史張廷珪上疏諫曰:"臣以時政論之,則宜先邊境,蓄府庫,養人力;以釋教論之,則宜救苦厄,滅諸相,崇無為。伏愿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務以理為上,不以人廢言。"太后為之罷役,仍召見廷珪,深賞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