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jì)二十二 起強圉作噩,盡上章困敦六月,凡三年有奇
擢田歸道為夏官侍郎,甚見親委。
蜀州每歲遣兵五百人戍姚州,路險遠(yuǎn),死亡者多。蜀州刺史張柬之上言,以為:"姚州本哀牢之國,荒外絕域,山高水深。國家開以為州,未嘗得其鹽布之稅,甲兵之用,而空竭府庫,驅(qū)率平人,受役蠻夷,肝腦涂地,臣竊為國家惜之。請廢姚州以隸巂州,歲時朝覲,同之蕃國。瀘南諸鎮(zhèn)亦皆廢省,于瀘北置關(guān),百姓非奉使,無得交通往來。"疏奏,不納。
圣歷二年己亥,公元六九九年
正月,丁卯朔,告朔于通天宮。
壬戌,以皇嗣為相王,領(lǐng)太子右衛(wèi)率。
甲子,置控鶴臨丞、主簿等官,率皆嬖寵之人,頗用才能文學(xué)之士以參之。以司衛(wèi)卿張易之為控鶴監(jiān),銀青光祿大夫張昌宗、左臺中丞吉頊、殿中監(jiān)田歸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鳳閣舍人薛稷、正諫大夫臨汾員半千皆為控鶴監(jiān)內(nèi)供奉。稷,元超之從子也。半千以古無此官,且所聚多輕薄之士,上疏請罷之;由是忤旨,左遷水部郎中。
臘月,戊子,以左臺中丞吉頊為天官侍郎,右臺中丞魏元忠為鳳閣侍郎,并同平章事。
文昌左丞宗楚客與弟司農(nóng)卿晉卿,坐贓賄滿萬馀緡級第舍過度,楚客貶播州司馬,晉卿流峰州。太平公主觀其第,嘆曰:"見其居處,吾輩乃虛生耳!"
辛亥,賜太子姓武氏;赦天下。
太后生重眉,成八字,百官皆賀。
河南、北置武騎團(tuán)以備突厥。
春,一月,庚申,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武攸寧罷為冬官尚書。
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過緱氏,謁升仙太子廟。壬辰,太后不豫,遣給事中欒城閻朝隱禱少室山。朝隱自為犧牲,沐浴伏俎上,請代太后命。太后疾小愈,厚賞之。丁酉,自緱氏還。
初,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尚幼,論欽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諸胡畏之。欽陵居中秉政,諸弟握兵分據(jù)方面,贊婆常居?xùn)|邊,為中國患者三十馀年。器弩悉弄浸長,陰與大臣論巖謀誅之。會欽陵出外,贊普詐云出畋,集兵執(zhí)欽陵親黨二千馀人,殺之,遣使召欽陵兄弟,欽陵等舉兵不受命。贊普將兵討之,欽陵兵潰,自殺。夏,四月,贊婆帥所部千馀人來降,太后命右武衛(wèi)鎧曹參軍郭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將騎迎之,以贊婆為特進(jìn)、歸德王。欽陵子弓仁,以所統(tǒng)吐谷渾七千帳來降,拜左玉鈐衛(wèi)將軍、酒泉郡公。
壬辰,以魏元忠檢校并州長史,充天兵軍大總管,以備突厥。婁師德為天兵軍副大總管,仍充隴右諸軍大使,專掌懷撫吐蕃降者。
太后春秋高,慮身后太子與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銘之鐵券,藏于史館。
秋,七月,命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代會稽王武攸望。
丙辰,吐谷渾部落一千四百帳內(nèi)附。
八月,癸丑,突騎施烏質(zhì)勒遣其子遮弩入見。遣侍御史元城解琬安撫烏質(zhì)勒及十姓部落。
制:"州縣長吏,非奏有敕旨,毋得擅立碑。"
內(nèi)史王及善雖無學(xué)術(shù),然清正難奪,有大臣之節(jié)。張易之兄弟每侍內(nèi)宴,無復(fù)人臣禮;及善屢奏以為不可。太后不悅,謂及善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游宴,但檢校閣中可也。"及善因稱病,謁假月馀;太后不問。及善嘆曰:"豈有中書令而天子可一日不見乎?事可知矣!"乃上疏乞骸骨,太后不許。庚子,以及善為文昌左相,太子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仍并同鳳閣鸞臺三品。鸞臺侍郎、同平章事楊再思罷為左臺大夫。丁未,相王兼檢校安北大都護(hù)。以天官侍郎陸元方為鸞臺侍郎、同平章事。
納言、隴右諸軍大使婁師德薨。
師德在河隴,前后四十馀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寬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師德實薦之;而仁杰不知,意頗輕師德,數(shù)擠之于外。太后覺之,嘗問仁杰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能謹(jǐn)守邊陲,賢則臣不知。"又曰:"師德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師德所薦也,亦可謂知人矣。"仁杰既出,嘆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際也。"是時羅織紛紜,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