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紀八 起重光單閼,盡玄黓執(zhí)徐,凡二年
蕭斌、王玄謨皆坐退敗免官。上問沈慶之曰:"斌欲斬玄謨而卿止之,何也?"對曰:"諸將奔退,莫不懼罪;自歸而死,將至逃散,故止之。"
九月,癸巳,魏主還平城;冬,十月,庚申,復如陰山。
上遣使至魏,魏遣殿中將軍郎法祐來修好。
己巳,魏上黨靖王長孫道生卒。
十二月,丁丑,魏主封景穆太子之子濬為高陽王;既而以皇孫世嫡,不當為藩王,乃止。時濬生四年,聰達過人,魏主愛之,常置左右。徙秦王翰為東平王,燕王譚為臨淮王,楚王建為廣陽王,吳王余為南安王。
帝使沈慶之徙彭城流民數(shù)千家于瓜步,征北參軍程天祚徙江西流民數(shù)千家于姑孰。
帝以吏部郎王僧綽為侍中。僧綽,曇首之子也,幼有大成之度,眾皆以國器許之。好學,有思理,練悉朝典。尚帝女東陽獻公主。在吏部,諳悉人物,舉拔咸得其分。及為侍中,年二十九,沉深有局度,不以才能高人。帝頗以后事為念,以其年少,欲大相付托,朝政小大,皆與參焉。帝之始親政事也,委任王華、王曇首、殷景仁、謝弘微、劉湛,次則范曄、沈演之、庾炳之,最后江湛、徐湛之、何瑀之及僧綽,凡十二人。
康和入朝于魏,魏主厚禮之。
元嘉二十九年壬辰,公元四五二年
春,正月,魏所得宋民五千馀家在中山者謀叛,州軍討誅之。冀州刺史張掖王沮渠萬年坐與叛者通謀。賜死。
魏世祖追悼景穆太子不已,中常侍宗愛懼誅,二月,甲寅,弒帝,尚書左仆射蘭延、侍中和疋、薛提等秘不發(fā)喪。延、疋以皇孫濬沖幼,欲立長君,征秦王翰,置之秘室;提以濬嫡皇孫,不可廢。議久不決。宗愛知之,自以得罪于景穆太子,而素惡秦王翰,善南安王余,乃密迎余自中宮便門入禁中,矯稱赫連皇后令召延等。延等以愛素賤,不以為疑,皆隨入。愛先使宦者三十人持兵伏于禁中,延等入,以次收縛,斬之;殺秦王翰于永巷而立余。大赦,改元承平,尊皇后為皇太后,以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lǐng)中秘書,封馮翊王。庚午,立皇子休仁為建安王。
三月,辛卯,魏葬太武皇帝于金陵,廟號世祖。
上聞魏世祖殂,更謀北伐,魯爽等復勸之。上訪于群臣,太子中庶子何偃以為:"淮、泗數(shù)州瘡痍未復,不宜輕動。"上不從。偃,尚之之子也。
夏,五月,丙申,詔曰:"虐虜窮兇,著于自昔;未勞資斧,已伏天誅。拯溺蕩穢,今其會也。可符驃騎、司空二府,各部分所統(tǒng),東西應(yīng)接。歸義建績者,隨勞酬獎。"于是遣撫軍將軍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張永等向碻磝,魯爽、魯秀、程天祚將荊州甲士四萬出許、洛,雍州刺史臧質(zhì)帥所領(lǐng)趣潼關(guān)。永,茂度之子也。沈慶之固諫北伐;上以其異議,不使行。
青州刺史劉興祖上言,以為:"河南阻饑,野無所掠;脫諸城固守,非旬月可拔;舸蟊姡D(zhuǎn)輸方勞;應(yīng)機乘勢,事存急速。今偽帥始死,兼逼暑時,國內(nèi)猜擾,不暇遠赴。愚謂宜長驅(qū)中山,據(jù)其關(guān)要。冀州以北,民人尚豐,兼麥已向熟,因資為易,向義之徒,必應(yīng)響赴。若中州震動,黃河以南,自當消潰。臣請發(fā)青、冀七千兵,遣將領(lǐng)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驅(qū)克勝,張永及河南眾軍宜一時濟河,使聲實兼舉,并建司牧,撫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軍都,因事指麾,隨宜加授,畏威欣寵,人百其懷。若能成功,清壹可待;若不克捷,不為大傷。并催促裝束,伏聽敕旨。"上意止存河南,亦不從。上又使員外散騎侍郎瑯邪徐爰隨軍向碻磝,銜中旨授諸將方略,臨時宣示。
尚書令何尚之以老請致仕,退居方山。議者咸謂尚之不能固志。既而詔書敦諭數(shù)四,六月,戊申朔,尚之復起視事。御史中丞袁涉錄自古隱士有跡無名者為《真隱傳》以嗤之。
秋,七月,張永等至碻磝,引兵圍之。
壬辰,徙汝陽王渾為武昌王,淮陽王彧為湘東王。
初,潘淑妃生始興王濬。元皇后性妒,以淑妃有寵于上,恚恨而殂,淑妃專總內(nèi)政。由是太子劭深惡淑妃及濬。濬懼為將來之禍,乃曲意事劭,劭更與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