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二十七 起閼逢攝提格,盡強圉大荒落,凡四年
夏,四月,甲戌,賜奚王李大酺妃辛氏號固安公主。
己丑,皇子嗣一卒,追立為夏王,謚曰悼。嗣一母武惠妃,攸止之女也。
突騎施酋長左羽林大將軍蘇祿部眾浸強,雖職貢不乏,陰有窺邊之志。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獻欲發葛邏祿兵擊之,上不許。
初,上微時,與太常卿姜皎親善。及誅竇懷貞等,皎預有功。由是寵遇群臣莫及,常出入臥內,與后妃連榻宴飲,賞賜不可勝紀。弟晦,亦以皎故累遷吏部侍郎。宋璟言皎兄弟權寵太盛,非所以安之,上亦以為然。秋,七月,庚子,以晦為宗正卿,因下制曰:"西漢諸將,以權貴不全;南陽故人,以優閑自保。皎宜放歸田園,散官、勛、封皆如故。"
壬寅,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大破吐蕃于九曲。
安西副大都護湯嘉惠奏突騎施引大食、吐蕃,謀取四鎮,圍缽換及大石城,已發三姓葛邏祿兵與阿史那獻擊之。
并州長史張嘉貞上言:"突厥九姓新降者,散居太原以北,請宿重兵以鎮之。"辛酉,置天兵軍于并州,集兵八萬,以嘉貞為天兵軍大使。
太常少卿王仁惠等奏則天立明堂不合古制;又,明堂尚質,而窮極奢侈,密邇宮掖,人神雜擾。甲子,制復以明堂為乾元殿,冬至、元日受朝賀,季秋大享,復就圜丘。
九月,中書、門下省及侍中皆復舊名。貞觀之制,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諫官、史官隨之,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彈百官,服豸冠,對仗讀彈文;故大臣不得專君而小臣不得為讒慝。及許敬宗、李義府用事,政多私僻,奏事官多俟仗下,于御坐前屏左右密奏,監奏御史及待制官遠立以俟其退;諫官、史官皆隨仗出,仗下后事,不復預聞。武后以法制群下,諫官、御史得以風聞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監察得互相彈奏,率以險诐相傾覆。及宋璟為相,欲復貞觀之政,戊申,制:"自今事非的須秘密者,皆令對仗奏聞,史官自依故事。"
冬,十月,癸酉,伊闕人孫平子上言:"《春秋》譏魯躋僖公;今遷中宗于別廟而祀睿宗,正與魯同。兄臣于弟,猶不可躋,況弟臣于兄,可躋之于兄上乎!若以兄弟同昭,則不應出兄置于別廟。愿下群臣博議,遷中宗入廟。"事下禮官,太常博士陳貞節、馮宗、蘇獻議,以為:"七代之廟,不數兄弟。殷代或兄弟四人相繼為君,若數以為代,則無祖禰之祭矣。今睿宗之室當亞高宗,故為中宗特立別廟。中宗既升新廟,睿宗乃祔高宗,何嘗躋居中宗之上?而平子引躋僖公為證,誣罔圣朝,漸不可長。"時論多是平子,上亦以為然,故議久不決。蘇獻,颋之從祖兄也,故颋右之。卒從禮官議。平子論之不巳,謫為康州都城尉。
新廟成。戊寅,神主祔廟。
上命宋璟、蘇颋為諸皇子制名及國邑之號,又令別制一佳名及佳號進之。璟等上言:"七子均養,著于《國風》。今臣等所制名號各三十馀,輒混同以進,以彰陛下覆燾無偏之德。"上甚善之。
十一月,丙申,契丹王李失活入朝。十二月,壬午,以東平王外孫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
秘書監馬懷素奏:"省中書散亂訛缺,請選學術之士二十人整經校補。"從之。于是搜訪逸書,選吏繕寫,命國子博士尹知章、桑泉尉韋述等二十人同刊正,以左散騎常侍褚無量為之使,于乾元殿前編校群書。
《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