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紀(jì)一 起旃蒙作噩,盡玄黓執(zhí)徐,凡八年
吳主出東關(guān),冬,十月,使其將施績?nèi)虢模f彧寇襄陽。詔義陽王望統(tǒng)中軍步騎二萬屯龍陂,為二方聲援。會(huì)荊州刺史胡烈拒績,破之,望引兵還。
吳交州刺史劉俊、大都督脩則、將軍顧容前后三攻交趾,交趾太守楊稷皆拒破之,郁林、九真皆附于稷。稷遣將軍毛炅、董元攻合浦,戰(zhàn)于古城,大破吳兵,殺劉俊、脩則,馀兵散還合浦。稷表炅為郁林太守,元為九真太守。
十一月,吳丁奉、諸葛靚出芍陂,攻合肥,安東將軍汝陰王駿拒卻之。
以義陽王望為大司馬,荀顗為太尉,石苞為司徒。
泰始五年己丑,公元二六九年
春,正月,吳主立子瑾為皇太子。
二月,分雍、涼、梁州置秦州,以胡烈為刺史。先是,鄧艾納鮮卑降者數(shù)萬,置于雍、涼之間,與民雜居,朝廷恐其久而為患,以烈素著名于西方,故使鎮(zhèn)撫之。
青、徐、兗三州大水。
帝有滅吳之志,壬寅,以尚書左仆射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襄陽;征東大將軍衛(wèi)瑾都督青州諸軍事,鎮(zhèn)臨菑;鎮(zhèn)東大將軍東莞王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zhèn)下邳。
祜綏懷遠(yuǎn)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減戍邏之卒,以墾田八百馀頃。其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積。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閣之下,侍衛(wèi)不過十?dāng)?shù)人。
濟(jì)陰太守巴西文立上言:"故蜀之名臣子孫流徙中國者,宜量才敘用,以慰巴、蜀之心,傾吳人之望。"帝從之。己未,詔曰:"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其孫京宜隨才署吏。"又詔曰:"蜀將傅僉父子死于其主。天下之善一也,豈由彼此以為異哉!僉息著、募沒入奚官,宜免為庶人。"
帝以文立為散騎常侍。漢故尚書犍為程瓊,雅有德業(yè),與立深交。帝聞其名,以問立,對(duì)曰:"臣至知其人,但年垂八十,稟性謙退,無復(fù)當(dāng)時(shí)之望,故不以上聞耳。"瓊聞之,曰:"廣休可謂不黨矣,此吾所以善夫人也。"
秋,九月,有星孛于紫宮。
冬,十月,吳大赦,改元建衡。
封皇子景度為城陽王。
初,汝南何定嘗為吳大帝給使,及吳主即位,自表先帝舊人,求還內(nèi)侍。吳主以為樓下都尉,典知酤糴事,遂專為威福;吳主信任之,委以眾事。左丞相陸凱面責(zé)定曰:"卿見前后事主不忠,傾亂國政,寧有得以壽終者邪!何以專為奸邪,塵穢天聽!宜自改厲,不然,方見卿有不測(cè)之禍。"定大恨之。凱竭心公家,忠懇內(nèi)發(fā),表疏皆指事不飾。及疾病,吳主遣中書令董朝問所欲言,凱陳"何定不可信用,宜授以外任。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亦不可聽。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資才卓茂,皆社稷之良輔,愿陛下重留神思,訪以時(shí)務(wù),使各盡其忠,拾遺萬一。"邵,齊之孫;瑩,綜之子;玄,沛人;修,南陽人也。凱尋卒。吳主素銜其切直,且日聞何定之譖,久之,竟徙凱家于建安。
吳主遣監(jiān)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丹楊陶璜從荊州道,監(jiān)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會(huì)于合浦,以擊交趾。
十二月,有司奏東宮施敬二傅,其儀不同。帝曰:"夫崇敬師傅,所以尊道重教也。何言臣不臣乎!其令太子申拜禮。"
泰始六年庚寅,公元二七零年
春,正月,吳丁奉入渦口,揚(yáng)州刺史牽弘擊走之。
吳萬彧自巴丘還建業(yè)。
夏,四月,吳左大司馬施績卒。以鎮(zhèn)軍大將軍陸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xiāng)、公安諸軍事,治樂鄉(xiāng)。抗以吳主政事多闕,上疏曰:"臣聞德均則眾者勝寡,力侔則安者制危,此六國所以并于秦、西楚所以屈于漢也。今敵之所據(jù),非特關(guān)右之地、鴻溝以西,而國家外無連衡之授,內(nèi)非西楚之強(qiáng),庶政陵遲,黎民未乂。議者所恃,徒以長江、峻山限帶封域;此乃守國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念及此,中夜撫枕,臨餐忘食。夫事君之義,犯而勿欺,謹(jǐn)陳時(shí)宜十七條以聞。"吳主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