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紀五 起旃蒙單閼,盡強圉大荒落,凡三年
五月,己巳,帝還洛陽。
己丑,大赦。
六月,戊申,京都地震。
己亥,以尚書令陳矯為司徒,左仆射衛臻為司空。
有司奏以武皇帝為魏太祖,文皇帝為魏高祖,帝為魏烈祖;三祖之廟,萬世不毀。
孫盛論曰:夫謚以表行,廟以存容。未有當年而逆制祖宗,未終而豫自尊顯。魏之群司于是乎失正矣。
秋,七月,丁卯,東鄉貞侯陳矯卒。
公孫淵數對國中賓客出惡言,帝欲討之,以荊州刺史河東毌丘儉為幽州刺史。儉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光祿大夫衛臻曰:"儉所陳皆戰國細術,非王者之事也。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按甲養士,未果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淵生長海表,相承三世,外撫戎夷,內修戰射,而儉欲以偏軍長驅,朝至夕卷,知其妄矣。"帝不聽,使儉率諸軍及鮮卑、烏桓屯遼東南界,璽書征淵。淵前發兵反,逆儉于遼隧。會天雨十馀日,遼水大漲,儉與戰不利,引軍還右北平。淵因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置百官,遣使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以侵擾北方。
漢張后殂。
九月,冀、兗、徐、豫大水。
西平郭夫人有寵于帝,毛后愛弛。帝游后園,曲宴極樂。郭夫人請延皇后,帝弗許,因禁左右使不得宣。后知之,明日,謂帝曰:"昨日游宴北園,樂乎?"帝以左右泄之,所殺十馀人。庚辰,賜后死,然猶加謚曰悼。癸丑,葬愍陵。遷其弟曾為散騎常侍。
冬,十月,帝用高堂隆之議,營洛陽南委杰山為圓丘,詔曰:"昔漢氏之初,承秦滅學之后,采摭殘缺,以備郊祀,四百馀年,廢無禘禮。曹氏世系出自有虞,今祀皇皇帝天于圓丘,以始祖虞舜配;祭皇皇后地于方丘,以舜妃伊氏配;祀皇天之神于南郊,以武帝配;祭皇地之祇于北郊,以武宣皇后配。"
廬江主薄呂習密使人請兵于吳,欲開門為內應。吳主使衛將軍全琮督前將軍朱桓等赴之,既至,事露,吳軍還。
諸葛恪至丹楊,移書四部屬城長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從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內諸將,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候其谷稼將熟,輒縱兵芟刈,使無遺種。舊谷既盡,新谷不收,平民屯居,略無所入。于是山民饑窮,漸出降首。恪乃復敕下曰:"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拘執!"臼陽長胡伉得降民周遺,遺舊惡民,困迫暫出,伉縛送言府。恪以伉違教,遂斬以徇。民聞伉坐執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攜而出,歲期人數,皆如本規。恪自領萬人,馀分給諸將。吳主嘉其功,拜恪威北將軍,封都鄉侯,徙屯廬江皖口。
是歲,徙長安鐘虡、橐佗、銅人、承露盤于洛陽。盤折,聲聞數十里。銅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發銅鑄銅人二,號曰翁仲,列坐于司馬門外。又鑄黃龍、鳳皇各一,龍高四丈,鳳高三太馀,置內殿前。起土山于芳林園西北陬,使公卿群僚皆負土,樹松、竹、雜木、善草于其上,捕山禽雜獸致其中。司徒軍議掾董尋上疏諫曰:"臣聞古之直士,盡言于國,不避死亡,故周昌比高祖于桀、紂,劉輔譬趙后于人婢。天生忠直,雖白刃沸湯,往而不顧者,誠為時主愛惜天下也。建安以來,野戰死亡,或門殫戶盡,雖有存者,遺孤老弱。若今宮室狹小,當廣大之,猶宜隨時,不妨農務,況乃作無益之物!黃龍、鳳皇、九龍、承露盤,此皆圣明之所不興也,其功三倍于殿舍。陛下既尊群臣,顯以冠冕,被以文繡,載以華輿,所以異于小人;而使穿方舉土,面目垢黑,沾體涂足,衣冠了鳥,毀國之光以崇無益,甚非謂也。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無忠無禮,國何以立!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無益,死亦何損!秉筆流涕,心與世辭。臣有八子,臣死之后,累陛下矣!"將奏,沐浴以待命。帝曰:"董尋不畏死邪!"主者奏收尋,有詔勿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