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紀(jì)三十六 起旃蒙大荒落,盡著雍涒灘,凡四年
◎晉紀(jì)三十六(起旃蒙大荒落,盡著雍涒灘,凡四年)○安皇帝己
義熙元年乙巳,公元四零五年
春,正月,南陽太守扶風(fēng)魯宗之起兵襲襄陽,桓蔚走江陵。己丑,劉毅等諸軍至馬頭。桓振挾帝出屯江津,遣使求割江、荊二州,奉送天子;毅等不許。辛卯,宗之擊破振將溫楷于柞溪,進(jìn)屯紀(jì)南。振留桓謙、馮該守江陵,引兵與宗之戰(zhàn),大破之。劉毅等擊破馮該于豫章口,桓謙棄城走。毅等入江陵,執(zhí)卞范之等,斬之。桓振還,望見火起,知城已陷,其眾皆潰,振逃于涢川。
乙未,詔大處分悉委冠軍將軍劉毅。
戊戌,大赦,改元,惟桓氏不原;以桓沖忠于王室,特宥其孫胤。以魯宗之為雍州刺史,毛璩為征西將軍、都督益、梁、秦、涼五州諸軍事、璩弟瑾為梁、秦二州刺史,瑗為寧州刺史。劉懷肅追斬馮該于石城,桓謙、桓怡、桓蔚、桓謐、何澹之、溫楷皆奔秦。怡,弘之弟也。
燕王熙伐高句麗。戊申,攻遼東。城且陷,熙命將士:"毋得先登,俟鏟平其城,朕與皇后乘輦而入。",由是城中得嚴(yán)備,卒不克而還。
秦王興以鳩摩羅什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羅什講佛經(jīng),又命羅什翻譯西域《經(jīng)》、《論》三百馀卷,大營塔寺,沙門坐禪者常以千數(shù)。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乞伏乾歸擊吐谷渾大孩,大破之,俘萬馀口而還,大孩走死胡園。視羆世子樹洛干帥其馀眾數(shù)千家奔莫何川,自稱車騎大將軍、大單于、吐谷渾王。樹洛干輕徭薄賦,信賞必罰,吐谷渾復(fù)興,沙、漒諸戎皆附之。
西涼公暠自稱大將軍、大都督、領(lǐng)秦、涼二州牧,大赦,改元建初,遣舍人黃始梁興間行奉表詣建康。
二月,丁巳,留臺備法駕迎帝于江陵,劉毅、劉道規(guī)留屯夏口,何無忌奉帝東還。
初,毛璩聞桓振陷江陵,帥眾三萬順流東下,將討之,使其弟西夷校尉瑾、蜀郡太守瑗出外水,參軍巴西譙縱、侯暉出涪水。蜀人不樂遠(yuǎn)征,暉至五城水口,與巴西陽昧謀作亂。縱為人和謹(jǐn),蜀人愛之,暉、昧共逼縱為主,縱不可,走投于水;引出,以兵逼縱登輿,縱又投地,叩頭固辭,暉縛縱于輿。還,襲毛瑾于涪城,殺之,推縱為梁、秦二州刺史。璩至略城,聞變,奔還成都,遣參軍王瓊將兵討之,為縱弟明子所敗,死者什八九。益州營戶李騰開城納縱兵,殺璩及弟瑗,滅其家。縱稱成都王,以從弟洪為益州刺史,以明子為巴州刺史屯白帝。于是蜀大亂,漢中空虛,氐王楊盛遣其兄子平南將軍撫據(jù)之。
癸亥,魏主珪還自豺山,罷尚書三十六曹。
三月,桓振自鄖城襲江陵,荊州刺史司馬休之戰(zhàn)敗,奔襄陽,振自稱荊州刺史。建威將軍劉懷肅自云杜引兵馳赴,與振戰(zhàn)于沙橋;劉毅遣廣武將軍唐興助之,臨隈斬振,復(fù)取江陵。
甲午,帝至建康。乙未,百官詣闕請罪,詔令復(fù)職。
尚書殷仲文以朝廷音樂未備,言于劉裕,請治之。裕曰:"今日不暇給,且性所不解。"仲文曰:"好之自解。"裕曰:"正以解則好之,故不習(xí)耳。"
庚子,以瑯邪王德文為大司馬,武陵王遵為太保,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徐、青二州刺史如故,劉毅為左將軍,何無忌為右將軍、督豫州、揚州五郡軍事、豫州刺史,劉道規(guī)為輔國將軍、督淮北諸軍事、并州刺史,魏詠之為征虜將軍、吳國內(nèi)史。裕固讓不受,加錄尚書事,又不受,屢請歸藩;詔百官敦勸,帝親幸其第。裕惶懼,復(fù)詣闕陳請,乃聽歸藩。以魏詠之為荊州刺史,代司馬休之。初,劉毅嘗為劉敬宣寧朔參軍,時人或以雄杰許之。敬宣曰:"夫非常之才自有調(diào)度,豈得便謂引君為人豪邪!此君之性,外寬而內(nèi)忌,自伐而尚人,若一旦遭遇,亦當(dāng)以陵上取禍耳。"毅聞而恨之。及敬宣為江州,辭以無功,不宜援任先于毅等,裕不許。毅使人言于裕曰:"劉敬宣不豫建議。猛將勞臣,方須敘報;如敬宣之比,宜令在后。若使君不忘平生,正可為員外常侍耳。聞已授郡,實為過優(yōu);尋復(fù)為江州,尢為駭惋。"敬宣愈不自安,自表解職;乃召還為宣城內(nèi)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