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2篇)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13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2篇)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1

  學習程序

  ★閱讀訓練

  一、背景學習  鼠標指向課題和作者,閱讀有關信息。

  二、知識積累  1、閱讀全文,學習有關知識。  2、比喻是一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詞聯接本體和喻體。研究帶◆號的12個句子,回答:a、哪幾個不是比喻句?它們各自是表比較、揣測、舉例中的哪一種?b、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各是什么?c、學習“修辭知識”中關于“通感”一節,說一說:比喻句中的哪句屬“通感”,后文還有哪一句?為什么?     3、學習“修辭知識”中“語音修辭”一節,然后回答: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三、整體把握  1、閱讀全文和背景資料,回答:作者在觀賞荷塘月色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懷著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達這樣的感情? 2、有人評論:(作者) 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你同意嗎?為什么?(點擊有關資料1-4)3、 有人把本文的重點四五兩段概括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樣概括的根據是什么?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義和結構上與課題有什么區別?4、本文寫景特別工細,不但把景物分解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寫荷塘和月色時,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從觀察角度和描寫對象兩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寫景提綱。5、第五段寫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寫,哪些句子是側面襯托?用哪些事物作襯托? 6、作者為什么要寫看似與主旨無關的江南采蓮舊俗和《采蓮賦》、《西洲曲》?(從寫作背景和感情線索兩方面考慮) 

  四、揣摩語言 1、文中寫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請分析:瀉、浮、洗、籠這幾個動詞的表達作用。[答]      2、詞語用得好,不但繪聲繪色繪形,而且能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請分析“脈脈”一詞在這方面的作用。[答]     3、“踱”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4、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5、“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 (從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和前后文風格一致兩個角度考慮)

  6、討論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a、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b、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擴展閱讀 

  ★★★研究性學習參考論題(請你就以下論題中的一個或另擬論題,從網絡上尋找有關資料,寫出你的研究結果。可上交文本、軟盤,更歡迎直接發表至“學習論壇”)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為什么“不平靜”?

  3、談《荷塘月色》的寫景藝術

  4、談《荷塘月色》的感情線索

  《荷塘月色》珍貴的背景資料

  1、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 只有參加革命和,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 無可諱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國民黨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運動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記云:"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

  (王瑤《念朱自清先生》) 

  4、 《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當時思想的重要資料,詳盡而真實地反映了他的內心世界。從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們可以說,《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是:表現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而產生的彷徨、苦悶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 

  5、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懷著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堅忍的頭腦,能寫出江南風景似的秀麗的文章來者,大約是因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緣故。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_散文集〉導言》) 

  6、 這篇作品獲得人們特別贊賞的原因,就在于它寫景的特別工細。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樣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籠統寫出來,而是把這個景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把這個荷塘與月色本來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景象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點是寫荷塘的種種景物,而以月色為背景;后者重點是寫月色的種種變化,而以荷塘為背景。這樣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開來作兩次描寫,就得以把景物描寫得很細膩。當然,這種描寫,并不是把本來很統一和諧的描寫對象生硬地割裂開來,而是始終把被分作兩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只不過是兩次描寫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調換了一下位置罷了。

  不僅如此,朱自清在表現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這兩個組成部分的時候,還進一步作更精細的分解剖析,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并且從景物觀賞者的視覺、嗅覺、聽覺,以及景物的靜態,動態等角度,寫出它們的種種性狀,從而把景物表現得格外細膩。 

  [1]

  [1]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朗讀課文2—6小節

  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

  1、課文第2小節寫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樹(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極言環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強了濃重的夜晚氣氛;“陰森森”虛寫,渲染恐怖的氛圍。這些景是憂悶郁結的作者眼中之景。寫月光雖然是“淡淡的”,但卻與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卻很好”,可見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課文第4小節寫了什么?作者怎樣寫的?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寫了月下荷塘

  靜態:葉:田田、亭亭

  花:零星點綴

  微 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

  風 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 形象

  過 如明珠——潔白

  處 如星星——綠葉白花 色彩

  如美人——纖塵不染

  動態: 花:花香,如歌聲

  葉:凝碧的波痕:整齊而有節奏的波動

  3、課文第5小節寫了什么景色?

  學生回答: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過霧:薄薄的青霧

  (3)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

  (4)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5)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4、討論第6節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寫荷塘的四周。在這里,作者運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境。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合,喧寂相間。

  (1)四面的樹(照應第2節)

  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

  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2)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3)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最后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里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5、小結

  無邊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獲得了喜悅,但處于喜悅之中卻時而受到憂愁的牽制,即使遙想“熱鬧”、“風流”的采蓮盛況,也只得片刻歡欣,最終擺脫不了那滿懷的愁緒。作者所寫的.景物淡雅、朦朧,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也是如此。從文章風格看,委婉掩抑,沒有悲喜的大起大落;從作者的個性看,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所以無論喜悅與憂愁,都是淡淡的。在寫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與景的交融。

  板書:

  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三、學生再讀課文2—6小節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1、比喻和擬人(結合課后練習三)

  例如:

  ⑴、第4小節寫靜態荷花的三個比喻

  效果:這一比喻與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營造出一種純美的非現實的境界。

  ⑵、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個“瀉”字寫出月輝照耀一瀉無余之景,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寫荷葉荷花“像籠著輕紗的夢”,表現了月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通過寫葉和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

  ⑶、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效果:擬人的寫法賦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寫出荷花的神韻。

  小結:比喻句加強了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使我們在遐思中獲得了無盡的美感享受。

  擬人句更添景物靈秀動人的氣質。

  2、通感的運用(結合課后練習二)

  教師向學生介紹通感修辭:

  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如:“愉快的笑聲……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從這兒那兒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濱仲夏夜》)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請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兩個通感句,體會其表達效果(見課后練習)

  小結:通感的運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無限韻致,迷離精妙,另人情動神搖。

  3、動詞和疊詞的使用(結合課后練習四)

  小結:動詞使用精當生動,富于表現力

  疊詞運用的效果:

  (1)傳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態美,色彩美;

  (2)增加了語言的音韻美: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3)深入細致地表現了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業:

  1、歸納字詞

  2、背誦4—6小節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月光》)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采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么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類是關于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三、查閱信息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四、討論交流  

  首先討論第一類問題,即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系作者自身來看。學生交流上網查閱的有關資料。明確: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裝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其次討論局部細節問題。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征,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生把“照”和“鋪”字代人句中讀一遍,學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照”和“鋪”字就沒有這個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系作者的心態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再次討論本文的評價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處。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這個問題不必回答。 

     

  五、熟讀成誦  

  要求學生背誦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六、存疑留問  

  給學生一個探究的題目讓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說說你對這個“夢”的理解。

  [1]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將對美的認識融入文字其中,同時也在細膩的描寫之中展現出獨特的個人心境。

  二、學情分析

  高x的學生對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他們來說要將文字和情感聯系起來仍有一定的難度,很難體會語言蘊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學將立足在感受語言和情感的基礎之上。

  三、教學目標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課文脈絡、基調及大意。

  3.尋找朱自清的另一個自己。

  4.跟隨朱自清獨特的心境,鑒賞荷塘月色之美、語言之美。

  5.培養學生對“生活之美”的向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欣賞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學難點: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體驗到的另一個自己。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賞”。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今天我要將要學習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課之前,我們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繪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長詩《毀滅》(1923)、散文集《背影》(1928)、詩集《蹤跡》(1929)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學系學習。1920年畢業后在江、浙一帶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揚州瓊花觀街朱宅與武鐘謙女士完婚。武鐘謙曾隨朱自清輾轉杭州、臺州、溫州、白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鐘謙因肺病逝于揚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說《笑的歷史》、《別》、散文《給亡婦》和一些舊體詩詞記述了他們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課文大意、基調和脈絡

  1.學生再次深入閱讀x分鐘,概括課文段落大意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出發地點(家門)和緣由。

  第2段:寫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9、10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2.從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線索

  提示線索:線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間、時間等。

  線索:空間和情感。

  空間: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頗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四)整體感知

  初步讀懂文章之后,我們回到我們這節課的主體——尋找另一個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換一句話說就是與平常有所差別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個平常的自己和一個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們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樣的。

  平常的自己:

  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2.我愛熱鬧;愛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說的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愛冷靜;愛獨處。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過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寫

  朱自清另一個自己享用的是怎樣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哪些段落描寫荷香月色。根據前面我們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們且來看看第四自然段。我們先來聽一段朗讀,來感受一下。聽完之后,請說說你的感受。

  美、寧靜、朦朧、優雅、清香、有音樂感,生機勃勃。是什么景物讓你有這種感覺,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這種景物的特點融入文字之中的呢?

  討論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給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寫景物。

  3.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

  討論要點:

  1.分析如何描寫景物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析。

  2.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

  (六)明確描寫方法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設問、反問、用典、借代、對偶、通感等。

  2.描寫手法:遠近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實寫虛、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賞析關鍵的詞

  1.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

  2.疊詞。

  (八)明確景物描寫的作用

  1.生動、形象、強調、突出、烘托、渲染等。

  2.語氣(加重、減輕、表達喜愛色彩)、音樂感。

  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種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個自己,在頗不寧靜之中,走到了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內心寧靜的自己。

  (九)簡要鑒賞景物描寫

  1.我們看到了如此美麗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當時也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寧靜。但是我們在創作背景中了解到,朱自清所處的年代、所處的境況并不如意,為什么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夠寫出這么美好的景色呢?

  因為對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在這樣的享受之中他也發現了拋開了生活中擾亂心緒的.事情,然后盡情欣賞自然之美的自己。

  發現了熱鬧是它們(外界)的,我什么也沒有。或許正是這種“沒有”的簡單才能擁有精神的自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舊俗——采蓮。

  3.采蓮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熱鬧、風流、有趣、舒服、歡愉、天真、清新、純凈······

  4.這時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樣的自己?

  與不寧靜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對比,看見了那個未受時代污染、騷擾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娛樂。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較符合朱自清先生尋找自我娛樂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鄉,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了家,回歸到了平常的自己。

  (十)總結

  生活可能會讓你“不寧靜”,但是你卻可以在繁雜的生活之中,找到適合自己自由靈魂的自由天空,讓自己擺脫苦惱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樂,享受精神自由的快樂,享受自我娛樂的快樂。總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隱沒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6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探究學案

  導入:說起我國的現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為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

  前節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脈絡梳理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與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與世界的關系是對抗還是融合呢?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學案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7

  設計說明:

  許多讀者都認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繪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筆者以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聲音的近400字而且對聲音的描寫多與體現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說是文章的主線。

  《荷塘月色》若無聲音,其境界全無樂音隱喻著和諧,噪音隱喻著自由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荷塘夜游可以說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還鄉之旅。

  中國文人常常喜歡靜觀萬物,特殊的時候避世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以保持心靈的寧靜本課意在引導學生品味以聲寫靜的特色,在品味語文味的同時,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復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設計不能以法害意,解讀的思路應盡量天然,循著文章自然的脈絡,發現天成的妙處荷塘“聽”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課堂情境構想:

  1、潛意識與感覺。

  教師先引導學生確立荷塘“聽”月的潛在意圖,這一點可以通過預習作業或“導入新課”來實現,明確告知學生讀此文可另辟蹊徑。

  學生默讀全篇,通過直面文本,建立真實、真切的感覺。

  2、傾情的朗讀與感知。

  教師或朗誦家朗讀(不配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與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異同,因之存疑或確認對文章的初步理解。

  3、問題交流教師通過預設或相機生成的問題引領學生建立感知。

  小聲朗讀,品味(討論)、想象、聯想,構建作者筆下、自己(讀者)心中的“荷塘”。

  這三步可構建自然、真實、開闊并且情感指向明確的課堂情境。

  教學目標:

  1、體味借聲傳情的手法。

  2、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復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借聲傳情的手法。

  2、難點:培養學生遠離塵囂、觀照自我心靈的幽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默讀、朗讀,情思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色是要飽覽的,但有才情的文人會有另類的佳作,比如辛棄疾的《聽月詩》:“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傳統的解讀并非側重于“聽”,但我們可以試著從“聽”的角度賞讀,請同學們試一試。

  (二)學生默讀,循聲、尋聲。

  引導學生沿著聲音的主線,找出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三)師生交流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四)聽范讀,為有關聲音的語段分類,并分析其表現特色(作用)。

  學生思考后師生交流:

  A、實寫環境(襯托)——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B、虛寫環境(含人物)——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虛實結合)。

  C、直接揭示人物心情——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D、通感(借用,寫環境)——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E、實寫人物(襯托)——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閆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F、虛寫人物(含環境,襯托)——

  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虛實結合)。

  (五)探究《荷塘月色》潑墨于聲音的復雜原因及文章獨特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先生為何在題為“荷塘月色”的1407字中用了近400字的筆墨來寫聲音呢?

  1、教師準備(據學生情況取舍,學生盡言則不言,以補充、點撥為要,重點分析物理學、心理學、哲學):

  (1)物理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夜晚視覺不若聽覺,寫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許多關于聲音的描寫

  (2)心理學。

  ①聲音的力量:張飛長坂橋取勝靠的是雷鳴般的聲立現代戰爭中有噪音武器聲音雖無形,但對人的精神(身體)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②物理一生理一心理—義理(喜怒哀怨,揚抑)一辭章聲音的發生是物理現象,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人的情感精神,最后表達于筆端。

  (3)哲學。

  萬物之間的矛盾:聲音即不同物體之間矛盾、摩擦、碰撞、交流、共振的產物,具有社會關系的天然隱喻意義聲音和諧與否便可反映社會關系和諧與否

  (4)文化傳統(包括文學沿襲與歷史流變)。

  《禮記8226;樂記》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朱自清先生筆下有聲、有音、有樂,并且明確地傳達出對樂的向往與追求。

  (5)社會政治影響。

  (6)思維豐富的必然結果。

  (7)噪音與樂音。

  2、師生討論。

  師:中國古今文人以揚棄現有價值或追求高遠理想為己任,因而常對現實不滿由于不為世所容或互生厭棄,便于苦悶之中靜觀萬物,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對世俗聲音的敏感已成為潛意識,于是有意無意地逃避以保持心靈的寧靜

  朱自清對塵囂的觀照和逃避是此文冰山水下的部分,這成就了《荷塘月色》最獨特的魅力:在以視覺意象為主體的世界中穿插聲音意象,形成了獨特的意境“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寫景,由味覺到聽覺;“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通感寫景,由視覺到聽覺這兩句是潛意識支配促成的妙境!尋覓耳中圣地,獲得眼中凈土朱自清筆下的聲音有樂音,有噪音對樂音的鐘情隱喻著對和諧的向往,對噪音的厭棄隱喻著對自由的向往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

  在現實與美好理想背離的境遇中,憤青式的無謂的粗豪不若尋覓寧靜呵護幽情人類的精神家園永遠高于也理應高于現實

  (六)學生自由朗讀。

  (七)布置作業。

  品讀杜牧《題禪智寺》或自選一首有聲音描寫的古詩詞賞讀。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3、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 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xx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xx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寫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汪精衛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而寫出此篇文章。

  四、放錄音,配樂朗誦《荷塘月色》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整體把握,明確結構,寫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 (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 (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變化是:“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體現了一種復雜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這可從文章中的景物中見出。

  五、講讀第一部分:

  1、第一段點撥分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一個“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繪制的荷塘月色圖畫,構成了一個恬靜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實處落筆,滲透一個“靜”字。“悄悄”、“輕輕”。悄悄出門,輕輕進門,一是為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2、第二段點撥分析:寫去荷塘心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朋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板書]: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點撥分析: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確為什么作者要寫這樣的文章。背景介紹,《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覺得“這幾天似乎有點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沒明白。”正因為作者在當時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這樣的社會里,是沒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還是要去一個地方——荷塘尋找自由,做個自由人。他能找到嗎?

  [板書]: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感受:自由——(苦悶)

  小結:寫作者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六、作業:

  預習課文第二部分,準備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鑒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鑒賞第4段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后回答)

  明確:

  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后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四、熟讀,品味4~6段(組織學生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閱讀全文,進一步了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總結課文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讀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作者的故鄉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采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

  《采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3、采蓮的場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出感嘆。

  4、《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著江南了”看出。

  作者從古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在就借思鄉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愿回到現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三、全文總結

  本文根據作者的游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還有沒有其他線索呢?

  開始作者的心情“頗不寧靜”,覺得苦悶、彷徨(心情的一個低潮);在剛開始慢步小路時,作者顯示出淡淡的憂愁;由于小路的寧靜,使作者進入了夢境一般的“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里可以顯現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憂愁轉化為淡淡的喜悅。然后,隨著作者的立足點的變化,心情也發生了變化。作者在欣賞月色下的荷塘好荷塘上的月色時,淡淡的喜悅更加強烈(這里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后當作者看見荷塘四周沒精打采的路燈光和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反襯出作者的苦悶和淡淡的憂愁。然后借助江南的舊俗和他的思鄉之情,解脫自己的苦悶,但是“無福消受”,最后回到家還是回到會現實,心情依舊“頗不寧靜”(在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四、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五、理解課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艷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游荷塘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里“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9

  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一、教學目標   

  1、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 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 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 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 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 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后:① 整理課堂筆記  

          ② 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 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 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荷塘月色  樹: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  

                            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荷葉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顏色:點綴著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態:裊娜地開著(盛開)  

                                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象閃電、霎時、凝碧  

  三、細寫           荷水:脈脈  

   荷塘月色         (葉子:更見風致)  

                      從月色的角度,正面寫:如流水、瀉  

                                           青霧:薄薄,似牛乳  

                                               似輕紗  

                      從景物的角度,反襯: 葉子與花:似夢  

               月色                       樹影:黑影、倩影  

                                            光與影:不均勻、和諧  

                                               如名曲 &nbs

  [1] [2] 下一頁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10

  荷塘月色》新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

  1.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在這里,“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2.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里,“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郁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重新陷入郁悶)──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悶)

  如果我們把作者的郁悶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低點,把作者的開朗當作心情發展變化的一個高點的話,那么,上面的過程可以圖示為

  這樣來安排心情發展變化的線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變化)的作用。

  導致作者這些心情發展變化的原因分別是(見上圖括號中文字)。

  三、領會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郁悶心情的?(一是借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借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對平時沒有月光時路上的景象的描寫反襯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從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對自己在蒼茫的月光下的獨特感受的描寫來表現獨處的妙處,側面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對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她們搭配得恰倒好處,進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現冷清的郁悶心情的?(借助對“蟬聲”和“蛙聲”的熱鬧的描寫反襯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現思鄉的郁悶心情的?(借助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有關內容的回憶來表現江南生活的意興盎然,從而引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5.小結: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大學畢業后,又在浙江臺州的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任教過一段時間。而且在浙江的這一段時間是他人生中的輝煌時期。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他對江南的惦念之情。

  后來,朱自清來到了北京,受聘于清華大學。雖然身為大學教授,但是由于子女眾多,家庭負擔較重,貧困和家庭瑣事時時困擾著他。了解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為何對獨處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論世)

  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六、布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場面美。

  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6.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7.小結: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筆,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圖,從而顯示出了散文的場面描寫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寫得這么成功的?請從課文中摘錄有關語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關內容。

  手法

  描寫的對象

  文中的例句

  比

  喻

  出水很高的葉子

  像(                                   )                                     

  開放的和尚未開放的荷花

  正如(                                 )

  又如(                                 )

  又如(                                 )

  顫動的葉和花

  像(                                   )

  密密挨著的葉子

  宛然(                                 )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仿佛(                                 )

  又像(                                 )

  灌木的黑影

  如(                                   )

  楊柳的倩影

  又像是(                               )

  陰陰的樹色

  像(                                   )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是(                                   )

  通

  感

  微風中的荷香

  仿佛(                                 )

  塘中的月色

  如(                                   )

  擬

  人

  打著朵兒的荷花

  田田的荷葉

  葉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邊的楊柳樹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2.小結:要寫出場面的美,運用比喻、擬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體誦讀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業

  從你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中,找到并摘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三至五個。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

  教學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1.請五至八位同學說一說自己摘錄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

  2.教師點撥: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別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仿佛“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

  二、咀嚼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謂“咀嚼”,就是反復地比較: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哪些詞句來表達,作者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詞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詞句有什么妙處,等等。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咀嚼”一下。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閑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閑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郁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說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郁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為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為什么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三、品味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還需要品味。所謂“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選用某一個詞能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2.“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3.“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郁悶的心情)

  4.“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5.“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復有什么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7.“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復有什么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四、布置作業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請你對其中加點的詞語進行咀嚼和品味。

  我對于臺州,永遠不能忘記!我第一日到六師校時,系由埠頭坐了轎子去的。轎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詫異,為什么堂堂一個府城,竟會這樣冷靜!那時正是春天,而因天氣的陰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國土。約莫到了賣花橋邊,我看見那清綠的北固山,下面點綴著幾帶樸實的洋房子,心里頓時開朗,仿佛微微的風拂過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樓一望,見遠山之上,都冪著白云。四周全無人聲,也無人影,天上的鳥也無一只。只背后山上謖謖的松風略略可聽而已。那時我真脫卻人間煙火而飄飄欲仙了!后來我雖然發見了那座樓實在太壞了:柱子如雞骨,地板如雞皮!但自然的寬大使我忘記了那房屋的狹窄。我于是曾好幾次爬到北固山的頂上,去領略那颼颼的高風,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綠綠的田畝。這是我最高興的。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于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還被譽為什么?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復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里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復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后觀賞的是月色,最后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后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著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三)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么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里頗不寧靜”,后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向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著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么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凈、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么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范圍的“清香”和聽覺范圍的“歌聲”聯系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后,文章著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么?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里刻畫了月光流動、明凈的樣子。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么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里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什么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

  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 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著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里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里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 篇12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一、關于教學對象

  本課文教學對象為中專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生。他們入學以來已經學習教材關于閱讀和寫作的部分內容,大致掌握了散文文體的閱讀方法及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抒情、說理、寫景等散文的各種表達方式,具有一定的閱讀、分析散文的能力;學生在前兩周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側重寫景的散文《村》,也以學習了側重抒情的散文《獨上西樓》,已經具備對寫景散文及對抒情散文的欣賞和分析能力,為欣賞和分析這篇情景融合的散文打下了基礎。

  二、關于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

  中等職業學校通用語文系列教材(提高版)(第一冊)(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部分“閱讀”,第二單元“感知材料 攝取信息”,第四課 《荷塘月色》。

  2、課文內容分析:

  本課文是現代寫景抒情散文,詞語的解釋和理解比較容易;但本文的寫景抒情都比較細膩和朦朧,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必須到位,所以必須先讓學生結合注釋熟讀作品,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體味作品的語言風格,激發學生的意象和情感聯想,從而帶領學生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3、教學重點:

  (1)欣賞和分析作者通過運用修辭手法、疊詞等達成的對荷塘月色的成功描寫;

  (2)討論理清作者喜與愁相交織的感情線索。

  4、教學難點 :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基本感知寫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點;

  能力目標:領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處,掌握此類散文的欣賞及分析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荷塘月色美景。

  四、教學策略

  1、誦讀與賞析相結合;

  2、采用小組討論法進行教學。

  五、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本課文安排三個課時完成;

  教學媒體:電腦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平臺:Microsoft Powerpoint)。

  六、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朗讀《背影》里的一段文字,讓學生猜課文題目。

  2、學生集體回答:《背影》

  3、根據學生的回答導出:作家朱自清,簡單介紹。(媒體顯示資料)

  《背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市,生于江蘇省東海縣,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后的5年里在江蘇、浙江的一些中學任教。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主要作品有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

  4、過渡:

  在《背影》中,他刻畫的父親的背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整篇文章也感人至深。如今,我們又要來學他的另一篇美文《荷塘月色》。

  (二)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媒體顯示)

  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在一封信中表白說:“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情,他在一個有月光的晚上,獨自來到他當時住的地方——清華園的一個荷塘邊散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難言的感情促使他揮筆寫下了這一美文。

  (三)聽媒體示范朗讀,掃清字詞障礙,預劃重點句,明確學練提示中提出的要點。

  1、播放錄音,顯示生字、要點:

  生字:蓊(wěng)蓊郁(yù)郁、 彌(mí)望、 裊(niǎo)娜(nuó)、 脈(mò)脈、  梵(fàn)婀(ē)玲、

  重點句: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抽查并確定重點句的特征。

  要點:感知語義豐富、蘊有內涵的關鍵語句,作為領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據

  2、學生聽錄音、劃字句、思考要點。

  3、過渡:

  以游記的游蹤為例引導學生考察作者的游蹤(游覽過程)。

  (四)分析本文總體架構

  1、提問:文章每個自然段寫些什么?

  2、學生小組討論,由小組代表回答,教師依回答顯示幻燈片。

  3、以幻燈片板書為綱,歸納講述作者的游覽過程。

  (幻燈片顯示)游覽過程:(不寧靜)出門——走在小路上(抒發獨處的感受)——欣賞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景色——憶起江南采蓮舊俗——回到家

  4、以游覽過程為依據引導學生概括各段的劃分及寫段意。

  5、幻燈片顯示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獨游荷塘的緣起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4~6段)描寫荷塘月色。為全篇重點。

  第四部分(第7、8段)回憶江南采蓮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6、過渡:

  文章結構簡單,描寫景致卻不簡單。

  (第二課時)

  (五)分析本文寫景的妙處:荷塘與月色巧妙結合,渾然一體。

  1、學生齊讀4-6段

  2、提問。媒體顯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

  (1)第4、5、6、段分別描寫什么?

  (2)第4段寫了荷的哪些方面?

  (3)找出這些段中運用疊字的地方,并試著說明運用這些疊字的妙處。

  (4)找出這些段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分別說明每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3、逐題抽學生回答,并在學生回答后媒體顯示答案:

  (1)第4、5、6、段分別描寫什么?

  明確:第4段寫月下荷塘,第5段寫塘上月色,第6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

  (2)第4段寫了荷的哪些方面?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

  (3)找出這些段中運用疊字的地方,并試著說明運用這些疊字的妙處。

  明確:田田、亭亭、等等

  田田:寫出荷葉的茂盛;粒粒:寫出荷花的晶瑩剔透。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

  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4)這些段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分別說明每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明確: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有第4段第②③④⑤⑥句、第5段第①③⑥句和第6段第⑤句

  4、過渡:

  疊詞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瑯瑯上口,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優雅精致。

  (第三課時)

  5、以第4段為例,進一步明確、分析修辭手法運用的妙處(媒體顯示內容)

  (1)第②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舞女的裙”比喻荷葉的風姿。裙與荷葉形狀相似;“亭亭”是高頎的樣子,與“出水很高”相配。荷葉“出水很高”才讓作者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動態美。

  (2)第③句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擬人、比喻。“裊娜”寫荷花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擬人的寫法,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比喻句形容荷花開得不多,“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

  6、學生體會第4段老師分析過的句子的妙處,試分析第5、6段中其他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

  7、總結:

  課文第4~6段集中寫荷塘月色,如第4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與月色相輝映,構成月夜荷塘的美景。作者寫荷花縷縷清香,微風傳送 ,像遠方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優雅寧靜的感受,只有在月下荷塘獨處的氛圍中才會有。在朱自清的筆下,荷塘與月色已經水乳交融在一起了。另外,作者描寫荷塘與月色之所以如此成功,又在于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

  8、過渡:

  此文中的景物在作者的筆下真是月朦朧,荷塘朦朧,在這樣的朦朧氛圍里,人也朦朧。

  (六)討論作者在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1、 概述歷來人們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看法(媒體顯示內容):

  歷來人們對此問題看法不同,有以下幾種:

  A、表現了閑適的心境,

  B、表現愁悶的心境,

  C、表現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情,

  D、表現美好生活的向往,

  E、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很復雜,既有淡淡的憂愁,也有淡淡的喜悅。

  2、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和課文的旁注進行小組討論,大組負責人深入本大組各小組進行組織討論,了解各小組討論情況,記錄各小組討論結果并作出總結。

  3、教師參加某些組的討論,引導、調控討論過程。

  4、各大組負責人指定代表在班上作闡述發言,各大組負責人作總結發言。

  5、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

  正如課文旁注所說,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于是,他不由自主地“惦著江南了”,在江南時,雖然只是教中學,但那時候的日子是多么的逍遙自在呀!他多么想回到江南去,可是現實畢竟是現實,“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了,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世界,真可謂“華章寫盡池塘色,暫得逍遙悲辛眠。無奈多情延舊夢,荷月如何卻塵心。”

  6、過渡:

  依討論情況臨時處理。

  (七)小結:

  1、明確本文主要掌握兩個妙處:

  一、寫景的功夫。層次性強、運用比喻、通感、疊字等手法詳細描寫。

  二、融情于景的特色。作者要表達的感情籠罩著全文。

  2、再次播放錄音,請學生跟錄音小聲讀一遍課文,參照媒體顯示的全文構架,再次體會其中的情和景,并尋找自己還不懂的地方。

  3、幻燈片隨著課文泛讀的節奏逐步顯示全文構架:

  (一)去荷塘的緣由(心里頗不寧靜)            淡淡的哀愁

  路上(路—幽僻;樹—蓊郁;月光—淡淡)

  感受:對自由的向往(抒情)

  荷葉

  荷塘         荷花       朦朧、清幽、淡美

  (二)                 荷香     (靜、動、博喻、通感)

  荷                   荷波

  塘                    流水(瀉);青霧(浮)             淡淡的喜悅

  月         月光                                     

  色                  牛乳(洗);輕沙(籠)  光影和諧     

  月色          黑影:參差、斑駁

  月影     

  倩影:彎彎、稀疏

  樹木(近、低);遠山(遠、高)  遠景、近景

  四周                                      

  燈光;蟬聲、蛙聲               以動襯靜

  (三)聯想江南的采蓮                       淡淡的哀愁

  4、學生質疑。

  5、師生共同商討,解答質疑。

  (八)作業 :

  1、背誦4-6段,

  2、分析體會5、6段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的妙處,

  3、預習第2課。

精選《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精選14篇)

    劉星河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教學重點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 《荷塘月色》 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創作特色;2.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學習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4.學習欣賞和鑒賞散文。【教學重點】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 《荷塘月色》教案(精選15篇)

    荷塘月色 教學目的: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 《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 《荷塘月色 》教案(通用16篇)

    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

  • 《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2篇)

    學習程序 ★閱讀訓練 一、背景學習鼠標指向課題和作者,閱讀有關信息。 二、知識積累1、閱讀全文,學習有關知識。2、比喻是一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詞聯接本體和喻體。...

  • 《荷塘月色》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創作特色;2.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學習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4.學習欣賞和鑒賞散文。【教學重點】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 《荷塘月色 》教案(通用22篇)

    荷塘月色》新教案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教學方法披情入境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1.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 關于《荷塘月色》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① 整體感知課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課文結構。②學習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 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提高鑒賞散文的能力。...

  •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精選17篇)

    《荷塘月色》說課教案平和蘆溪中學:葉小敏一、說教材《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第一冊的閱讀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 《荷塘月色》教案(精選22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二)能力訓練目標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 《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9篇)

    《荷塘月色》說課教案平和蘆溪中學:葉小敏一、說教材《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第一冊的閱讀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 《荷塘月色》教案(通用21篇)

    教學目標: 理清全文的結構,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內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語言的巧妙加工。 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 《荷塘月色》教案(精選20篇)

    學習程序 ★閱讀訓練 一、背景學習鼠標指向課題和作者,閱讀有關信息。 二、知識積累1、閱讀全文,學習有關知識。2、比喻是一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詞聯接本體和喻體。...

  • 《荷塘月色》教案(通用22篇)

    教學目的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丝袜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 四虎综合网 | 国产66页| 色片在线观看 | 极品美女高潮呻吟国产剧情91 | 黄视频日本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老中医吮她的花蒂和奶水视频播放 | 又色又爽又高潮免费视频国产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精品视频 | 国产主播深夜福利导航 |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图片 | 浪荡艳妇爆乳JUFD汗だく肉感 | 人妻被修空调在夫面侵犯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 潘金莲性xxxxhd | 亚洲午夜国产 | 成人国产影院 | 久久靠逼 | 国产99久久久精品 | 大青草网站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女同 | 免费看的av|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186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 毛片特黄 |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涩涩涩久久久成人精品 | 男人天堂99 |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 | 国产一区红桃视频 | 欧美成人www免费全部网站 | 亚州国产 | 国产h色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aⅴ日本高清视频影片www | 性视频日韩| 亚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