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教學活動教案范文合集(精選2篇)
幼兒園小班教學活動教案范文合集 篇1
設計意圖:
區角活動是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形式。我園嘗試創設具有鳳陽本土特色的區角活動,讓幼兒對家鄉的本土有個深刻的認識。為使幼兒更多的感受到本土文化,我們對本土資源進行挖掘、篩選、整理,設計出適合幼兒園孩子年齡特點的鳳陽地方特色主題活動并在區角活動中展示出來。由此,在學習《綱要》的基礎上,我嘗試設計、開展了大班《鳳陽本土特色 區角活動》這一系列活動,力求讓幼兒在本土特色的區角活動中,更多地了解家鄉的特色,努力體現“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觀念,讓活動區更“活”,真正成為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對家鄉的本土文化有個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2、通過自主活動,發展幼兒的動手探索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
3、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4、樂意分享自己的和別人的快樂。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初步了解鳳陽的本土文化特點,圍繞“鳳陽有哪些好玩地方?有什么特色的藝術和小吃?”等話題展開討論。請家長配合讓幼兒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
材料準備:
美工創意區:《鳳陽美酒飄香香》
老師提供彩紙、彩筆、廢舊紙箱、橡皮泥,幼兒大膽設計酒盒、酒瓶。
(我們利用本土資源材料進行有創造性的活動,大大提高了幼兒的智力和動手能力。)
建筑工地區:《家鄉美景——鼓樓》,老師提供油畫棒、紙盒、碎步、掛歷紙等,幼兒大膽設計制作鼓樓造型,用紙盒堆成鼓樓、用碎步粘貼鼓樓圖案等等。
開心舞臺區:《鳳陽花鼓》
老師為幼兒提供音樂、雙條鼓、服裝等,幼兒根據音樂,隨著優美的旋律唱起了家鄉戲——鳳陽花鼓,有的小朋友也模仿花鼓女敲起花鼓舞蹈起來。
(看著孩子沉醉在音樂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利用本土資源對孩子進行教育所起的重大教育意義。)
快樂旅游區:《我當鳳陽小導游》
老師根據鳳陽的風俗文化、建筑、特產,搜集相關的圖片實物進行區角場地布置,每個區角都設立小導游,小朋友和老師是游客。活動中,小游客每當來到一個旅游點,導游就向游客介紹景區特點、民俗風情等。
(活動剛開始小朋友在這方面表現有點膽怯、不主動,經過反復的活動后,小朋友就膽大多了,甚至有些小朋友就像講故事一樣向游客介紹,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
益智書屋區:《我對鳳陽知多少》
為了使大班孩子進一步深入了解鳳陽的本土文化,老師為孩子們提供錄音機、麥克風、簡單的鳳陽人文景觀、本土藝術等文字卡片、鳳陽民間故事書。幼兒大方地認、讀、講解自己所知道的鳳陽本土文化知識。
(在活動中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朋友之間的交往能力,進一步讓孩子在活動的深入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去了解和再現鳳陽本土文化,個體也獲得了有益的發展,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
主題環境:
(一)作品展示區(把幼兒創作的各種作品進行展示,有助于培養分享自己的和別人的快樂)
(二)問題墻(幼兒將自己的問題記錄下來,并粘貼在問題墻上,請大家共同商討解決)。
活動過程:
1、師介紹鳳陽本土特色的幾個區角并提問:你知道鳳陽有哪些名勝古跡?有什么特產?有哪些民間藝術?
2、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進入活動區活動。
3、教師巡回指導,重點觀察美工創意區、快樂旅游區的幼兒,適時指導使用新材料。
(用相機捕捉每個區孩子們的閃光點,留下幼兒活動的痕跡。)
4、活動寫真:教師在建筑工地區中投放了剪刀、油畫棒、紙盒、碎步、掛歷紙等各種材料,請幼兒自由選擇、嘗試堆砌鼓樓。活動開始后,有的幼兒用紙盒堆砌鼓樓,有的用掛歷紙剪鼓樓,有幾個做完鼓樓的外形后,再用碎步或者油畫棒填色,此時,吳悅小朋友對著大家說,“咦,鼓樓上方還有‘萬事根本’4個字呢,我們也要寫上吧。”經吳悅小朋友一提醒,有的幼兒用油畫棒寫出4個字,有的用掛歷紙卷成小紙棒拼出這4個字。(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從而達到了自我完善。)
5、師幼交流與共享。
(1)請幼兒將完成作品放在展示區,鼓勵幼兒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進而互動學習。
(2)討論各個區個別幼兒有創意的行為。
(3)圍繞“今天我遇到的困難”,請幼兒自由討論,師幼交流后把問題及辦法記錄在問題墻上。
活動反思
1、本次鳳陽特色 區角活動,大部分材料由幼兒及家長共同收集,幼兒玩起來親切、投入,積極性高,能在快樂、自由的氣氛中進行自主地活動,能較好地達到預定的目標。但有的區角材料提供不夠明確,讓幼兒在活動中顯得無從下手或學習過于淺薄,效果不明顯。
2、整個活動以“鳳陽本土特色”為主線,各個區角能夠有效利用提供的材料,教師及時用相機捕捉幼兒的閃光點,這一形式更具有真實性和有效性。活動之后讓幼兒通過屏幕欣賞,幼兒情緒高漲,急于分享自己在本土特色 區角活動中的表現,從而促使幼兒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和成就感的培養。
3、從討論環節發現,幼兒對鳳陽花鼓的表演形式十分感興趣,鳳陽花鼓號稱“東方芭蕾”,是鳳陽傳統的民間藝術,但幼兒對花鼓比較陌生,對它的制作流程、特性、鼓點、敲打方法等還缺少了解,我將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及家長資源,開展好“鳳陽花鼓”這一主題活動。
幼兒園小班教學活動教案范文合集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學唱歌曲,理解歌詞內容,并較自然地進行歌唱。
2、能在歌曲結束時,及時模仿動物叫聲或用語言對問句作出相應的回答。
3、不愿意做懶惰蟲,樂意做一個勤勞的孩子。
活動準備:
一只毛茸茸的小雞玩具,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座位排成“圓形”,并玩過“點兵點將”游戲。
活動過程:
一、音樂活動《蜜蜂做工》。
駕駛帶領幼兒隨著音樂從活動室外面飛進教室,并在教室里邊唱歌邊表演《蜜蜂做工》。
二、玩“點兵點將”游戲。
(1)教師出示小雞玩具,問小雞:“你是小小雞,你是一只小小雞?(小雞沒有回答)。
(2)組織幼兒討論:你們能幫助小雞回答嗎?(如:小雞發出嘰嘰嘰的聲音,就表示回答)
(3)教師邊用《懶惰蟲》歌曲旋律唱問:你是小小雞……“邊逐個對座位上的幼兒點小雞。歌曲唱完,被點的最后一名幼兒站起用“嘰嘰嘰”叫聲表示回答。
(4)由幼兒建議,教師邊唱其他小動物邊點兵點將,鼓勵和表揚幼兒大膽地利用相應的叫聲進行回答。
三、學唱歌曲《懶惰蟲》。
(1)看圖片,并用語言表現對懶惰蟲的理解。“懶惰蟲是什么樣的人?”
(2)邊玩游戲邊聽教師范唱,理解歌詞內容,教師邊唱邊點人,唱完后提問:“懶惰蟲什么地方痛?”
(3)傾聽教師第二遍范唱,然后討論用什么動作表示一身都是痛。(如牛動身體,雙臂抱緊等)
(4)秒年用手指兩拍一下做點人動作,邊跟隨教師學唱歌曲。
四、游戲《懶惰蟲》。
(1)學習用語言和動作,堅決大膽地表現對懶惰蟲的否定。
教師:你們是不是懶惰蟲?幼兒:我不是懶惰蟲。
(2)介紹游戲玩法:教師或幼兒扮演點人者,邊唱歌邊點數尋找懶惰者,當歌曲唱完后,被點到這,必須站起來,大聲地否定:“我不是懶惰蟲”。
(3)討論活動:你喜歡懶惰蟲嗎?為什么?激勵幼兒爭做個愛勞動的好孩子。
學習歌曲
1、以故事理解歌詞:剛才毛毛蟲和大樹爺爺做撓癢癢的游戲,可開心了!咦,有一條毛毛蟲還在睡懶覺呢,大家都去叫它:“醒來啦,太陽出來啦!”可是它卻說:“哎喲,我眼睛痛,我的肚子痛,我的一身都是痛。”大家怎么叫他都不愿意起床,不愿意做事請。大伙兒生氣了,就叫他“懶惰蟲”。大樹爺爺笑瞇瞇:“別著急,我來試試”。
2、清唱示范歌曲。
提問:大樹爺爺用什么辦法把毛毛蟲叫醒了?為什么毛毛蟲聽了大樹爺爺的歌會很快起床做事?你聽到大樹爺爺唱了些什么?
三、情景游戲——喚醒小動物。森林里的小動物都不肯早起,愛睡懶覺,你們愿意去幫助他們嗎?
活動反思:
歌曲《懶惰蟲》詼諧、幽默,旋律流暢,歌詞生動,適合小班幼兒。歌曲雖然以“反面形象”出現,但他的教育意義是很顯現的,教育孩子做一個勤奮的人。“勤奮”的概念很寬泛,對于小班孩子的理解有難度,想到班級中有一部分孩子早起的現象,因此,我把音樂中的“懶惰蟲”特指為不愿早起,具有了明確的指向性,更符合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為避免歌曲中“反面形象”的負面影響,我又賦予歌曲《懶惰蟲》一個特定的功能,即“喚醒功能”,大樹爺爺輕輕一唱,愛睡懶覺的毛毛蟲就起床了。多神奇,一首歌變成了一個好辦法。基于這兩個重新賦予的特指,就可以情景自然貫穿活動始末,有了反復吟唱的理由,自然地激發了孩子不當懶惰蟲的想法,同時幫助孩子感受體會了歌曲的詼諧情趣。新授歌曲必須要有七八遍的反復跟唱,才會被孩子接受熟悉。單調機械的模唱顯然是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內驅力,因此在清音跟唱后,我設計了游戲環節“喚醒小動物”,引導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學會歌曲的吟唱。孩子幼兒都沉浸在“幫助喚醒”的角色中,盡情地反復自覺地吟唱。對他們而言,已經不是在學唱新歌,而是在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