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精選2篇)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篇1
一、 教學目標
1、 能理解a疊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義和作用,并基本會使用這三種方法;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圓形結構和內圓形結構;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二、 教學內容
1、疊字、博喻、通感
1) 疊字
定義:相同的詞、詞素或音節重疊使用,又叫疊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傳神描摹景物特點;增加語言的音樂美:文氣舒展,音節和諧;深入細致地表達思想感情。
2) 博喻
定義:由一個本體,兩個或兩個以上喻體構成的一種特殊的比喻修辭。
作用:目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個特定的焦點上,由所有類似的東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線中去觀察它。(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84,第215頁)
3) 通感
定義: 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或幾種感覺的心理現象,描寫這種心理現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辭。
作用:啟迪人們的聯想,達到感同身受的審美效果。
2、 圓形結構
1) 圓形外結構:文章敘述的時空順序的圓;
2) 圓形內結構: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圓。
3、 情景交融
散文、詩歌當中的情、景是統一的、不可分的。 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明范唏文《對床夜語》)。離開主體的情,景就不能顯現,就成了虛景;離開了客觀的景,情就不能產生,也就成了虛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這也是中國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 融情于景:寓意,給自然景物賦予情感內涵。王夫之:煙云泉石,花鳥臺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
2) 借景抒情:借具體的景物描寫表現細微幽眇的感受過程,達到情感的表現。
三、教學材料
1、疊字、博喻、通感
1)疊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樂府《江南曲》:蓮葉何田田;b從彌望的詞義(放眼望去,滿眼都是)看,田田當為荷葉分布之廣、之密,但若換成密密則顯得擁擠、厚重,而田田發an韻,清脆響亮而舒適。
B強化材料:段4的其他8 處疊詞;有名詞星星,形容詞亭亭的等,副詞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尋覓,動作的延續性;冷清,尋覓時的環境和心情;凄慘戚專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別用明珠、星星、美人3個喻體來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發亮,又因為零星地點綴著,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寫荷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現,與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態,因荷花是裊娜、羞澀且白而亮的,其神態色澤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描寫荷花之美。)
B強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兒細又長,好象樹梢的彎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個樣;你的臉兒紅又圓,好象蘋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連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為歌聲;清香為嗅覺,歌聲是聽覺感知,用一種感覺去寫另一感覺。
B強化材料:心理學聯覺。
香為縷縷清香,歌聲為遠處高樓上渺茫之音,似有若無、時斷時續、縹緲不定是其共同點。
C延伸材料:錢鐘書《圍城》: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象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許多女人會笑得這樣甜,但他們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軟操。
2、圓形結構
A典型材料:a圓形外結構:文中作者從院中經小徑到荷塘,后又歸來。依時空順序描繪了一幅夜游圖。
b圓形內結構:作者情緒:不靜求靜得靜出靜(詳見課文補充材料)
B延伸材料:憶江南刪掉的原因和不刪的理由:
刪掉的原因①編者思想落后,《采蓮賦》有描寫男女艷情的內容;②從題目看,是寫夜間荷塘,而江南采蓮舊事卻是白天的事;③與外結構有關。從作者的行蹤或純寫景的角度看,作者應該從家里出來,沿著小徑到了荷塘,再順著小徑回去才是。但回去時作者不但跳過不寫小徑,還突然來了個憶江南,似乎該刪。
不刪的理由①情感上:與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變化更豐富;②結構上:與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應,互為雙璧,使文章表現更豐富,行文更有起伏、層次感,使結構避免了平淡和單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體空間感而更臻精妙,從而使文章更能突現意象的豐滿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體現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C強化材料:圓形內結構與情感變化曲線結構不矛盾的原因
a圓形內結構就作者本不寧靜,后企圖尋求寧靜,但終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結果;
b情感變化曲線結構表現情感的不斷努力掙扎,重在過程。好像從地上彈起的皮球,雖經幾次彈跳,但終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蕭條冷落,充滿哀愁,因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斷腸人;后者竭力贊揚寒山秋景,秋景更勝春光,使秋天充滿了生機,因為作者愛這傍晚楓林。
B強化材料:文章一開頭就點出了作者的心境: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即而作者企圖通過努力擺脫這種不寧靜,進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于是披衣帶門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賞美麗清幽、朦朧素淡的荷塘,來撫慰自己的心靈。然而非常遺憾,荷塘月色給作者的僅是片刻的寧靜,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樹色、聒噪的蟬鳴蛙叫,使作者猛然驚醒: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愁緒再上心頭。
②現實在無法找回寧靜,遂進入了記憶和聯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蓮的事情來了,在虛幻的聯想中,不寧靜的心靈獲得了暫時的平復。但馬上被現實拉了回來,作者面前既沒有采蓮人,又不見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歸于失敗。
③于是思緒飛向作者的故鄉我到底惦記著江南了,然而作者卻經歷了一次沒有結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聲息都沒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引入內容1,指向目標1
從題目導入 ,直接進入重點段(4段)的講解。
1) 提問:題目是并列短語還是偏正短語?怎樣理解好?
*并列;但兩個景物并不孤立:荷塘為月下荷塘,月色為荷塘上之月色。
2)請同學找出重寫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內容1a,基本實現目標1a。
重點分析第4段,學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內容1a,接近目標1a
提問:修飾荷葉為什么要用田田一詞?
②強化內容1a,逼近目標1a
提問:本段還有幾處疊字,各是什么詞性?
③延伸內容1a,逼近目標1a
分析《聲聲慢》中的疊字。
2)分析內容1b,基本實現目標1b。
①揭示內容1b,接近目標1b
A提問:描寫荷花用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有什么特殊處?
*一本多喻。
B點出博喻(或復喻)的概念,分析喻體有幾個才算博喻。(博喻特點)
*博者,多也;二夕(月)為多;喻體有兩個就行;
復,二次為復(復); 喻體有兩個就行。
②強化內容1b,逼近目標1b
A提問:新疆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的一句歌詞是不是博喻?
*不是;這叫連喻,是多本多喻。
B為什么描寫荷花要用3個喻體?(博喻作用)
3)分析內容1c,基本實現目標1c
①揭示內容1c,接近目標1c
A提問:描寫荷香的比喻修辭有什么特殊處?(通感特點)
B口述通感定義
②強化內容1c,逼近目標1c
引入心理學概念移覺,通過分析描寫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礎聯想和感覺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內容1c,拓展目標1c
分析《圍城》中通感句
4)回歸內容1,檢測目標1達成度
讓學生仿照段4的板書分析,板書段5、段6的內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課時
1、引入內容2,指向目標2
簡單分析7、8段內容,請同學思考該部分為何在舊教材中被刪掉了?
2、揭示內容2,接近目標2
分析文章圓形外結構,指出憶江南與該結構的矛盾。
3、強化內容2,逼近目標2
提問:現在教材中為什么還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刪是從單純的空間或純寫景的角度來分析的,而從情感表達的角度來說,不該刪。
1)引入內容3,指向目標3
指出本文非單純寫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內容3,接近目標3
①多媒體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內容;
②從兩幅秋日夕照圖的對比分析,解釋情景交融的內涵。
3)強化內容3,逼近目標3
分析文章的情感變化,畫出情感變化曲線圖,強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內容2、3,拓展目標2、3
1)從情感變化曲線圖分析指出,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2)從結構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兩個方面分析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5、回歸內容2,檢測目標2達成度
1)請同學閱讀課文補充材料關于圓形結構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圓形內結構與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變化曲線圖結構是否矛盾,該怎么理解?
2)試用圓形結構或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過深刻記憶的游記。
五、板書設計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題并列
二.重點段分析
月光 正寫 樹色 面
清霧 楊柳 點
葉子、花 遠山 遠景
樹影 路燈 近景
蟬鳴蛙叫
三.圓形結構與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尾聲)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⒈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⒉通過對景物描寫的賞析,把握作者在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之間輾轉中力求超脫的努力,靈魂掙扎的凄苦與無奈。
教學方法與設想
⒈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并結合語境理解語句、揣摩語言。
⒉圍繞“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品味文章清麗的語言,理解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從外在形式和結構上講,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調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寧靜到游荷塘以尋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憂愁:由游荷塘到欣賞荷塘上的月色,尋求心靈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悅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獨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現實世界,惦念江南,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歸室內,是作者由“夢”中回到現實,但朱自清不是一個夢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況下走入“夢”境的,所以可將他這次夜晚出游的經歷稱之為“精神的夢游”。
二、揣摩語言,進入感情世界
㈠有人認為,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內容、時間、地點、格調、描寫風格上沒有關聯,因此顯出明顯的突兀和斷裂。請你對這兩幅畫進行具體的分析,并談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圖”中荷花裊娜清麗,明月皎潔清明,清風柔和,畫面色調淡雅、素樸清幽。極為寧靜,沒有現美世界中的喧囂、復雜,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脫俗的,是朦朧飄緲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不寧靜”的心態中升華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是朱自清的夢。
畫面賞析示例:
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賞析:“田田”二字,運用疊詞,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眼中的畫面與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賞析:“明珠”寫出了月下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寫出了荷花在無垠的碧綠荷葉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風中輕輕閃爍的動態之美。讓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剛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想到誕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維納斯,從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貴、冰清玉潔之美。
⑶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這個比喻以虛喻實,把輕霧籠罩的荷葉荷花比作夢,使畫面虛實相生,如夢如幻,表現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狀態。正如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⒉“江南采蓮圖”紅花綠水碧葉、紅男綠女藍天,色調明麗濃郁,情感熱烈活潑,那“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的情景,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那種熱鬧和風流,那種富有情趣,展現了豐盈飽滿、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鄉文化的顯現。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滿生機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夢中之“夢”。
小結: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那么江南采蓮圖就是一幅活潑鮮明的水彩畫。但是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里卻傳遞著共同的精神內涵,那就是:自由、和諧、美好。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又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兩幅圖畫其實都是朱自清先生內心情感的呈現,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是心靈的風景而不只是自然的、歷史的風景。在寫景之中,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從現實中解脫出來的苦悶心情,情與景就是這樣水乳 交融在一起的。雖是別人的文字,表達的卻是作者的情懷。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將這種想象中的場景與眼前的荷塘相對照。“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找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里對江南采蓮盛況的回想,雖暫得解脫,卻是“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最終還是回到造成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作者一下子回到現實中來,然而現實的不斷干擾,使尋夢成為永遠不能實現的遺憾,這也是那個時代人無法越出的牢獄。這種尋找精神家園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們的主題。
㈡有人認為:朱自清所寫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個虛擬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著清潔高雅,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潔淡雅、自由和諧、靜謐朦朧,它顯然已經滲透了作者濃濃的內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靈的外化而不是純粹的真實的存在。錢理群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他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
在現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發的理想世界。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的;現實世界只是“偶而露崢嶸”。
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他輕輕作別的是自己昨日的“愛,美,自由”(胡適語)的夢幻,而沈從文的《邊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鳳凰小城,那個交織著愛與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自然之明凈,也是人的心靈之明凈。
那字里行間流淌的濃濃的田園牧歌情調,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而《邊城》的結尾:那個人也許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豈不也是沈從文的等待嗎?翠翠等待的是她的愛人,而沈從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邊緣,等待著已經凋露在現實里的那個美麗的夢。
教學反思:
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群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分“夢”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為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
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時間、內容、格調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并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
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后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