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電》中班教案(精選12篇)
《靜電》中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感知磨擦生電現象,體驗靜電對物體的作用力。
2、能夠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感受探索的樂趣。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難點:
在游戲中感知磨擦生電現象,體驗靜電對物體的作用力;
用吸管摩擦生電的正確方法
活動準備:
1、吸管人手一根、卷紙若干、碎紙片若干;
2、清水、盆子、小紙船(形成小池塘的場景);自制旋轉木馬;柳條(柳樹);水龍頭(細細的水流);灑落的鉛筆粉末。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老師來給你們表演一個小魔術,你們想看嗎?
(出示吸管)這是什么?
幼:吸管和碎紙片
教師演示:將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輕輕靠近紙片,沒變化;教師用眼神和表情讓幼兒觀察吸管是否有變化;然后將吸管藏到桌子底下邊磨擦教師口中邊說“變變變”,再拿出來,輕輕靠近紙片,用眼神或動作提示幼兒觀察變化。
請你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幼兒講述看到的現象)
二、猜測探索:靜電產生的原因
1、探索靜電產生的原因——磨擦生電
(1)小紙片主動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來變這個魔術的呢?
(幼兒猜測、討論,如果幼兒有說用水、用漿糊之類,教師讓幼兒親自摸一摸,究竟有沒有)(鼓勵幼兒進行各種想象、猜測)
(2)小朋友,你們猜了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這樣呢?你們現在自己去試試,看看你會不會變這個魔術,當吸管靠近碎紙片時,小紙片會主動地跳到吸管上,我旁邊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如果需要可以選取使用。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引導)
(3)誰會變這個魔術了?請告訴我們你是怎么變的?
(幼兒將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經驗進行展示)
(4)請個別幼兒示范,要點:摩擦得又輕又快。
(5)幼兒再次嘗試操作(此環節是否省略,看幼兒第一次的操作的成功率而定)
(6)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吸管經過磨擦后,輕輕靠近小紙片,小紙片就會跳上來了。
2、猜測、總結磨擦生電現象是靜電反應
提問:為什么吸管經過磨擦以后小紙片就會跳到吸管上來,這是什么原因呢?
(幼兒進行各種想象、猜測)
教師小結:這是靜電,吸管經過磨擦以后,會產生小小的電,這些電叫靜電,它們能吸引輕小的物體。
三、操作體驗:靜電對輕的物體的作用力
1、師:有了靜電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紙片,還能做別的事情嗎?
2、介紹游戲情境1:
(1)柳條因為沒有風,正靜靜地垂著,如果用摩擦帶電后的魔棒靠近它,你猜柳條會有什么變化?(會飄動起來)
(2)請一名幼兒嘗試驗證后,將自己的發現在記錄紙上記錄下來。
3、介紹另外四種游戲:這兒有許多的小船停在水邊,一動也不動;木馬停在原地沒有旋轉;水流也在象一條線似的靜靜地流著;鉛筆灰灑落在紙上,我想把它用一樣東西把它搬到盤子里去;
4、引導猜想:假如你們用自己手中帶有靜電的魔術棒輕輕地靠近它們,猜猜會有變化嗎?會有怎么樣的變化?
四、幼兒實踐驗證
1、真的是你們猜的這樣嗎?可以去試一試,并且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玩一種,記一種,看誰發現得多
教師觀察,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
五、交流分享。
你將有靜電的魔術棒靠近它們的時候,發現了什么?(讓幼兒
對照自己的記錄,充分描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六、教師總結。
你們用帶靜電的吸管輕輕靠近游戲材料時,它們都動起來了,改變了原先的位置。
七、遷移運用:討論與交流自己的生活體驗。
師:“你在生活中曾遇到過靜電嗎?”
幼:(回憶自己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如:在干燥的日子和小伙伴拉手時被“電”到,梳頭時頭發根根豎起,脫衣時“滋滋啦啦”的聲音和點點火花、玩滑滑梯時“呲拉呲拉”的聲音……
師:“被‘電’到是什么樣的感覺?”(疼、麻……)
那么你知道怎么樣預防靜電嗎?讓我們回去繼續了解一下預防靜電的一些好辦法。
活動延伸:
幼兒與父母共同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人們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以及預防靜電的辦法。
教學反思:
為了使孩子們對“摩擦起電”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提問道,“除了塑料尺,什么東西用綢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紙片呢?”孩子們做出了大膽的猜想:鉛筆、橡皮、尺子、玻璃、吸管等等。在操作活動中,孩子們還有了新的發現,除了用塑料尺摩擦布引起這種現象,自己身體的一些部位摩擦之后也能產生靜電現象,比如用鉛筆摩擦衣服或褲子;吸管摩擦頭發,皮膚這些都會產生靜電現象。最后帶領孩子們一起討論與交流“靜電的現象”,讓孩子們知道哪些摩擦之后可以起靜電現象,哪些摩擦之后不可以起靜電現象。觸電對人體的危害及如何預防靜電,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現象。
《靜電》中班教案 篇2
主題產生
一天午睡時,子怡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劈劈啪啪”的聲音并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這么痛?”旁邊的嫣嫣說:“有時我脫衣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見一點點的亮光呢!”這時好多幼兒都說:“我也有過,我也有過。”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現頭發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設計了“神奇的靜電”這一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欲望強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
2、激發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欲望。
二、教學準備
彩色紙屑若干;梳子每幼兒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兒一件;氣球若干;塑料繩若干;輕快音樂一段;蝴蝶指偶;場地:彩色的草地。
三、教學過程
1、邀請小朋友做“理發店”游戲,發給每個娃娃一把塑料梳子。全體幼兒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發店”,“理發店”正式開業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發,請一名幼兒和老師一起給小洋娃娃“理發”。引導小朋友發現:頭發飛(飄、立)起來了;教師給一個小朋友“理發”,引導小朋友發現:頭發飛起來了。
幼兒游戲,給自己梳頭,給同伴 “理發”,看看能發現什么。教師適當指導、提示、鼓勵。
幼一:你們快來看,我幫緣緣梳頭,她的頭發變成這個樣子了。
幼二:我也是,我也是,怎么會跟著梳子,不好梳。
幼三:頭發吸在梳子上,這個梳子不好。我家里的不是這樣的。
角色游戲“理發店”一向是小朋友感興趣的,所以用這個游戲引出,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3、教師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紙條。并獎勵每個小理發師一件塑料玩具,到“草地”上去玩。
4、草地上,幼兒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紙屑,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幼兒在活動室中五六個小朋友一起,使勁在衣服上、頭發上來回摩擦,去吸地上的彩色紙屑,并熱烈地討論著,張錦元好勝心強,一邊吸一邊對同伴說:“我肯定吸的比你們多,不信你們看。”結果一比,人家的還要多,他就拼命在身上擦,再去吸了比。許中奇邊吸邊自言自語地說:“真奇怪,怎么會吸得住呢?又不是磁鐵。”
5、蝴蝶飛到草地上(出示指偶),跟著輕快的音樂,與小朋友翩翩起舞。
啟發孩子思考:為什么會出現剛才的現象?教師解釋這一現象:梳子在頭發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頭發會立起來、紙屑會粘上來。
啟發孩子思考,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現靜電現象。
孩子們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別是許中奇小朋友好象一下明白了為什么不是磁鐵但是也能吸物體這個道理。摩擦產生靜電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6、氣球娃娃來看你。
師:有客人來看小朋友了,是氣球娃娃,我們歡迎!
將氣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陣以后,靠近幼兒的臉頰,幼兒的頭發就會被吸引,氣球可能會粘在幼兒臉上,教師就說:氣球娃娃喜歡你,它親親你呢;將兩個氣球用線捆住,然后將氣球分別在毛衣上摩擦,再將兩個氣球提在手里,氣球會分開來,就象兩個氣球之間生氣了一樣,氣球還會貼到手上懸著。
和孩子一起分析、總結:這也是靜電現象。
7、好玩的章魚(蒲公英、菊、裙子)。
教師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結的塑料繩,用手捏緊抹幾下(或在衣服上搓幾下),放開繩子,請幼兒觀察塑料繩四面散開的現象,象章魚一樣。讓孩子試試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墻上。請幼兒帶著章魚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魚能不能粘到別的地方。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靜電》中班教案 篇3
大興區黃村鎮第二中心幼兒園中二班謝靜活動由來:一天午睡時,齊鑫晨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劈劈啪啪"的聲音并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這么痛?"旁邊的思雅說:"有時我脫衣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見一點點的亮光呢!"這時好多幼兒都說:"我也有過,我也有過。"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現頭發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設計了"靜電哪里來"這一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欲望強烈。
一、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摩擦后產生的靜電現象。
2、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塑料尺子、人形紙片、碎紙屑、毛線、竹筷、鉛筆、塑料梳子、綢布、海棉、泡沫、鐵釘、記錄卡。
經驗準備:幼兒接觸過靜電現象三、重難點分析重點:感知物體摩擦后產生的靜電現象。
難點:能夠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
四、活動過程:
(一)、魔術《紙娃娃站起來》
1、出示人形紙片,教師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與綢布摩擦,并對幼兒說:"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2、教師示范后,幼兒動手操作并說一說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靜電現象1、教師再次演示魔術,幼兒仔細觀察并說一說教師做了什么動作。"現在老師再把這個小魔術做一遍,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么動作"。
2、幼兒動手嘗試,與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注意摩擦力度。
3、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功經驗(怎樣摩擦,力度多少)4、教師簡單小結:因為尺子和衣服經過摩擦它們產生了靜電,靜電將紙娃娃吸了起來。
(三)、大膽猜想1、出示豐富的操作材料,請幼兒大膽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會起靜電。
2、幼兒先自己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將猜想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啟發幼兒發散思維。
(四)、嘗試操作1、幼兒動手操作,把竹筷、鉛筆、塑料尺、鐵釘分別和綢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線、碎紙屑,驗證猜想結果。
2、個別幼兒說一說猜想與操作的不同,并進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靜電現象1、啟發幼兒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飄起來;穿化纖衣服脫時會有聲音,黑暗中會發現小火花;天氣干燥時,長時間走路,由于摩擦會產生靜電,衣服會和身體粘在一起;有時人與人在接觸的剎那會被對方電到等等。
(六)、游戲《頭發飛起來》
1、教師示范游戲,將對方的頭發摩擦飛起來。
2、幼兒互相結對做摩擦游戲,先讓每個男孩和女孩對應。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間互相游戲,并請操作好的幼兒到前邊演示。經過演示,看誰先把對方的頭發摩擦飛起來。
《靜電》中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有觀察探究靜電的興趣
2在靜電游戲的操作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靜電現象。
3.了解不同材質的物體能否產生的靜電現象。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塑料尺子、人形紙片、碎紙屑、毛線、木筷、塑料筆、塑料袋、鐵勺、蠟燭記錄卡。
經驗準備:幼兒接觸過靜電現象,
活動過程:
(一)魔術《紙娃娃站起來》
1.出示人形紙片,教師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與塑料袋摩擦,并對幼兒說:"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變前師:老師會變魔術,能用一把尺子就讓紙娃娃站起來。
2.教師示范后,幼兒動手操作并說一說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靜電現象
1.教師再次演示魔術(拿出塑料袋),幼兒仔細觀察并說一說教師做了什么動作。
變后師:"現在老師再把這個小魔術做一遍,請你們仔細觀察老師做了什么動作"。
2.幼兒動手嘗試,與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師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提醒幼兒注意摩擦力度。
3.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成功經驗(怎樣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師簡單小結:因為尺子和塑料袋經過摩擦它們產生了靜電,靜電將紙娃娃吸了起來。
(三)大膽猜想
1.出示豐富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會起靜電(能夠吸起小紙屑和碎毛線),啟發幼兒發散思維。
師: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觸到的,大家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紙屑和碎毛線呢?
2.幼兒自己猜想,將猜想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
(四)嘗試操作
師:請你試一試玩一玩,等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的猜想對不對。
1.幼兒動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筆、鐵勺、蠟燭分別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線、碎紙屑,把操作結果記錄在記錄卡上,驗證猜想結果。
2.個別幼兒說一說猜想與操作的不同,并進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啟發幼兒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靜電現象,
如: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飄起來;穿化纖衣服脫時會有聲音,黑暗中會發現 小火花;天氣干燥時,長時間走路,由于摩擦會產生靜電,衣服會和身體粘在一起;有時 人與人在接觸的剎那會被對方電到等等。
(六)ppt: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里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紙屑、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發跟著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干燥的環境。在空氣干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哦!孩子們的興趣也很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性高,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讓便我能夠改進!讓自己下次會做的更好!
不足之處:
1、開始部分,我的語句組織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沒聽清我的問題,所以一時孩子沒摸到頭腦,后來我是又經過引導后,孩子漸漸的明白,并能自覺操作了,方法也越來越新穎、有趣,很讓人欣慰!在語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將“小章魚”這一環節可以放到開始部分,這樣更能調動起孩子的激情;
3、碎紙屑我是準備了一個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實驗后,弄的到處都是,以后在做實驗時我要先
講清規則,讓孩子有意識些,這樣也不會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講的話,我一定會準備的更充分些,讓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加油!
《靜電》中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充分動手操作感知、發現物體摩擦后產生靜電現象,初步了解靜電的相吸、排斥、放電現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靜電的利用與防止。
2、使幼兒用觀察記錄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并用完整的語句進行表達與描述。
3、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嘗試與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強其自信心。
活動準備:
操作材料:碎紙、泡沫、絲巾帶、海綿、尺、筆、木梳、毛皮、橡膠棒、絲綢、玻璃棒。
活動過程:
1、“變魔術”活動導入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用“神奇”的魔棒吸起小碎紙。
2、幼兒嘗試。
(1)想辦法用玻璃棒吸紙屑,探索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能吸起紙屑。豐富詞匯:摩擦。
(2)幼兒再次嘗試,感受成功的喜悅。
(3)向幼兒介紹玻璃棒吸起碎紙屑的原理,揭示課題。
3、嘗試用不同材料操作,感知靜電的相吸、排斥現象。
(1)幼兒分組操作,并做操作記錄。
(2)幼兒講述操作過程。
(3)教師小結: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摩擦以后都能產生靜電現象。
(4)小實驗,發現靜電的排斥現象。
4、幼兒討論,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靜電現象,了解靜電的利用與防止
《靜電》中班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
2、激發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欲望。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二、活動準備
彩色紙屑若干;梳子每幼兒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兒一件;氣球若干;塑料繩若干。
三、活動過程
1、邀請小朋友做"理發店"游戲,發給每個娃娃一把塑料梳子。
2、小洋娃娃要求理發,請一名幼兒和老師一起給小洋娃娃"理發"。引導小朋友發現:頭發飛(飄、立)起來了;教師給一個小朋友"理發",引導小朋友發現:頭發飛起來了。
幼兒游戲,給自己梳頭,給同伴"理發",看看能發現什么。教師適當指導、提示、鼓勵。
3、教師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紙條。并獎勵每個小理發師一件塑料玩具,到"草地"上去玩。
4、草地上,幼兒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頭發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紙屑,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5、啟發孩子思考:為什么會出現剛才的現象?教師解釋這一現象:梳子在頭發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頭發會立起來、紙屑會粘上來。
6、啟發孩子思考,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現靜電現象。
7、氣球娃娃來看你。
師:有客人來看小朋友了,是氣球娃娃,我們歡迎!
將氣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陣以后,靠近幼兒的臉頰,幼兒的頭發就會被吸引,氣球可能會粘在幼兒臉上,教師就說:氣球娃娃喜歡你,它親親你呢;將兩個氣球用線捆住,然后將氣球分別在毛衣上摩擦,再將兩個氣球提在手里,氣球會分開來,就象兩個氣球之間生氣了一樣,氣球還會貼到手上懸著。
和孩子一起分析、總結:這也是靜電現象。
7、好玩的章魚(蒲公英、菊、裙子)。
教師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結的塑料繩,用手捏緊抹幾下(或在衣服上搓幾下),放開繩子,請幼兒觀察塑料繩四面散開的現象,象章魚一樣。請幼兒帶著章魚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魚能不能粘到別的地方。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活動反思通過這次活動小朋友們認識了靜電現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電的原理。但是孩子們在探索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只要將塑料玩具在衣服或頭發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與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將紙屑吸起來,課間活動時,他們興致不減,拿起手中的玩具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紙,他們認為任何東西磨擦后都能將紙吸起來。對此,我沒有急于否定,而是在活動區中投放了一些鐵質小棒、不銹鋼蓋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去發現問題。當孩子們發現不是所有東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時,我又及時向孩子們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接著,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質地的紙屑,如縐紙、蠟光紙、硬紙板、塑料紙等,并設置問題:"你能通過磨擦將這些紙吸起來嗎?"引導幼兒進一步感知靜電現象與物體質地的關系。由此可見,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提供各種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幼兒注意身邊的科學現象,支持、鼓勵幼兒多觀察、多發現、多質疑,為幼兒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下基礎。
主題產生一天午睡時,子怡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劈劈啪啪"的聲音并感到有點刺痛,覺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這么痛?"旁邊的`嫣嫣說:"有時我脫衣時也會感到痛,晚上還能看見一點點的亮光呢!"這時好多幼兒都說:"我也有過,我也有過。"還有一次,我給女孩子梳頭,孩子們發現頭發被梳子吸了起來,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設計了"神奇的靜電"這一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欲望強烈。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哦!孩子們的興趣也很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性高,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讓我能夠改進!讓自己下次會做的更好!
《靜電》中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游戲中感知磨擦生電現象,體驗靜電對物體的作用力。
2、能夠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感受探索的樂趣。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在游戲中感知磨擦生電現象,體驗靜電對物體的作用力。
活動難點:
用吸管摩擦生電的正確方法。
活動準備:
1、吸管人手一根、卷紙若干、碎紙片若干;
2、清水、盆子、小紙船(形成小池塘的場景);自制旋轉木馬;柳條(柳樹);水龍頭(細細的水流);灑落的鉛筆粉末。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老師來給你們表演一個小魔術,你們想看嗎?
(出示吸管)這是什么?
幼:吸管和碎紙片
教師演示:將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輕輕靠近紙片,沒變化;教師用眼神和表情讓幼兒觀察吸管是否有變化;然后將吸管藏到桌子底下邊磨擦教師口中邊說“變變變”,再拿出來,輕輕靠近紙片,用眼神或動作提示幼兒觀察變化。
請你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幼兒講述看到的現象)
二、猜測探索:靜電產生的原因
1、探索靜電產生的原因——磨擦生電
(1)小紙片主動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來變這個魔術的呢?
(幼兒猜測、討論,如果幼兒有說用水、用漿糊之類,教師讓幼兒親自摸一摸,究竟有沒有)(鼓勵幼兒進行各種想象、猜測)
(2)小朋友,你們猜了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這樣呢?你們現在自己去試試,看看你會不會變這個魔術,當吸管靠近碎紙片時,小紙片會主動地跳到吸管上,我旁邊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如果需要可以選取使用。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引導)
(3)誰會變這個魔術了?請告訴我們你是怎么變的?
(幼兒將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經驗進行展示)
(4)請個別幼兒示范,要點:摩擦得又輕又快。
(5)幼兒再次嘗試操作(此環節是否省略,看幼兒第一次的操作的成功率而定)
(6)教師和幼兒一起小結:吸管經過磨擦后,輕輕靠近小紙片,小紙片就會跳上來了。
2、猜測、總結磨擦生電現象是靜電反應
提問:為什么吸管經過磨擦以后小紙片就會跳到吸管上來,這是什么原因呢?
(幼兒進行各種想象、猜測)
教師小結:這是靜電,吸管經過磨擦以后,會產生小小的電,這些電叫靜電,它們能吸引輕小的物體。
三、操作體驗:靜電對輕的物體的作用力
1、師:有了靜電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紙片,還能做別的事情嗎?
2、介紹游戲情境1:
(1)柳條因為沒有風,正靜靜地垂著,如果用摩擦帶電后的魔棒靠近它,你猜柳條會有什么變化?(會飄動起來)
(2)請一名幼兒嘗試驗證后,將自己的發現在記錄紙上記錄下來。
3、介紹另外四種游戲:這兒有許多的小船停在水邊,一動也不動;木馬停在原地沒有旋轉;水流也在象一條線似的靜靜地流著;鉛筆灰灑落在紙上,我想把它用一樣東西把它搬到盤子里去;
4、引導猜想:假如你們用自己手中帶有靜電的魔術棒輕輕地靠近它們,猜猜會有變化嗎?會有怎么樣的變化?
四、幼兒實踐驗證
1、真的是你們猜的這樣嗎?可以去試一試,并且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玩一種,記一種,看誰發現得多
教師觀察,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
五、交流分享。
你將有靜電的魔術棒靠近它們的時候,發現了什么?(讓幼兒
對照自己的記錄,充分描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六、教師總結。
你們用帶靜電的吸管輕輕靠近游戲材料時,它們都動起來了,改變了原先的位置。
七、遷移運用:討論與交流自己的生活體驗。
師:“你在生活中曾遇到過靜電嗎?”
幼:(回憶自己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如:在干燥的日子和小伙伴拉手時被“電”到,梳頭時頭發根根豎起,脫衣時“滋滋啦啦”的聲音和點點火花、玩滑滑梯時“呲拉呲拉”的聲音……
師:“被‘電’到是什么樣的感覺?”(疼、麻……)
那么你知道怎么樣預防靜電嗎?讓我們回去繼續了解一下預防靜電的一些好辦法。
活動延伸:
幼兒與父母共同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人們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以及預防靜電的辦法。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哦!孩子們的興趣也很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性高,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讓我能夠改進!讓自己下次會做的更好!
小百科:靜電是一種處于靜止狀態的電荷。在干燥和多風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碰到這種現象:晚上脫衣服睡覺時,黑暗中常聽到噼啪的聲響,而且伴有藍光;見面握手時,手指剛一接觸到對方,會突然感到指尖針刺般刺痛,令人大驚失色;早上起來梳頭時,頭發會經常"飄"起來,越理越亂;拉門把手、開水龍頭時都會"觸電",時常發出"啪"的聲響,這就是發生在人體的靜電。
《靜電》中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了解靜電現象產生的簡單原理。
2.能夠利用靜電現在開展簡單的小游戲。
3.認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感受靜電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在生活中感受過靜電。
2.物質材料準備:白板、氣球、毛巾、布等材料
活動過程:
一、動畫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動畫)
二、靜電的原理
結合動畫講解
小結:每個物體上面都帶有正電荷、負電荷,正常的時候它們的數量是相等的,一旦它們的數量不相等了,就會吸引旁邊的物體,產生了靜電。
三、靜電小游戲
《靜電》中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充分感知,觀察不同材料摩擦所產生的靜電現象。
2、通過合作探索,記錄下不同材料摩擦產生的靜電現象。
3、愿意參與探索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對靜電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生活樂于探索。
【活動準備】
記錄表,碎紙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鉛筆,排筆,水彩筆,吸管,玻璃瓶,幼兒事先分為4組(紅、黃、藍、綠)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變魔術,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師變魔術,讓塑料小勺吸起紙屑。
師:想讓它發揮魔力,還得請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兒用小勺自由探索,將小紙屑吸起來。
1、教師提問,引發幼兒思考。
2、請幼兒嘗試操作。
3、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方法。
4、教師小結。
師:其實我們這個神奇的魔術是因為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能把小紙屑吸起來。摩擦的力量大,靜電產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紙屑就越多。
三、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1、教師出示記錄表。
2、教師交代注意事項。
師:小魔術師們,我們研究魔術的時候,桌上的材料不要爭搶自己先拿一種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盤子里,再換另外一種材料。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4、師幼交流實驗結果。
5、教師再次實驗。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產生靜電現象。
四、提問: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靜電現象。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遇到的靜電現象。
2、教師小結: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們梳頭的時候,梳子和頭發也會互相吸引產生靜電現象。脫衣服時,我們身上的毛衣和襯衣和頭發都會產生靜電現象。
五、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師:小魔術師們都學會了我的魔術,現在我們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給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哦!孩子們的興趣也很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性高,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讓便我能夠改進!讓自己下次會做的更好!
《靜電》中班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對摩擦起電的興趣,了解關于靜電的簡單知識
2、啟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學準備:幼兒每組放兩個小筐,一個筐內裝有塑料尺、塑料筆、鉛筆、竹筷、鐵棒、綢布、碎紙屑、線手套、手帕;一個筐內裝有剪刀、彩紙;每組放有與幼兒人數相同的有機玻璃板(用積木墊起來一點)若干,電吹風一個,畫紙一張。
三、進程
(一)擦一擦、吸一吸
1、今天,看看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
(向幼兒介紹放有各種材料的小筐內的物品)我們一起來玩一玩
(幼兒操作、自由探索)
2、根據幼兒在操作中的發現,引導幼兒想一想、試一試怎么做才能讓小棒把紙屑吸起來
(幼兒有目的的操作、探索)
3、提問:請小朋友說說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紙屑吸起來,你是怎么做的?
(請幾名幼兒演示并講解自己的做法,再讓大家都試一試)
4、為什么塑料尺、塑料筆和綢布摩擦后可以吸起碎紙屑?(幼兒思考、討論)
告訴幼兒:兩個物體在一起摩擦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塑料尺、塑料筆和綢布摩擦產生靜電,因此吸起了碎紙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產生靜電。
5、請小朋友再試一試,塑料筆和尺還可以和哪些別的東西摩擦產生靜電,吸起碎紙屑
讓幼兒探索發現:用絲綢、手帕、手套、衣服、頭發來摩擦塑料尺和筆都可以產生靜電,將紙屑吸起來。
(二)、做一做:彩碟飛舞
1、老師還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有機玻璃板,現在請每個小朋友用老師給你們準備的彩紙剪兩個蝴蝶,放在有機玻璃板下面,然后想一想,怎么讓這些蝴蝶飛舞起來
(
幼兒操作探索)
2、幼兒上臺演示自己操作的方法,大家看看哪種方法會讓蝴蝶飛舞的更好(雙手戴上手套快速地摩擦有機玻璃板,因為摩擦起電,使蝴蝶飛舞)
(三)墻上貼畫
1、老師這兒有一張美麗的畫,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不用膠水和糨糊把這張畫粘到墻上
(請幼兒想辦法并上臺試一試)
2、老師演示并講解
用電吹風把這張畫吹一吹,再放到墻上抹幾下,畫就能粘到墻上保持一段時間。
3、為什么畫紙吹一吹、再摩一摩就可以粘到墻上呢?
幼兒討論、發言。老師引導幼兒發現被吹過的紙變干燥了。再讓小朋友做一做。
4、請小朋友仔細聽錄音: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里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綢布可以吸起紙屑、手套摩擦有機玻璃板可以讓蝴蝶飛舞,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發跟著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干燥的環境。在空氣干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四)總結:
原來是這樣。今天我們小朋友認識了神奇的靜電,知道了靜電是怎么產生的、哪些東西容易產生靜電,還懂得了有關靜電的許多知識,大自然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等著小朋友去發現、去探索。老師在科學區里還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動時繼續玩產生靜電的游戲。
活動延伸:在科學區里為幼兒準備大量有關玩靜電游戲的材料,除教學活動中所用過的以外,還添置如毛皮、絲絨、鐵梳、木梳等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幼兒繼續探索。
《靜電》中班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道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點電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知道原子結構,掌握電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電荷。
重難點:
重點:靜電產生的三種方式及原理、電荷守恒定律及電量平分原則
難點:理解靜電產生的本質——并沒有創造電荷,而是電荷發生轉移
教學過程:
一、電荷:
1、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富蘭克林命名)
①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
②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
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符號:Q或q
單位:庫侖 符號:C
二、靜電產生:
“做一做” 驗電器與靜電計:
為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以及所帶電荷的種類和多少,從18世紀起,人們經常使用一種叫驗電器的簡單裝置:玻璃瓶內有兩片金屬箔,用金屬絲掛在一條導體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過瓶塞從瓶口伸出(圖甲)。如果把金屬箔換成指針,并用金屬做外殼,這樣的驗電器又叫靜電計(圖乙)
問:是否只有當帶電體與導體棒的上端直接接觸時,金屬箔片才開始張開?解釋看到的現象?
1、摩擦起電
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不同、特別是離核較遠的
電子受到的束縛較小。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一些束縛得不緊的電子往往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實質:電子的轉移、
結果: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帶上了等量異種電荷、得到電子:帶負電;失去電
子:帶正電問:摩擦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摩擦起電是帶電粒子(如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師:很多物質都會由于摩擦而帶電,是否還存在其它的使物體起電的方式?在
學習新的起電方式之前,我們先來學習金屬導體模型。
自由電子: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中自由活動。
帶正電的離子:失去電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動而不移動。
2、感應起電
【演示】取一對用絕緣柱支持的導體A和B,使它們彼此接觸。起初它們不帶電,帖在下部的金屬箔是閉合的。
①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觸的異體A,B金屬箔有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
提出靜電感應概念:
(1)靜電感應:把電荷移近不帶電的導體,可以使導體帶電的現象。
規律:近端感應異種電荷,遠端感應同種電荷
(2)利用靜電感應使物體帶電,叫做感應起電、
(3)提出問題:靜電感應的原因?
帶領學生分析物質的微觀分子結構,分析起電的本質原因:把帶電的球C移近
金屬導體A和B時,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帶電體的一端帶同號電荷。如上面的這個演示實驗中,導體A和B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
問:感應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感應起電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是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感應起電也不是創造了電荷。
師:無論是哪種起電方式,其本質都是將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發生轉移,并不是創造電荷.
得出電荷守恒定律:
三、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師:電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四、元電荷
師:迄今為止,科學家實驗發現的最小電荷量就是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質子、正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與它相同,但符號相反。人們把這個最小的電荷量叫做元電荷。
元電荷: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用e表示。e =1.60×10-19C
注意:迄今為止,發現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數倍。就是說,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
五、小結
對本節內容做簡要的小結
六、鞏固練習
1、關于元電荷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電荷就是電子
B、元電荷是表示跟電子所帶電量數值相等的電量
C、元電荷就是質子
D、物體所帶的電量只能是元電荷的整數倍
2、16 C電量等于________元電荷、
3、關于點電荷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只有體積很小的帶電體才能看成點電荷
B、體積很大的帶電體一定不能看成點電荷
C、當兩個帶電體的大小及形狀對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時,這兩個帶電體可看成點電荷
D、一切帶電體都可以看成點電荷
七、板書設計:
1.1 認識靜電
1、電荷:
①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
②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斥異吸
③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符號:Q或q
單位:庫侖 符號:C
2、靜電產生: ②接觸帶電。 原因:電子的轉移
3、電荷守恒定律:
4、元電荷:e =1.60×10-19C。
《靜電》中班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
2、激發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欲望。
二、教學準備
彩色紙屑若干;梳子每幼兒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兒一件;氣球若干;塑料繩若干;輕快音樂一段;蝴蝶指偶;場地:彩色的草地。
三、教學過程
1、邀請小朋友做“理發店”游戲,發給每個娃娃一把塑料梳子。全體幼兒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發店”,“理發店”正式開業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發,請一名幼兒和老師一起給小洋娃娃“理發”。引導小朋友發現:頭發飛(飄、立)起來了;教師給一個小朋友“理發”,引導小朋友發現:頭發飛起來了。
幼兒游戲,給自己梳頭,給同伴 “理發”,看看能發現什么。教師適當指導、提示、鼓勵。
幼一:你們快來看,我幫緣緣梳頭,她的頭發變成這個樣子了。
幼二:我也是,我也是,怎么會跟著梳子,不好梳。
幼三:頭發吸在梳子上,這個梳子不好。我家里的不是這樣的。
角色游戲“理發店”一向是小朋友感興趣的,所以用這個游戲引出,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3、教師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紙條。并獎勵每個小理發師一件塑料玩具,到“草地”上去玩。
4、草地上,幼兒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紙屑,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幼兒在活動室中五六個小朋友一起,使勁在衣服上、頭發上來回摩擦,去吸地上的彩色紙屑,并熱烈地討論著,張錦元好勝心強,一邊吸一邊對同伴說:“我肯定吸的比你們多,不信你們看。”結果一比,人家的還要多,他就拼命在身上擦,再去吸了比。許中奇邊吸邊自言自語地說:“真奇怪,怎么會吸得住呢?又不是磁鐵。”
5、蝴蝶飛到草地上(出示指偶),跟著輕快的音樂,與小朋友翩翩起舞。
啟發孩子思考:為什么會出現剛才的現象?教師解釋這一現象:梳子在頭發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頭發會立起來、紙屑會粘上來。
啟發孩子思考,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發現靜電現象。
孩子們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別是許中奇小朋友好象一下明白了為什么不是磁鐵但是也能吸物體這個道理。摩擦產生靜電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6、氣球娃娃來看你。
師:有客人來看小朋友了,是氣球娃娃,我們歡迎!
將氣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陣以后,靠近幼兒的臉頰,幼兒的頭發就會被吸引,氣球可能會粘在幼兒臉上,教師就說:氣球娃娃喜歡你,它親親你呢;將兩個氣球用線捆住,然后將氣球分別在毛衣上摩擦,再將兩個氣球提在手里,氣球會分開來,就象兩個氣球之間生氣了一樣,氣球還會貼到手上懸著。
和孩子一起分析、總結:這也是靜電現象。
7、好玩的章魚(蒲公英、菊、裙子)。
教師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結的塑料繩,用手捏緊抹幾下(或在衣服上搓幾下),放開繩子,請幼兒觀察塑料繩四面散開的現象,象章魚一樣。讓孩子試試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墻上。請幼兒帶著章魚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魚能不能粘到別的地方。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