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根據這些協定,蘇聯同意放棄在中國的特權,將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和財產無償移交中國政府,蘇聯軍隊從旅順口撤走,大連的行政由中國管轄。
毛澤東在蘇聯參加了一系列活動,受到了熱烈歡迎。12月21號,為慶賀斯大林七十歲生日,在蘇聯大劇院舉行了隆重的會議。出席會議的有許多外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會上致了祝詞。
毛澤東的這次訪蘇之行,使中蘇兩國關系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締結,對于保障中國的國家安全,推動和加速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課本上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觀點來理解《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的意義。
[學生回答]在新中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與蘇聯等17 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同時,以大洋對岸的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卻對新中國采取了敵視的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沿海實行封鎖。因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締結,對于保障中國的國家安全,推動和加速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過渡]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的確立,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剛開始主要以“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為主要方針,后來隨著形勢的變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新中國發展與其他國家友好關系的準則。那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如何提出來的呢?它的提出,對于新中國的外交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板書]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過程。
[學生看書]……
[教師講解]新中國成立伊始,由于歐美等國對我國實行封鎖,使我們不得不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世界大部分國家隔絕。然而當我國于1954 年首次步入國際舞臺,就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為中國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已經40周年,萬隆會議也過去了39年,但五項原則和萬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在國際關系史上是偉大的創舉,在新中國外交史上則是輝煌的一頁,對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指導各國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并且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954年,中國政府同印度和緬甸政府分別發表聯合聲明,確定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作為指導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從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宣告誕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時代要求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毛澤東和周恩來等我國領導人,在新的歷史時期首創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即將誕生時,毛澤東同志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復論述了新中國同各國建交的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50年代初期,毛主席還多次強調,中國愿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和平共處。從新中國成立到1953年,我國同19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其中7個是鄰國。周恩來總理是新中國外交的參與決策者和直接領導者,遵循毛澤東的上述思想和決策,總結建國后的外交實踐和國際關系史經驗,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9、10月間,中印兩國總理通過外交途徑商定,雙方政府代表就解決中國西藏地方同印度的關系問題12月在北京開始談判。12月31日下午1時,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以駐華大使賴嘉文為團長的印度政府代表團。周總理在友好的氣氛中懇切地說:“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系會一天一天好起來。某些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定會順利地解決的。新中國成立后就確定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賴嘉文代表印方當即表示完全同意周總理提出的五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