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避字的成語及成語解釋
關于帶避字的成語有很多,大家都有學習過哪些呢?今日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有關于帶避字的成語及其相關知識,供大家參考查閱,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帶避字的成語
退避三舍
揚長避短
趨利避害
避重就輕
避而不談
不避艱險
避實就虛
趨吉避兇
避之若浼
避實擊虛
避難就易
不避斧鉞
帶避字的成語解釋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春秋時,晉國同楚國在城濮(在今山東鄄城西南)作戰,晉文公遵守以前的諾言,把撤退九十里(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后用來比喻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趨利避害
[qū lì bì hài]
趨: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開有害的一面。
避而不談
[bì ér bù tán]
躲避開而不肯說。指有意回避事實。
避重就輕
[bì zhòng jiù qīng]
避開重要的而揀次要的來承擔,也指回避主要的問題,只談無關重要的方面。
揚長避短
[yáng cháng bì duǎn]
發揚長處,避開短處:知人善任,~。
避坑落井
[bì kēng luò jǐng]
比喻避去一害又受一害。《晉書·褚(shà)傳》:“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
隈刀避箭
[wēi dāo bì jiàn]
隈:隱避的地方,躲避。比喻遇戰事退縮不前。
避繁就簡
[bì fán jiù jiǎn]
避開繁雜的,從事簡單的。
逃災避難
[táo zāi bì nàn]
逃脫災害侵襲,避免罹難之禍。
避世金馬
[bì shì jīn mǎ]
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避俗趨新
[bì sú qū xīn]
指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
避溺山隅
[bì nì shān yú]
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遠遠回避。
避實就虛
[bì shí jiù xū]
本作避實擊虛。《孫子兵法·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意思是避開敵人的主力,進攻其薄弱環節。后也指談問題或處理問題時回避要害。
避嫌守義
[bì xián shǒu yì]
嫌:嫌疑;守義:保守道義。避開嫌疑,保守道義。
帶避字的成語接龍
避而不談
談論風生
生吞活奪
奪人所好
好問則裕
裕后光前
前仆后踣
踣不復振
振筆疾書
書聲瑯瑯
瑯瑯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