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說課稿(通用2篇)
《聽聽那冷雨》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聽聽那冷雨》這篇文章在以往的語文教材中是沒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學習中代表的是現代散文的意境之美。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要讓學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縱橫馳騁的聯想方式的運用。
2、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識記文中的重要詞語,學習作者縱橫馳騁的聯想方式的運用。
* 能力目標:
品析文章極富魅力的語言,體會文中描寫的優美意境。
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 德育目標:
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的 愛國情感。
在體會語言美的同時陶冶情操。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
我憑主觀臆測,認為之所以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外,選擇了本文,是因為余光中的散文開拓了現代新散文的意境。在他的文中現代的小說、電影、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手法都被拿來豐富作者的感性世界。在本文中更是淋漓盡致地將各種感官的感覺聯系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聯想中得到凸現。所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冷雨,變得無孔不入,連同那情思一起在“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產生了一種朦朦朧朧的新感覺。讀者也被帶入了“連思想也都是濕潤潤”的意境之中。
本文的結構特點是:
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中國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重點及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關鍵:分階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對作品進行鑒賞,在整個過程中要注意鑒賞方法的概括、提煉和積累。
二、教法、學法的闡述
涵泳法。讀者沉潛到作品的深處,對作品進行整體的反復的感受和體味,從而最終獲得對作品深層審美韻味的把握。開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觀其文領略其視覺美,口誦其聲領略其音韻美,心惟其意領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審美體驗是多維立體的。在對本文鑒賞的起始階段里、感性階段中,同學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采取較靈活的方式,或閉目品味,悉心感受;或擊案嘆服,盛贊“名篇”;或聲情并茂,高聲吟哦,逐步進入閱讀感受階段,體驗品味階段,領悟判斷階段……鑒賞散文的意境美、細節美,鑒賞小說的情節美、環境美和人物美,都可以通過涵泳品味獲得對作品美感的把握。
美讀法。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有聲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來。關鍵要做到情隨聲出,聲情并茂。學生可以通過語音輕重、高低、長短的把握,“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葉圣陶語),曲曲傳達出作品蘊蓄的美感!堵犅犇抢溆辍啡缗们泐D挫峭拔,非常適宜于涵泳、美讀。
比較法。把《荷塘月色》和本文放在一起,要求學生對于文章(選段)的主題、結構、表達技巧及語言風格等項中的若干點進行比較,指出同異,進行鑒賞或分析。
三、教學過程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過程:導入,作者介紹,檢查預習(讀音、字型練習),解題,內容解析(朗讀全文、分析具體語言),內容小結、重申主題(總結本文的同時與前文加以比較)。
理論:積累式與分析式
人的類屬性認知特點:人類的認識總是依循著從“個”到“類”的過程。 (指導性原則、互動性原則、層遞性原則、心因性原則、操作性原則)
、俳逃鐣幕优c角色定位。通過共同研究、討論、探究促使師生雙方都獲得發展。
、谡J知過程和認知策略的發展性教學。將傳統意義的傳承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 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掌握類屬化學習策略與方法。
、畚幕膫鞒信c發展。在肩負經典文化傳承重任的同時,通過認識、研究、探索等學習活動發展傳統文化,創造適合于未來時代的新文化。
④教育應使每個人都能利用種種信息,收集、選擇、整理、管理和使用這些信息”。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2、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安排
、賹W生朗讀《聽聽那冷雨》:注意聲調和節奏。全篇以抒發游子思鄉之情為主,朗讀時語氣宜氣短聲細為主,語調宜升降曲折為主;在快、舒緩節奏中,適當加入沉穩、強疾節奏。
、趯W生分組討論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深入理解作品蘊藉的意境美;總結時,老師可在旁加以點撥。
、劭陬^討論或以文本形式,比較、總結《荷塘月色》和《聽聽那冷雨》的境界。
④課后同學自行出份有關課內字詞的練習,交換考核。
⑤寫作實踐:根據本文內容以《我心中的冷雨》為題,仿寫一段有關“雨”的短文。
3、重點、難點處理:主要以同學討論、老師適時點撥的方法。
4、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多學科整合的特點,主要利用多媒體加以輔助。在課件中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為背景,配合全文的主旨體現,并且可陶冶情操。在學生朗讀后播放朗讀示范,進一步加深美讀的效果。比較兩篇文章后,用多媒體以圖表的形式,加以清晰化。
5、板書設計
上一篇:《聽聽那冷雨》同步練習
下一篇:凄風冷雨亦成詩——淺論《聽聽那冷雨》的詩化特征
《聽聽那冷雨》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初中語文《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是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專題第四模塊“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調動了聽、視、嗅等多種感覺方式,將少年生活的回憶、古詩畫的意境和現實觀感等會聚在一起,編織成一曲情感委婉濃郁、意境深廣幽遠、旋律節奏優美的文字樂章。通過對中國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發游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表現了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的學習關注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對文學作品之美的鑒賞品味,關注學生在鑒賞活動中的個性解讀、多元解讀,和對閱讀的空間的開拓創新。而《聽聽那冷雨》一文的學習在這一指導思想之下尤其側重于對文學作品的意境美的鑒賞。
鑒于以上我對教材的認識,我把這篇課文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過程與方法:
自主學習,反復誦讀,與文本直接對話,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深沉的鄉愁和強烈的愛國情思,培養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意境,鑒賞語言
教學難點:
鑒賞表達技巧,學會表達
關于教學方法
一、 點撥法。
今天我們提倡并需要的課堂師生關系,是“共享”關系。“共享”的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 “對話”是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建構者。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應該是“對話”的主旋律。在“對話”與“共享”的過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對話”與“共享”中發揮著其他參與者(學生)所無與倫比的引領作用。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不應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一個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空蕩蕩的容器,而應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們去點燃的火炬,它一旦被點燃必將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創新的光芒。因此,教師的引導點撥,更多的是體現在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并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正如點撥教學法的倡導者蔡澄清先生所說:“點者,點要害,抓重點也;撥者,撥疑難,排障礙也。既點且撥,導引學者自求而頓悟也。”
二、 反復閱讀,互動討論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強調反復閱讀,是為了讓學生深入到文本內部,打消與文本的陌生感,與文本建立起親密無間的對話關系。這是學生實現對文本個性解讀、多元解讀的基礎,也是促成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前提。在教學中我把它分解為體驗性默讀和多形式朗讀。
互動討論則是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主要形式。通過傾聽、理解、反思、交流的這個對話過程,學生實現了心靈的遠游,建構了對文本的多元解讀。
三、 活動體驗
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涵泳美讀、品味賞析、體驗描述等活動體驗的方式,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讓學生與語言“親密接觸”,在品味中積累,在鑒賞中應用。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使學生充滿興趣地感悟美,發現美,創造美。
關于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從經典古詩中體會意象的主觀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歸納:心喜而雨潤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歸納:心樂而雨酥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歸納:心苦而雨寒
蔣捷《虞美人?聽雨》 “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歸納:雨作為抒情物象貫穿一生一世
過渡:何時暖,何時寒?——心暖時暖,心寒時寒。
二、 解題
當我們面對“聽聽那冷雨”這個題目的時候,會獲得哪些信息,會有哪些想法,會有哪些問題?
1. 是誰在聽?聽者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2. “冷雨”是本文的一個核心意象,作者為什么要寫“冷”雨?是怎樣來描寫的?
3. 在冷雨中,聽者聽到了什么?
三、 進入文本,品味語言,體味意境美。
1. 自由誦讀。
2. 學生大聲地、聲情并茂地讀自己喜歡的語段,然后說出喜歡的理由。
a再現情景b賞析手法c 品味語言d體味情感
3. 引導學生鑒賞語言,體味意境美
a句式特點 b 修辭手法 c關鍵詞句 d朗讀吟誦(美讀)
語音的輕重 語速的緩急 斷句、停頓
當我們戀戀不舍地從《聽聽那冷雨》的藝術世界里走出的時候,心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冷雨”,請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口頭描述“我心中的冷雨”。(提醒學生既要深刻感悟文本,又要緊扣活動要求中的關鍵詞——“我心中的”,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
四、 作業
1、展開充分的聯想與想像,借鑒本文的表達技巧,描寫一個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寫雨的詩句,注意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