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處人家》說課稿
百和中學 謝治平
一、課文說明。
本文的重點是寫山村人家,寫竹農豐收的喜悅。文章卻用大量篇幅描繪竹海,竹塢中無邊無際、深不可測、密不見底的竹林,意在具體描繪竹子豐收的景象。為后文寫人家,寫竹鄉人的“歡笑”作鋪墊,重在表現江南竹鄉的美麗富饒,表達作者對竹鄉生活的向往。作者在文章最后說:“很長一段時間后”仍然不能忘卻,原因有二:一是這里獨具特色的竹林,二是這里閑適、安靜的竹鄉人的生活。
二、設計思路。
本課時為第二課時。第一課時的重點是熟悉文章內容,讓學生理解課文前面部分的寫景并非為寫景而寫景,而是通過描繪竹子的豐收景象為后文寫人家,寫竹鄉人的“歡笑”作鋪墊,展現竹鄉人閑適、安靜的生活(也就是“難忘”的原因之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竹海,我們不能不對作者的描寫角度,寫景方法(又由于前面兩篇文章對此問題都有所涉及)進行關注。這也是作者“難忘”竹海的原因之一。因此本課時著重解決這個知識點,屬于一堂專題研究性的課。
三、設計原則。
1、故意降低難度,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以思維訓練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
3、閱讀與寫作指導并舉。
4、學生活動充分,積累豐富。
5、課內外銜接,知識與能力并重。
說明:
1、教學重點確定為“竹林”,并非否定“人家”。因為在第一課時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2、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熱愛竹鄉、熱愛竹鄉人民以及改革開放給農村致富的主題反映不是很明顯,因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把它放在了第一課時。
四、設計流程。
教學目標:學習寫景的層次和方法
教學重點:多角度寫景。
教學難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寫景。
課型:研究性學習
教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生與文本對話,準備活動。
1、快速閱讀課文,重點是前面三個自然段,盡量識記課文內容。
2、開展“招聘導游”活動。
(以“看!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竹海……”為句式。)
三、學生與教師對話,深入理解。
1、首先來感知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在前三個自然段中,作者從什么角度寫出了竹海什么特點?
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些語言標志。
明確: 遠望:寬廣深沉
近觀:密不見底
四顧:無邊無際
教師點撥: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移步換景”(板書)作者除了從不同的視覺看竹海,還從不同的方面渲染竹海的特點。
2、從文中找出從色彩、聲音、氣味各方面對竹海進行細膩描繪的句子。
明確:
色彩:
聲音:
氣味:
教師點撥: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方面具體描繪。五官(板書)
小結性提問:
①為竹海擬一條廣告詞。
②為政府機關開發“竹海”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3、加深理解,遷移練習。
(一)①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②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地吹來;③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④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⑤他們換了四回手,見望見依稀的趙莊,⑥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⑦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⑴寫景角度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③嗅覺④⑤視覺⑥聽覺⑦視覺
B:①②嗅覺③④⑤⑥⑦視覺
C:①嗅覺②觸覺③④⑤視覺⑥聽覺⑦視覺
D:①②視覺③④視覺⑤⑥聽覺⑦視覺
⑵很好地烘托了“我”的 心情。
(二)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⑴詩的頷聯,作者從 角度,寫出了春雨 的特點。
⑵詩的頸聯,作者從 角度,描寫了一副 圖。
4、總結學習,加深認識。
形式:學生寫總結短文。
要求:①以“我學到了什么……”、“我現在認識到……”、“我不能同意……”、“關于……我想出更多的……”作開頭;
②字數100字以內。
四、指導積累,促進寫作。(布置作業)
⑴從文中分類摘抄詞語
①色彩:
②聲音:
③氣味:
⑵ 從以上類別的詞語中,任意選擇其中的三個連綴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抓住色彩、聲音、氣味幾個方面,選取所摘錄詞語描繪出景物特征。
⑶竹、松與梅并稱“歲寒三友”,搜集有關竹的詩詞、文章、繪畫資料,辦一個“竹文化”專刊,兩周內完成并交流。
五、板書設計。
竹林深處人家
移步換景(前三個自然段)
竹林:多角度寫景 (第二課時)
難忘 五官(全文)
人家:閑適、安靜的生活 (第一課時)
五、附第一課時的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