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說課稿(通用2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說課稿 篇1
抓住高潮 由果溯因 重于探究 激情激思
--
寧鄉十四中 羅妞
一、說教材
1、該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是學習我國古代小說,單元學習重點是鑒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和語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篇,且是自讀課文,應讓學生自主鑒賞十娘形象。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環境、情節,而欣賞人物形象,一般來說,應從環境描寫、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入手。
2、教材簡析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第32卷,是其中最優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擬話本中成就較高的作品。本文通過寫杜十娘相中李甲、設計贖身、轉而被賣、抱匣投江的故事,刻畫了美麗、善良、聰慧、忠貞而又剛烈的名妓杜十娘形象,以十娘生命的結束強烈譴責了紈绔子弟和市儈勢力,向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提出強烈的抗議。學習本文,可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社會的罪惡,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性格和是非觀念。
3、教學設想
①教學目標
A 整體了解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過預習完成);
B、引導學生從環境、人物、情節三方面感受十娘悲劇的必然性。
C、通過杜十娘這一形象,認識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
②教學重點
從人物、情節、環境多角度分析十娘悲劇的必然性。
③教學難點
體會小說深刻的主題
二、說教法
1、由果溯因法:
本文高潮部分是"怒沉百寶箱",抓住這一高潮,啟發學生思考:十娘為何要"怒沉百寶箱"呢?而后又為何"投江自盡"呢?她一定得死嗎?從而引導學生為十娘重設結局,然后從環境、人物、情節等多個角度探討得出"十娘必須死"的結論。
這種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2、問導法:
提問導讀,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點亮智慧的火花。
三、說學法
合作探究法:發揮集體智慧,分組討論,自主質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解惑。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提出本節課的探討中心:十娘必須選擇死嗎?
在文學的殿堂里一路走來,我們目睹了中國女性太多的愛情悲劇,你能說出哪些例子呢?
(學生回答)
歸納: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祝英臺淚灑黃泉路,林黛玉魂歸離恨天,琵琶女獨自守空船,就連容貌一般的祥林嫂也逃脫不了被賣改嫁的命運……
如今才貌雙全,聰慧絕倫的一代名妓杜十娘苦心經營,追求真愛,沒想卻被最信任的人拋棄,轉賣為區區千金,她憤怒了,絕望了,懷抱百寶之匣,奮身投入那滔滔江水中!我們贊嘆她那驚世駭俗的壯舉,我們驚詫于她那曠古絕今的堅毅,然而我們也不無疑惑:十娘一定要死嗎?
(二)學生為十娘設計新的出路:(自由發言)
(也許學生的設計極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十娘的同情,結局設計得過于理想化,而欠合理性)。
(三)層層設問,啟發學生從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社會環境三個角度探討"十娘必須死"的原因。
1、從情節入手分析
思考:①文中一共寫了幾次"百寶箱"?請分別找出來。(課件顯示)
學生回答:
第一次:當李甲為十娘贖身時,四處奔波借債,十娘拿出了"私藏碎銀一百五十兩"。
第二次:當十娘與李甲告別眾姊妹上路時,姊妹"送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鎖甚固。……十娘也不開看,也不推辭,但殷勤作謝而已。"
第三次:當李甲用完那二十兩白銀,為盤纏愁悶時,十娘又開箱拿出白銀五十兩。但李甲"在旁自覺慚愧,也不敢窺覷箱中虛實。"
第四次:十娘得知被賣后,悲憤交加,將箱中寶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抱持寶匣"投江自盡。
②為何前三次十娘都沒有說出百寶箱的秘密?
--學生討論明確:十娘在風月場上閱人無數,多留了個心眼,試探李甲的誠意。
這八年的風塵生活,她見過太多達官貴人的虛情假意,甜言蜜語,也見過太多王孫公子、珠門侯富的薄情寡義、揮金如土,她把這次愛情看成是脫離苦海的孤注一擲,她能不小心謹慎嗎?她不愿在愛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顆金錢的砝碼,她呼喚一種不為物欲和利害關系所左右的人際關系。
也許早點透露百寶箱這一秘密,李甲也不會為區區千金而動心,十娘也不至于要沉百寶而自盡了。可見,課文情節的設計讓十娘非死不可。
2、從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思考:如果沒有"風雪阻渡,江上放歌,引來浮浪公子孫富"這一偶然事件,十娘又有萬金之資作家底,她和李甲會生活得很幸福嗎?
討論明確:不會。
(1)因為李甲有著太多的弱點
A、李甲用錢"撒漫","大差大使"
B、有心相好卻無長久打算
C、李甲貪戀十娘美色,并未真正了解十娘所追求的"兩心如一"的愛情。
D、過于愚蠢、懦弱:輕信小人讒言,對于十娘的從良,一直采取消極態度。
而十娘與之相比更顯性格的優點:
A、有長遠打算:苦心經營,細心積攢
B、聰慧:逼鴇母成全自己從良;有意考驗李甲
C、剛強、堅定:以死威逼鴇母遵守承諾
D、忠貞:對李甲的感情堅貞不渝
(2)以李布政為代表的封建勢力更讓十娘非死不可
小說從一開始就以精確的筆墨,通過明明暗暗的交代,點示我們:以李甲的父親李布政為代表的封建禮教阻礙了十娘與李甲的結合。
例1 在開頭人物關系的介紹中,寫李甲和杜十娘"一雙兩好,情投意合"。但馬上點到"奈李公子懼怕老爺,不敢應承"。這一句為全文情節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例2 對李布政的正面描寫:"李布政在家聞知兒子逛妓院,幾遍寫字來喚他回去。"對李甲的描寫:"他迷戀十娘顏色……后來聞知老爺在家發怒,越不敢回。"這已觸到了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矛盾。
例3 在李甲籌劃贖金的過程中,又順筆再一次點示:"他們(李甲的親友)也見得是,道李公子是風流浪子,迷戀煙花,年許不歸,父親都為他氣壞在家……父親知道,將好意翻成惡意。"此處特意點到李甲的親友們也懼怕李布政,支持他對兒子的態度,說明李布政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一種社會勢力的代表。
例4 杜十娘跳出火坑之后面臨一個出路問題,詢問李甲,而李甲計議未有定著。他細分析,李甲并非不善謀劃,關鍵在于懼怕父親。所以他說:"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歸,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由此可見,在杜十娘爭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礙是李布政。
例5 小說的情節發展到高潮,寫孫富用計的全部活動中,他的陰謀詭計的立足點在于抓住了李甲"老父性嚴,尚費躊躇耳"的矛盾恐懼心理。孫富問道:"尊大人位居方面……今日豈容兄娶不節之人。"孫富非常清楚地看到,李布政的威脅,是他可以利用來離間李、杜愛情,以達到奪人之美這一目的的重要條件。因此,矛盾的對立面,站在臺前的是孫富,站在幕后的起決定作用的是李布政。
(提示,以上分析,教師在教學中可靈活運用,可舉其一,從而引導學生挖掘其他,達到自己分析文章的目的。)
歸納:小說中李甲的懦弱自私,孫富的卑鄙無恥,李布政的封建正統思想都只能讓李甲"發乎情,止于禮",身為下賤的十娘與李甲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3、從社會大環境看:
思考:從文中的李甲、孫富、李布政、鴇母、眾親友等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回答:金錢至上的社會,體現于下:
A、行院賺錢
(鴇母道:"我們行戶人家,吃客穿客,前門送歸,后門迎新,門庭鬧如火,錢帛堆成垛。")
B、李甲愛錢(為區區千金,轉賣十娘)
C、孫富使錢("家資巨萬"、"慣向青樓買笑")
D、李布政惜錢(從十娘、李甲、孫富三人語言中可看出;從他納粟送子"入監"可看出)
E、眾親友吝錢("說著錢,就無緣")
歸納:因為崇尚金錢的世風,十娘與李甲的愛情在金錢面前變得脆弱不堪,最終美夢只能破碎,絕望的十娘只能以死來抗爭,社會大環境讓十娘非死不可。
以上內容的探討由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老師從中點撥引導。
4、歸納總結:
整個小說中情節的設計、人物的性格以及社會大環境都把十娘一齊往死里趕!心破碎了,但做人的尊嚴不能破碎,夢消散了,但追求的理想不能消散,于是,十娘抱匣沉淪,讓世人貪戀的金錢和美色一齊埋葬于滔滔江水中,向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提出了最強烈的抗議!
(四)如有時間,可播放"怒沉百寶箱"電影片段(5分鐘),增加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悟。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說課稿 篇2
抓住高潮 由果溯因 重于探究 激情激思
--
寧鄉十四中 羅妞
一、說教材
1、該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是學習我國古代小說,單元學習重點是鑒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和語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篇,且是自讀課文,應讓學生自主鑒賞十娘形象。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環境、情節,而欣賞人物形象,一般來說,應從環境描寫、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入手。
2、教材簡析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第32卷,是其中最優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擬話本中成就較高的作品。本文通過寫杜十娘相中李甲、設計贖身、轉而被賣、抱匣投江的故事,刻畫了美麗、善良、聰慧、忠貞而又剛烈的名妓杜十娘形象,以十娘生命的結束強烈譴責了紈绔子弟和市儈勢力,向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提出強烈的抗議。學習本文,可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社會的罪惡,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性格和是非觀念。
3、教學設想
①教學目標
a 整體了解故事情節,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過預習完成);
b、引導學生從環境、人物、情節三方面感受十娘悲劇的必然性。
c、通過杜十娘這一形象,認識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
②教學重點
從人物、情節、環境多角度分析十娘悲劇的必然性。
③教學難點
體會小說深刻的主題
二、說教法
1、由果溯因法:
本文高潮部分是"怒沉百寶箱",抓住這一高潮,啟發學生思考:十娘為何要"怒沉百寶箱"呢?而后又為何"投江自盡"呢?她一定得死嗎?從而引導學生為十娘重設結局,然后從環境、人物、情節等多個角度探討得出"十娘必須死"的結論。
這種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2、問導法:
提問導讀,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點亮智慧的火花。
三、說學法
合作探究法:發揮集體智慧,分組討論,自主質疑,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解惑。
四、說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一)導入新課:提出本節課的探討中心:十娘必須選擇死嗎?
在文學的殿堂里一路走來,我們目睹了中國女性太多的愛情悲劇,你能說出哪些例子呢?
(學生回答)
歸納:劉蘭芝舉身赴清池,祝英臺淚灑黃泉路,林黛玉魂歸離恨天,琵琶女獨自守空船,就連容貌一般的祥林嫂也逃脫不了被賣改嫁的命運……
如今才貌雙全,聰慧絕倫的一代名妓杜十娘苦心經營,追求真愛,沒想卻被最信任的人拋棄,轉賣為區區千金,她憤怒了,絕望了,懷抱百寶之匣,奮身投入那滔滔江水中!我們贊嘆她那驚世駭俗的壯舉,我們驚詫于她那曠古絕今的堅毅,然而我們也不無疑惑:十娘一定要死嗎?
(二)學生為十娘設計新的出路:(自由發言)
(也許學生的設計極大程度上是出于對十娘的同情,結局設計得過于理想化,而欠合理性)。
(三)層層設問,啟發學生從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社會環境三個角度探討"十娘必須死"的原因。
1、從情節入手分析
思考:①文中一共寫了幾次"百寶箱"?請分別找出來。(課件顯示)
學生回答:
第一次:當李甲為十娘贖身時,四處奔波借債,十娘拿出了"私藏碎銀一百五十兩"。
第二次:當十娘與李甲告別眾姊妹上路時,姊妹"送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鎖甚固。……十娘也不開看,也不推辭,但殷勤作謝而已。"
第三次:當李甲用完那二十兩白銀,為盤纏愁悶時,十娘又開箱拿出白銀五十兩。但李甲"在旁自覺慚愧,也不敢窺覷箱中虛實。"
第四次:十娘得知被賣后,悲憤交加,將箱中寶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抱持寶匣"投江自盡。
②為何前三次十娘都沒有說出百寶箱的秘密?
--學生討論明確:十娘在風月場上閱人無數,多留了個心眼,試探李甲的誠意。
這八年的風塵生活,她見過太多達官貴人的虛情假意,甜言蜜語,也見過太多王孫公子、珠門侯富的薄情寡義、揮金如土,她把這次愛情看成是脫離苦海的孤注一擲,她能不小心謹慎嗎?她不愿在愛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顆金錢的砝碼,她呼喚一種不為物欲和利害關系所左右的人際關系。
也許早點透露百寶箱這一秘密,李甲也不會為區區千金而動心,十娘也不至于要沉百寶而自盡了。可見,課文情節的設計讓十娘非死不可。
2、從人物形象入手分析
思考:如果沒有"風雪阻渡,江上放歌,引來浮浪公子孫富"這一偶然事件,十娘又有萬金之資作家底,她和李甲會生活得很幸福嗎?
討論明確:不會。
(1)因為李甲有著太多的弱點
a、李甲用錢"撒漫","大差大使"
b、有心相好卻無長久打算
c、李甲貪戀十娘美色,并未真正了解十娘所追求的"兩心如一"的愛情。
d、過于愚蠢、懦弱:輕信小人讒言,對于十娘的從良,一直采取消極態度。
而十娘與之相比更顯性格的優點:
a、有長遠打算:苦心經營,細心積攢
b、聰慧:逼鴇母成全自己從良;有意考驗李甲
c、剛強、堅定:以死威逼鴇母遵守承諾
d、忠貞:對李甲的感情堅貞不渝
(2)以李布政為代表的封建勢力更讓十娘非死不可
小說從一開始就以精確的筆墨,通過明明暗暗的交代,點示我們:以李甲的父親李布政為代表的封建禮教阻礙了十娘與李甲的結合。
例1 在開頭人物關系的介紹中,寫李甲和杜十娘"一雙兩好,情投意合"。但馬上點到"奈李公子懼怕老爺,不敢應承"。這一句為全文情節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例2 對李布政的正面描寫:"李布政在家聞知兒子逛妓院,幾遍寫字來喚他回去。"對李甲的描寫:"他迷戀十娘顏色……后來聞知老爺在家發怒,越不敢回。"這已觸到了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矛盾。
例3 在李甲籌劃贖金的過程中,又順筆再一次點示:"他們(李甲的親友)也見得是,道李公子是風流浪子,迷戀煙花,年許不歸,父親都為他氣壞在家……父親知道,將好意翻成惡意。"此處特意點到李甲的親友們也懼怕李布政,支持他對兒子的態度,說明李布政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一種社會勢力的代表。
例4 杜十娘跳出火坑之后面臨一個出路問題,詢問李甲,而李甲計議未有定著。他細分析,李甲并非不善謀劃,關鍵在于懼怕父親。所以他說:"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歸,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由此可見,在杜十娘爭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礙是李布政。
例5 小說的情節發展到高潮,寫孫富用計的全部活動中,他的陰謀詭計的立足點在于抓住了李甲"老父性嚴,尚費躊躇耳"的矛盾恐懼心理。孫富問道:"尊大人位居方面……今日豈容兄娶不節之人。"孫富非常清楚地看到,李布政的威脅,是他可以利用來離間李、杜愛情,以達到奪人之美這一目的的重要條件。因此,矛盾的對立面,站在臺前的是孫富,站在幕后的起決定作用的是李布政。
(提示,以上分析,教師在教學中可靈活運用,可舉其一,從而引導學生挖掘其他,達到自己分析文章的目的。)
歸納:小說中李甲的懦弱自私,孫富的卑鄙無恥,李布政的封建正統思想都只能讓李甲"發乎情,止于禮",身為下賤的十娘與李甲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3、從社會大環境看:
思考:從文中的李甲、孫富、李布政、鴇母、眾親友等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回答:金錢至上的社會,體現于下:
a、行院賺錢
(鴇母道:"我們行戶人家,吃客穿客,前門送歸,后門迎新,門庭鬧如火,錢帛堆成垛。")
b、李甲愛錢(為區區千金,轉賣十娘)
c、孫富使錢("家資巨萬"、"慣向青樓買笑")
d、李布政惜錢(從十娘、李甲、孫富三人語言中可看出;從他納粟送子"入監"可看出)
e、眾親友吝錢("說著錢,就無緣")
歸納:因為崇尚金錢的世風,十娘與李甲的愛情在金錢面前變得脆弱不堪,最終美夢只能破碎,絕望的十娘只能以死來抗爭,社會大環境讓十娘非死不可。
以上內容的探討由學生分組合作,自主探究。老師從中點撥引導。
4、歸納總結:
整個小說中情節的設計、人物的性格以及社會大環境都把十娘一齊往死里趕!心破碎了,但做人的尊嚴不能破碎,夢消散了,但追求的理想不能消散,于是,十娘抱匣沉淪,讓世人貪戀的金錢和美色一齊埋葬于滔滔江水中,向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提出了最強烈的抗議!
(四)如有時間,可播放"怒沉百寶箱"電影片段(5分鐘),增加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