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欣賞教學的反思(通用2篇)
對欣賞教學的反思 篇1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往往比較在乎老師的每一句話,那么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他們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他們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如:初二(5)班的女同學陳君,平時性格內向,膽小,從來不舉手發言,每當我眼睛注視她時,她就低下頭,生怕我提名,常鎖著眉頭。有次我試著讓她回答問題,可她說話時聲音很小,鄰座都聽不清。課后我在想,這樣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適應社會……。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制降水柱狀圖,我輕輕地走過去,看見她的圖畫得挺不錯,就笑著說:"你的降水柱狀圖畫的真好!"然后舉起她的圖向全班同學展示,夸她的圖畫的準確、美觀。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悅的神色。幾天后,她主動舉手發言了,并且聲音響亮,我又表揚了她。一種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頭。原來她不僅性格內向,還缺乏自信。及時賞識她的各種變化,從此以后她有了明顯改變,每次課后遇見我,總是一張燦爛的笑臉。還甜甜地叫一聲"老師好!"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一些,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于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要學會賞識學生。
對欣賞教學的反思 篇2
磨平,變成一個個毫無生氣的標準件。顯然,這樣的教育是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智力至少由7種基本成分構成,每一個人這7種基本成分的比重和組合不是一樣的,因此,表現出不同的智力特色,呈現出不同的個人特長。學科教學應當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創造條件。一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因才施教。因不同學習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學生設置習題和考試題。課堂提問盡量是開放性問題,答案并非唯一。這樣給學生一定的可自由發揮的空間,可以充發調動每個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使學生的發展更有個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如學習“光合作用”一節新課內容后,我設計了這一樣一個開放性問題——假若你家里有一個蔬菜塑料大棚,運用你所學知識,請你提出增加蔬菜產量的具體措施來。二是重視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學實踐活動,如調查、參觀、知識講座、研究性學習,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查詢、收集與整理的文獻研究等,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的時空,這樣可以讓所有學生的特長能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得以施展,所有學生的個性能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和盡情的發揮。同時,在參與這些活動,也能使同學們理解到生物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使他們受到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熱愛祖國美好情感的熏陶,使他們真切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二)改“以教師講授為主”向“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轉變
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轉變為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獨立探索、質疑問難、研討交流的自主學習,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學習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是個體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動的一種狀態顯示。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積極思考的行為。與自主學習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學習,在他主學習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學生大腦始終處于“休眠”狀態,未被激活,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在探索“自主學習”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合作交流形成共識→總結建構延伸拓展”的嘗試。在探索實踐中,我體會到:在“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