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①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豈敢入乎?敢",能夠。
固不如也。固",本來。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項伯"。"要"通"邀",約請。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接納,準于入內。
"不敢倍德","倍"通"背",違反。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用,編造名冊。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①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這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于"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系課文說說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么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說,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規范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于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說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噲闖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兩段,教師行間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課文一、二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井為后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四、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①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試從課文中舉例加以說明。
②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