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教案設計
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達十分流暢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壯,忽而又痛不欲生。這正如后人評價這篇散文時說,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態萬狀,變化于自然,由其氣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業
1、背誦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譯
《報任安書(節選)》譯文
太史公、愿為您效犬馬之勞的司馬遷謹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寫信給我,教導我務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薦賢能之士。情意十分誠懇,似乎是抱怨我沒有照你說的那樣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請允許我談談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長時間沒有答復你,希望你不要責怪。
我的先人,沒有獲得丹書、鐵券那樣的特大功勛,所從事的是起草文書、編寫史料、記錄天象、制定律歷的工作,(其職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間,本來就是皇上所戲弄,當成樂師、優伶一樣畜養的人,為流俗所輕視。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處死刑,就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樣,跟螻蟻(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會將我與能死節的人同等看待,只認為我智力窮盡,罪過極大,不能自己解脫,終于去死而已。為什么呢?這是自己平素所從事的職務所處的地位促成的。人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要輕,這是由于應用死節的地方不同的緣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沒先人,其次是不辱沒自己,其次是顏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辭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換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頭發、以鐵索束頸受辱,其次是毀傷肌膚、斷殘肢體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極點了!《禮記》中說:“對大夫不能用刑。”這是說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節操。猛虎在深山(的時候),所有的野獸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關進籠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卻)搖尾(向人)討吃的,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結果。所以,對士人來說,(即使是)在地上畫一座牢獄,那情勢也叫人不敢進去;(即使是)一個木制的獄吏,也不敢跟它對質,必須在遇刑前自殺(以免受辱)。現在手和腳都被刑具束縛起來,脫掉衣服,接受杖責,關閉在四面墻壁之中。在這個時候,看見獄吏就以頭碰地,看到獄卒就膽戰心驚。為什么呢?這(也)是以威力制約逐步發展的結果啊。待到已經到了這一步,還說不受辱,不過是所謂“臉皮厚”罷了,哪里說得上尊貴呢?再說,西伯是一方諸侯之長,(卻)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備受五刑的處置;淮陰侯韓信是王,卻在陳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張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稱孤道寡,(后來)又都被捕入獄;絳侯周勃誅殺呂氏黨羽,權力之大超過了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后來被囚禁在特設的監獄“請室”之中;魏其侯竇嬰曾任大將,后來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腳、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項羽的大將季布,后來剃光了頭,以鐵圈束頸當了朱家的奴隸;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這些人都身居王侯將相的地位,鄰近國家都知道他們的名聲,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殺。落入微塵一般輕賤的境地,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說來,勇敢或怯懦,堅強或軟弱,都是由形勢決定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還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個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殺,因而漸漸志氣衰微,待到受杖刑,這才想到要死于名節,離名節不是太遠了嗎?古人之所以對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這個緣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