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
選做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浙江卷)
中國山水畫起源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藝術家試圖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來賞,來游,他們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這圖畫里。王維有一句詩“枕上見千里”,謀求的就是這種臥身在榻而盡觀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國山水畫論里就有一個“臥游”的術語。后來中國藝術中出現了園林和盆景,都是這種藝術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具體實現。說到底,就是將無限大的自然山水縮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夠把握的狀態,這也決定了中國山水畫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人與自然的結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歷代的山水畫家都試圖在自然山水與人之間尋找這種關系,并在這兩者之間大做文章。總的來說,整個古典時期,在山水畫的意境處理上,大多脫離不開“山水自然”加“漁樵隱士”的基本構思和構圖模式。中國山水畫中的人往往是藝術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說是自然山水的靈魂與知音。“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山水中的“漁樵”并非真正的漁夫樵人,而是一種精神載體。宗炳有一句話“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從自然的千姿萬態里才能領會“道”之真味,所以中國畫里的山水本質上都在強調心中之山水。
農耕文化的悠久歷史使得中國人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對于自然山水的審美需求與此發生矛盾。隱居山林、與鳥獸為伍是一個很不實際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藝術,園林、盆景、山水畫都可以看做這一思想的體現。有人諷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說他是“山林富貴兩不誤”,實際上這是文人生活的一個極好的概括。中國另一特具代表意義的畫科——花鳥畫,與山水畫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魏晉)產生;B作為審美對象在本質意義上與山水相同,屬于主題之外的自然、客觀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鳥為活體,是主題難以把握掌控的東西,所以就有了花鳥畫。
藝術反過來必然要影響生活,由于中國文人將自然藝術化、將藝術生活化,那么這種影響就更加深刻。豐子愷先生在《從梅花說到藝術》中引用了一句哲語:“人們不是為了悲哀而哭泣,乃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藝術上也有同樣的情形,人們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現為繪畫的,乃是表現了繪畫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換言之,“繪畫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繪畫的”。中國的園林藝術是文人將自然仿效繪畫的最好例證。
1、下面對中國園林藝術的特征說明,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強調生活藝術化。 b.強調心中之山水。
c.強調藝術模仿自然。 d.強調主體之外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