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思路:讓學生在了解秦朝短暫而亡,刑罰殘酷,暴政的同時,也了解秦朝注重環境保護的一面,以突破學生光通過教材了解知識,達到突破教材思維定式的目的.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漢的三公、漢的“中朝”、漢的“外朝”、漢的郡縣制、漢的刺史制度、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宋的“二府”、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加強皇權的制度、元的行省制度。
能力培養:
①通過對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及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引導學生了解漢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培養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③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④引導學生運用圖表法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形成本課的知識框架與結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
②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作出過自己的貢獻。
【教學重點】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教學難點】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多媒體演示法、講解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政治制度,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講,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內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體制和運行機制、地方行政體制和運行機制、軍事制度、法律制度、監察制度、財政制度、文教文書符璽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關制度、職官管理制度等。
知識結構:
漢——皇帝制度,設三公
用布衣為相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臺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尚書,后中書、門下)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教學設計:(思考與討論)
思考: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此消彼長一直是封建社會難以避免的問題,也是封建統治者一直想解決的問題,那么,根據史實說明從漢至元的歷代統治者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收到了怎樣的成效?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今天來學習一些漢到元,歷朝皇帝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思考1:漢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牽制;
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
(一)兩漢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思考: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①用布衣為相;
②任用身邊作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郡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
③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形成“外朝”——執行機構;
④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的權力,使它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尚書臺,大權由皇帝總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