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小傳》教案(人教必修4)
2.【提問】怎樣認識小傳這種文體?
【明確】小傳是傳記文的一種體式,是指簡略地記載人物的生平或軼事的篇幅短小的傳記,有別于正史的長篇大傳。小傳都是專為一人所作,可采集多人小傳總為一書,如明代江盈科所著的《明十六種小傳》。
另外還有一種小傳,是指在匯集刻印詩文總集之時,附于書的前后或分列于作者姓名之下的略述作者字號、籍貫、生平、著作等情況的簡要文字,如清代錢謙益所編《列朝詩集》中的“小傳”。
小傳通常有篇幅短小、語言精煉、不詳述人物生平而只擷取軼事片段等特點。
3.【提問】李賀詩歌創作的過程和方法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是否適用于我們今天的寫作?
【明確】賀詩歌創作特點一是“為情造文”,不以程限為意,反對得題為詩、思量牽合者;二是善于及時捕捉靈感,“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與劉勰《文心雕龍·養氣》篇所提出的“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的捕捉靈感的方法是一致的;三是堅持適時整理;四是為文用心,能苦吟,文中太夫人所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始已爾”之語與段首寫李賀“能苦吟疾書”相對應。
李賀的詩歌創作方法和特點對我們今天的寫作來說也是具有啟發意義的。在捕捉靈感的具體方法上,我們當然不必像李賀那樣“恒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但也應該像他那樣注重對靈感的及時捕捉。李賀作詩重在情真、“為情造文”的寫作原則,為文用心的寫作態度以及堅持及時整理的寫作習慣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三、參考譯文
京兆杜牧為李賀的詩集作序,非常詳盡完備地描寫了李賀的“奇”,李賀的事跡由此廣為流傳。李賀的嫁人王家的姐姐描述李賀的事跡更加完備。
長吉身材瘦削,兩眉幾乎相連,手指很長,能夠苦吟疾書。最開始他是被韓愈所知道了解。李賀所交游的人中,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交往密切。每天早上出去與眾人交游。李賀從不曾有了題目然后再根據題目寫詩,像別人那樣湊合成篇,以符合作詩的規范為意。他總是帶著奴仆,騎著驢,背著一個又舊又破的錦帛所制的袋子,一旦有所感悟,便把它寫下來,放到袋子里。到了傍晚回家,太夫人讓奴婢把袋子里的詩稿倒出來,見李賀所寫的很多,就說:“這個孩子要嘔出心才罷休啊!”點亮燈,吃完飯,李賀讓奴婢把書稿拿出,研好墨,鋪好紙,把那些書稿補成完整的詩,再放人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和吊喪的時候,他都是這樣做的,過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參元、楊敬之等人有時候來看看,將詩稿拿走或抄寫帶走。長吉常常獨自在京城長安和洛陽之間往返,所到之處不時有寫成的詩作,隨意丟棄處置,所以沈子明家里所保存下的李賀詩作只有四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