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線上》教案
他產(chǎn)生于日出,卻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懷。作者用這個具有太陽精神的人來旁襯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落日即將逝去,是為了再生!生生不息,是人間永恒不變的真理!
(3)作者在寫了第三次落日后,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吉思汗這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先補充講一下匈奴外遷與成吉思汗西征的情況)
補充材料: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XX年,進位蒙古帝國大汗(皇帝),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明確: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繹的歷史,因為日落一一再現(xiàn)出來,讓我們感受到了華夏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經(jīng)歷的斗爭。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具有同樣的精神:不屈、執(zhí)著地追求,堅信生是永恒的,哪怕都要逝去。——這是一種英雄精神。
作用:①更凸現(xiàn)了落日的雄偉壯闊;
②增加了文化韻味和歷史厚重感。
(4)作者在觀賞第三次落日時,為什么會感到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明確:作者在觀看日落時聯(lián)想到了:匈奴鐵騎早晨或黃昏時向西地平線絕塵而去;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橫掃歐洲。這兩者都給人一種雄壯、闊大的感覺。在這種獨特的時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顯得分外壯美,歷史的幻象和現(xiàn)實景象的輝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種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豐厚的美學蘊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
6:總結三次落日
三次落日描寫:
第一次:表現(xiàn)了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動;
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圣,是一種悲劇美;
第三次: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厚重之美。
7:談一談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請同學們談一談,你曾否像作者一樣被自然深深地感動過呢?(生1、2、3……)
8:課文總結
席勒說:“真正美的東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體現(xiàn)理想。”作者對落日的描寫中引進歷史文化典故,不僅僅是增加了文章的歷史文化韻味,更是對“大美”之本質面目的還原。
美麗的事物永遠都是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麗的眼睛。其實,我們可能每天都跟美麗擦肩而過。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用我們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體悟自然和生活賦予我們人類的種種美好。愿所有的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身邊的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