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內結構是:不靜 ——求靜 —— 得靜 —— 出靜如要具體些,可概括為:板書:一、 (1) 夜出賞荷二、(2——3)小徑獨處三、(4——6)塘邊凝望: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面四、(7——9)塘邊遐想:《采蓮賦》——《西洲曲》五、(10)又回家門(四)布置作業1、整理文中需要注音和解釋的詞,下一堂課將作檢測。2、熟讀4——6小節3、體味作品的語言特色,為下一課分析作準備。第二課時一、教學要點1、揣摩語言,體味動詞運用的準確和疊詞運用的精妙,學習通感、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2、討論聯想《采蓮賦》《西洲曲》的意義和作用3、總結全文二、教學過程(一)檢查作業(可用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幽僻 (pì) 蓊蓊郁郁 (wěng) 彌望(mí) 裊娜 (nuó) 羞澀(sè) 倩影(qìng) 梵婀鈴(ē) 妖童媛女 (yuàn) 鷁首徐回 (yì) 斂裾(jū)2、解釋下面的詞語:蓊蓊郁郁 田田 裊娜 風致 豐姿 倩影 一例(二) 揣摩語言(回顧第一課時在書中所畫的語句,然后分類欣賞)1、動詞欣賞——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使月光產生了一種動感,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產生了一種輕柔之美)——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洗”寫出了月色的皎潔和清純)——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籠”既寫出了月光覆蓋之廣,又給人以朦朧之美)——(黑影和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2、疊字欣賞朱自清的散文愛用疊字,這個特點我們在他的散文《春》中已有所感覺,在本文中,疊字用得更多了,請同學們把有疊字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體會體會疊字的運用有什么好處。——既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又加強了語意,使文氣舒展,讀起來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一種音樂的美感。3、通感欣賞“通感”是“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簡單說,就是感覺的轉移。但感覺的轉移要有相似點,通感實際上就是另一種類型的比喻,請找出本文運用通感的句子和兩種感覺之間的相似點,并體會其作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為聽覺,“縷縷清香”和“渺茫的歌聲”的相似點有: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感覺的轉移有伴隨著想象的跳躍,“清香”和“歌聲”同屬于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雅和寧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