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選一名學生串講本段大意,另選一名學生回答問題。
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人生憂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加點字板書)
板書:
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嘗試背誦。
(3)朗讀語調提示
承第1段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以議論為主,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調讀出慨嘆語氣。
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用心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4)學生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重點詞語(投影):
判斷以下5組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義是否相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都不相同。盡:完、消滅;全、都。之:動詞、到,引申為“經歷”;代詞,指厭倦的事物。俯仰: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周旋;一俯一仰,表時間極短。期:至、及;讀jī,周。殊:不同、千差萬別;副詞,很。
3.研習第3自然段
(1)選一學生朗讀第3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請理清作者的感情發展脈絡。
明確: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作者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以免湮滅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隨著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強調加點字、板書)
板書:
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試背。
(3)朗讀語調提示
“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4)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提問: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教師提示重點詞句:
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應譯為: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荒謬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提問:請談談你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明確: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悄無聲息,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藏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毛澤東評價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愿我們珍惜生命。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身邊悄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