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基本控制結構(精選4篇)
程序的基本控制結構 篇1
執(zhí)教者:瑞安九中 張國相
課題:
上課時間:2004.3.26第二節(jié)
本課時是第六章第二節(jié)的第一課時,在此這之前,張老師用兩課時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領會宏的概念及宏在EXCEL中的應用,這為學生學習本節(jié)內容趕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在本節(jié)課中,張老師在過程中太著重于課本知識的灌輸,在學生學習中主要以講述法與演示法讓學生去理解他所編寫的幾個宏(代碼)而忽略了對學生情感與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這在教育教學上相對來說是一大缺陷,也是新教師最容易犯的一個致使點。
本節(jié)內容相對來說可能都比較難,特別是學生第一次學習程序設計,但有幾點我想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如幾種結構同時講(不需涉及太多代碼),這樣的話可以直接通過對比而得出向種結構的不同點,所以結構從它們的特征上分析就不再難了。同樣,對于這幾種結構中,本節(jié)課完全有時間分析兩種結構的基本框架,特別是分支結構,而IF語句應該是判斷分支的一大特征,這也是本節(jié)課中的一個重點。
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就多采用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參與思考,在語言上、在眼神上就加強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講,讓學生一味地聽、一味地接受,而最后更要讓學生思考并總結。如張老師所舉的例子:
a=12 b=23 c=a+b msgbox(c)
與 a=”abc” b=”de” c=a+b msgbox(c)
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是什么,要說明什么問題,這一點張老師似乎就沒有提及。
而如果要用具體事件來比喻的話,更不應該是“怎樣怎樣”,我覺得張老師在用“不做完這道題就不準吃飯”這個比喻上也有點不妥,一個是所花的時間太多,另一個就是有這個比喻可能會引起部分學生的反感(我個人在教學中是用年齡與18歲想比判斷是還“成年”,這樣更貼近學生心理,以此來產生共振)。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就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不是在教師已有的程序中加以修改,這樣就不能讓學生的探究意識得以發(fā)展。
在整堂課中,張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發(fā)揮得很好,在上課鈴響后讓學生關閉所有的程序準備進入新課階段,讓學生從課間松弛的自由練習進入待命狀態(tài)。教學中語言表達也非常清晰,但重復語句的口頭禪還有待于改善,時間分配上也需要把握。
以上僅是我對張教師本節(jié)課的一點自己的想法,本身自己的思想也不是很成熟,若有不當之處,請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
程序的基本控制結構 篇2
執(zhí)教者:瑞安九中 張國相
課 題:程序的基本控制結構
張國相老師普通話標準、規(guī)范, 教態(tài)親切,課堂氣氛活躍,課堂容量適中,個人素質較好。本課時是第六章第二節(jié)的第一課時,程序的基本控制結構是本書的一個難點,其內容比較枯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節(jié)目標是了解宏與VB的關系,了解程序的概念,理解三種基本控制結構,能讀懂簡單的這三種結構的程序段。張老師對教材的處理,目標基本到位,重點有突出,但難點并沒有真正突破。
講到宏與VB的關系時,課件中的關系圖列的較好,能清晰地表示出它們間的關系,但對此圖的分析說明說的不夠,學生聽的較模糊,較難理解,應講的通俗易懂些。各部分前后內容的連接處過渡不夠自然。
講到基本結構時,沒有利用流程圖來說明基本結構原理不大好,最好利用課件解釋說明基本結構流程圖,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講到順序結構例子時,范了知識性錯誤,把賦值號(”=”)講成等號,這兩個符號看上去相似,但作用有本質的不同,學生也經常理解成等號,我覺得用下面兩條語句較容易說明 a=3 a=a+5,如果是等號,語句2顯然不成立,它的作用是把賦值號右邊表達式的值給左邊的變量。
練習內容應有層次性,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張老師給學生練習的內容只是在已有的程序中加以修改,部分好的學生很快就完成了,我覺得有必要進一步自己出題讓學生自己編寫調試簡單的程序,讓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得以發(fā)展。
以上僅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一點自己的想法,若有不當之處,請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
程序的基本控制結構 篇3
從總體上來講,張老師的這節(jié)課比較成功,首先肯定的是老師的基本功能比較扎實,準備得也相當充分,張國相老師普通話標準、規(guī)范, 所以使得整個課堂比較流暢,能使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那么下面就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特別值得本人學習的幾點作如下評說:
1、對教材內容處理得當,重難點突出;
VB程序結構這節(jié)的內容對于高中生來講,其重難點尤其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程序是老師不容易把握的,太深學生不可能掌握,太淺,可能學生也可能只是機械的應用或者是操作,而在張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對教材、學生,及其高中會考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分析,重難點比較突出,比如:本節(jié)的重點是,首先是讓學生掌握程序的基本結構(順序、分支)框架,程序執(zhí)行走向,其次是在程序內容(語句)上,只要求學生能進行簡單的閱讀,或是依照原程序進行簡單的編寫即可,只要讓學生能從以上兩方向來進行掌握也就達到教學的目的,也符合會考要求,在張老師的講課中,尤其從他的作業(yè)練習中完全能體現(xiàn)他對本節(jié)重點、難點的把握,對教學目標的把握。
2、內容提取精練
我這里的“精練”主要從兩方面來講,其一:是從張老師的語言風格上來講,在他的教學的過程中,語言比較精練,沒有很多老師所慣用的口頭禪,也給學生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其二:是從他的教學內容上,特別是他所舉的教學例題,應該都是比較典型的例題,因為信息技術的教學從時間上講,教師所占用的時間不可能太多,所以要求我們必須做到精練,如:張老師在講分支結構中他主要用一個成績的斷(≦60)來作為條件進行分支結構的講解,只要學生能熟練掌握、理解,學生也就足夠進行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完成,其他分支結構程序的閱讀,甚至是簡單修改、編寫,從學生的練習作業(yè)中進行同類的習題,我也發(fā)現(xiàn)學生做得比較好的完成,而且作業(yè)習題比較典型。
其次,我也發(fā)現(xiàn)張老師與我也有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在課堂練習中分層教學不是十分突出,但的確有,比如:讓有的同學可以自己重新進行錄制空宏,然后自己從頭編寫,但從總體上來講不夠突出,還有就是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的氣氛不夠濃厚,尤其是學生間的互動應是我們提倡的,因為必十個學生的問題不可靠教師全部來解答,而讓學生互相幫助對老師和學生都有好處,所以這點很難也很重要。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淺薄之見,望從各位同仁處得更深層領悟。
程序的基本控制結構 篇4
評課--張國相《VB程序設計的基本結構》
今天,在9中聽了張老師的課后,現(xiàn)在我對此次課發(fā)表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本節(jié)課是以教師講授、學生練習、以任務驅動為主的一種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占用時間較多,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發(fā)揮的不明顯。但其優(yōu)點在于,簡單而直接的教學中,教學效果往往是最直接明顯的。
二、張老師的基本功很好,口齒清晰,語言標準,在對重、難點的把握上也較成功,只是在課堂的駕御上有些欠缺,不過我想這也只是一個時間和經驗問題。
三、對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的處理上,是否可在最后總結時,將他們歸納后,再綜合的陳述一遍或是演示一遍。因為,在學生練習時,由于各機的設置不盡相同,學生的水平也存在差異,有些學生會遇到的問題,其他學生并不一定會遇到,但著不表示他們今后也不會遇到類似的外呢體,而且有的學生遇到問題后能自行解決,相反的有的學生就不會,因此,教師在巡視學生完成練習時,應及時收集信息并加以總結和分析,最后提煉。
四、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在給出解決方法的同時,可否提示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問題,使學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有助于學生在今后遇到類似問題時能較快的解決或進行嘗試解決。如:打開宏文件時,有的機上出現(xiàn)“禁止打開”的提示,教師可說明為何需將級別降低方可打開,并可提示學生聯(lián)想以往的知識,如病毒的載體以及瀏覽網頁時如何避開一些惡意程序的執(zhí)行等等。
五、由于學生是剛開始接觸程序的編寫,因此,我個人認為可否以讓學生讀動程序語句為主,改寫程序是在讀懂的情況下才能完成的,而編寫車工女婿有是更高的一層了。所以,作為第一節(jié)課,我覺得還是限于讀懂程序比較好。另外,我個人覺得在程序設計中,流程圖是非常重要的,是否在用實例解釋結構時,以這樣的步驟走(以分支為例):提出實例“做完作業(yè),有飯吃;不做完,沒飯吃”->轉化為描述語句“如果做完作業(yè),那么有飯吃;否則,沒飯吃”->轉化為流程圖,這樣學生可能比較容易理解,也有助于今后學習循環(huán)結構。
六、我覺得張老師在解釋賦值的含義時,犯了一個專業(yè)性的錯誤:賦值等同于“=”。我認為賦值的含義應是將右邊的值賦給左邊,而不是單純的相等。在講解“語言”的概念的時候,是否可明確說明計算機所能直接識別的是機器語言,而高級語言是經過編譯等操作之后才能運行的。在介紹基本結構時,可否先將三種結構都提一下,并說明本次課的目標是學習順序結構和分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