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說課稿(精選3篇)
《歸去來兮辭》說課稿 篇1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體會洋溢在字里行間的辭官歸隱、放飛心靈的歡快喜悅之情。
2、品味語言,體會融情于景的寫法,落實文言知識點。
學習重點:
1、把握文意,體會感情。
2、落實文言知識點:
(1)實詞活用:怡、日、悅、樂、棹、善
(2)重要虛詞:以
(3)文言句式: 被動句:既自以心為形役。
倒裝句:復駕言兮焉求?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樂夫天命復奚疑?
學習難點:
1、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2、讓學生在體味文章情感的基礎上,理解陶淵明的辭官歸隱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堅守高貴、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
學習時間為1課時。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
當代作家周國平在他的《靈魂只能獨行》一書里講了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一個典故:有一次蘇軾飯后踱步,他掂著大肚子問他的侍從:我這一肚子裝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擁的侍從們紛紛回答,有的說是文章,有的說是見識,蘇軾皆不以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語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是的,蘇軾是一個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滿腹經綸,卻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淵明,(出示陶淵明的頭像),他曾經和了陶淵明的全詩,對陶淵明的詩文備加推崇。歐陽修說:“兩晉無文章,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宋庠也說:“陶公之《歸去來兮辭》,是南北朝文章之絕唱。”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陶淵明,一起欣賞他的《歸去來兮辭》。
學習內容和步驟如下:
一、誦讀文本,整體感知。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的教學,誦讀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我對學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課堂要不斷傳出書聲瑯瑯。本文的誦讀分三個層次:
首先讓學生明確文言文誦讀的基本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后指名學生朗讀,學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師指導誦讀,引領學生把握幾個重點句的情味。首句“歸去來兮”應讀出沖出牢籠、放飛心靈的解脫、暢快之情,第三段首句“歸去來兮”應讀出享受家園之樂的舒適、寬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則要讀出詩人參透一切、徹底放下的曠達之情。
指導后,再指名一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感知文意,體會情感。
再次,老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們體會詩人辭官歸隱的歡悅之情。
然后,師生共同朗讀,在書聲朗朗中體味情感,品味語言。
二、賞析文本,品味語言。
因為是文言文,所以,進入寫法、意境等鑒賞之前,首先要落實文言知識點。所以,四個語段,基本的學習步驟都是先疏通文意,落實知識點,然后,再根據不同的語段特點設計不同的鑒賞內容。
1、學習第一段。
(1)學生對照注釋翻譯此段。
重點把握實詞“諫、追、是、非”的含義。
注意被動句“既自以心為形役”的準確翻譯。
(2)學生概括段意。
2、學習第二段。這是一個重點語段,知識點多,鑒賞點也多,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出示課件),學生齊讀“乃瞻衡宇……有酒盈樽”,要求學生按“信(準確)”和“達(通順)”的要求翻譯語段。
第二步,通過讓學生對白描語段的擴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金人元好問評價陶淵明的詩文:“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陶淵明擅長白描,語出天然,不事雕琢,這正給我們留下想象的空間。有人說,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不是作家描寫的最美妙,而是能引起讀者最美妙的想像。文中寫了“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我們知道“晉陶淵明獨愛菊”,那么,擺脫了黑暗的官場,回到了向往的家園,面對荒蕪院落中傲然挺立的菊花,他定會百感交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而“寧可枝頭抱香死,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菊花,看到欣欣然奔向自己的陶淵明,也一定會有一腔話語傾訴。在這里,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就是陶淵明或是菊花,闊別相逢,彼此會有怎樣的衷情相訴呢?請展開想像,寫一段抒情性的心理描寫。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表述。
教師可以做如下示范:(陶淵明)菊花,我終于又回到你身旁,又呼吸到了你的芳香,我不辜負你的高潔,你也不辜負我的思量。因為我的不合時宜,致使門可羅雀,滿園荒蕪,只有你,在瑟瑟秋風中傲然挺立,展示你的高貴,迎接我的歸來。啊,菊花,高山流水,知音猶在,有你相伴,夫復何求?讓我靠近你,讓我感受你的呼吸,讓我傾聽你的心跳……
教師小結,啟示學生:康德說,人是借助令人驚異的能力——想像力——創造文化的生物。想像,是語文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大家在學習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這一能力。
第三步:分析本段中寫景的文字。“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分析:作者寫了云、鳥、夕陽、孤松,其實,一切景語皆情語。云的“無心”令人聯想到“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鳥的“倦飛”,令人聯想到作者所說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夕陽”令人想起“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孤松”則不僅令人想到“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更由“孤”字想到詩人的清高孤傲、不與污濁的官場同流合污。
學生齊讀寫景的文字,體會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學習第三段。本段寫村居生活。
(1)讓學生翻譯四個重點句子:(出示課件)
悅親戚之情話。
樂琴書以消憂。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善萬物之得時。
(2)教師講明其中的詞類活用。
(3)落實兩個名句: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4)齊讀第三段。
4、齊讀第四段,找出體現作者情感,態度的句子。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小結此段,加以拓展:作者在此段直抒胸臆,抒發了自己“乘化歸盡,樂天安命”的感慨。其實同所有的讀書人一樣,陶淵明也曾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少年壯且厲,撫劍獨遠游”(《擬古》),可他的耿介率直,特立獨行,他的不屈己媚俗,令他與當時的黑暗官場格格不入,他三任三隱,個中滋味不言而喻。他的遭遇,使我們聯想到屈原、李白、蘇軾。(出示四人的頭像)屈原,因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得不懷石投江,顯其高潔;李白,因為在權貴面前堅守高貴,不阿諛奉承,而被“賜金放還“;蘇軾,因為與當權者勢不兩立,堅持原則,屢次被貶。
談到屈原,我們會想到體現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談到李白,我們會想到顯示其錚錚傲骨的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談到蘇軾,我們會想到他獨守高貴
《歸去來兮辭》說課稿 篇2
一、開場白: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
二、說教材
《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描寫的是詩人辭官歸隱的喜悅心情和對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新《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高中生“要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數量的名篇”。《歸去來兮辭》所在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誦讀和背誦。”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歸納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點語句,幫助理解課文。2誦讀課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3、賞析本文的寫作特點:情景交融,情感真摯。了解“賦”的文體特點。
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重點、難點
1、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a.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b.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點。
2、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這篇文章的內容,學生不難理解,難點在于理解作者“一心兩端”,“心為形役”的思想感情五、教學程序:
本篇課文篇幅很短,內容理解簡單,因此,可以用一節課時完成(45分鐘),主要教具是歌曲CD、圖片、課件。
(一)導入新課:1、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欣賞一段音樂。(〈Takemehomecountryroad〉一小段)2、提問:請一位同學給我說說聽到這段音樂的感受。預想答案:輕松、自然、安適、和平、恬靜、質樸。3、引出課文: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看來大家對田園生活都非常喜歡,下面我們要學習一篇與田園生活有關的文章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二)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簡介(為理解文章作鋪墊)
以前,我們學習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歸園田居》等文章,對他已經很熟悉了,我想請一為同學來為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陶淵明,以及他的作品中主要包含的思想。
對沒有介紹的內容做補充。教法說明:由于對文言文講述過多,在前面的階段,應多讓學生參與,讓學生來說。
(三)精讀課文并總結文言知識
1.讀悟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要讀出作者的自責、自悔、自醒、自慰的心境,要悟出作者厭惡官場的原因——“心為形役”。這里的“心”和“形”,我認為不是書上注釋的“意愿”和“形體、身體”;“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行為。陶淵明出仕為官目的有二:一是“大濟蒼生”,二是養家糊口。《歸去來兮辭》的序文這樣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又說:“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這是養家。又說:“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這是說違心折志的痛苦比挨餓受凍的痛苦更痛苦。因此作者入仕不久就認為入仕是“心為形役”。“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作者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在《歸園田居》中表現也很明顯。他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此段字里行間充分表達了作者保潔守志的倔強精神,厭惡官場辭官歸田的強烈愿望。2.讀悟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要讀出作者歸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時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的心境。感悟歸家途中的心情,重點品味“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的情狀和心理。抵家時欣喜可以從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中感悟出來,特別最具情味的是妻,好似不見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比誰都迎接得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懷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祿的精神內核。作者《飲酒》中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詩句,這一詩一賦都表達了陶淵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
3.讀悟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要讀悟出作者鄙棄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聯系第一段內容,重點理解“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等句子。此種心境,作者的《桃花源記》中有“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的故事表述;《讀〈山海經〉》中有“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的委婉表達;《飲酒》中有“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的直白陳述。此段還要悟出作者隱居鄉村的生活情趣。文中有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有酒酣而歸彈琴消憂的隱士本色生活;有“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讀書雅致;更有躬耕田畝的苦、憂、樂。
4.讀悟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要感悟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樂命的隱士情懷。
5.在通讀全文以后,討論完成內容結構圖,并劃分段落。
第一段(1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第二段(2、3段)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后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三段(2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6.總結重要實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點語句,幫助理解課文。
(四)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點。
1.感情真摯,語言樸素,音節諧美,猶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
胸臆,不假涂飾,自然真純可親。
2.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來,語如己出,渾然無用典之跡。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引用《論語·微子》楚狂接輿的歌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稍加點化,形神俱3.情景交融,情感真摯。
4.具有“賦”的文體特點(五)結束自由討論:有人說“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兩句話中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歸去來兮辭》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下面我將從教材、目標、教法、過程等方面闡釋我對這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教材
《歸去來兮辭》是必修一第三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的話題是“走進自然”,歐陽修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這篇文章照亮的不止是一個時代的文壇,陶淵明不僅自己“走進自然”,而且也使后世無數文人的文學創作和人生態度“走進自然”。詩人辭官歸隱,菊花、清酒、素琴中是對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恬淡和愉悅中反照出的是社會官場的黑暗。在今天社會的喧囂與浮躁中很有必要引領學生跟著詩人“走進自然”,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身心疲憊時懂得去尋找一片寧靜的生活天空。
二.說目標
本課特點是寄情于事、融情于景,本課重點在誦讀、體會情感。根據這一特點和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文言詞語,了解作者和“辭”的文體。鞏固第一單元文言詞語梳理的方法。
(2)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情操,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理解大自然在人們精神家園中的地位。
(3)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表達能力。
三.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誦讀、提問、討論、講解點撥等方法。
指導學生運用預習法、梳理法、誦讀法、討論法等方法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預習的積累梳理到內容的解讀,再到寫作延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五.說過程
課時安排:兩課時。 這兩課時的設定依據新課程教學目標當中的“感受、鑒賞、應用與拓展”的目標要求展開。
預習設計
結合課文注釋積累梳理詞語句式,疏通文意,熟讀課文。具體方法指導是:讀、畫、評。讀:要讀準字音,注意押韻和反問句、感嘆句、寫景句、雙聲疊韻詞語的抒情性。畫:畫出自己認為重點實虛詞、句子并整理到筆記本上。評:自己提出問題,包括詞句的理解,作者的心情分析,人生態度的點評。老師將重點詞語解釋、句子分析制作成學案,學生預習后完成預習學案。
第一課時
完成兩個目標:一是積累詞匯,二是分析情感及作者人生追求。具體環節如下:
★★課堂環節(一)鞏固詞語
學生小組討論預習學案、糾正錯誤、提出問題,對出現的疑問師生共同解決。然后指導學生對照學案進一步整理補充預習時的筆記。
重點詞語有九個實詞(生、靡、尋、去、恨、引、策、棹、乘);五個疑問代詞(胡、奚、曷、焉、何),三個虛詞(以、而、之)。掌握三個句式①被動句(遂見用于小邑)。②賓語前置句(皆口腹自役,復駕言兮焉求,胡為乎惶惶欲何之)③狀語后置句(將有事于西疇)
此環節目的是檢查預習效果,完成文言知識的積累,通過學案鞏固并強調重點。
★★課堂環節(二)導入新課:
播放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漁樵問答》一小段,并用幻燈片展示一個田園畫面,然后讓學生談談感受。預想答案:輕松、自然、安適、平和、恬靜、質樸、優美。老師由此導入:此曲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漁樵問答》,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下面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走進田園,走進自然。
此環節通過視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對田園風光有直觀的感受,喚起內心審美愉悅,下面誦讀、鑒賞環節作鋪墊。
★★課堂環節(三)了解作者,誦讀全文
學生介紹作者,老師簡介“辭”這種文體,補充社會背景:政局官場,“大濟于蒼生”之志。
誦讀時,老師提示學生注意預習中畫出的反問句、感嘆句、寫景句、雙聲疊韻詞語的抒情性。學生讀,學生評,老師點評并范讀第一節,學生完成其余。朗讀時配《漁樵問答》的音樂。
此環節在了解作者的基礎上主要讀出歸隱田園的喜悅,掌握抒情詞句朗讀技巧,初步體會作者情感。
★★課堂環節(四)把握內容(板書:歸去、田園)
將全文分為三個部分,學生朗讀各部分,老師提出問題加以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學生探究、討論解決問題。
●第一部分是序和第一節:歸因歸途
活動(1)學生朗讀該部分,思考討論:結合社會背景在該部分歸納作者歸隱外部原因和內在原因。學生在此提示下會找到答案:外部原因——課文中“于時風波未靜”,背景中“官場黑暗,統治者相互傾軋”;內在原因——課文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以心為形役”(補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背景中“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第三個方面的原因在后文解讀中補充。
活動(2)“奚惆悵而獨悲”反問句有強調作用,“惆悵”什么,“獨悲”什么?結合背景在序和的、第一節中找。學生在提示下討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質性自然,以心為形役;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多次做官嘗試中理想破滅而失望。
活動(3)讓學生理清第一節情感變化:惆悵獨悲——平靜——喜悅。
此時學生有了對全段情感把握,再讀一遍第一節,讀出情感。
●第二部分是第二節、第三節:田園之樂
活動(1)默讀找出直接表現情感的詞語句子。學生經過預習能較快找出詞句:載欣載奔、怡顏、寄傲、易安、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活動(2)老師點撥語調、語速,學生在朗讀這兩節會更富情感。一個讀其他同學找出表現田園生活的意象和事件,然后小組分析、討論所表現的情懷。最后師生交流。
對意象分析,比如“三徑”指隱逸情懷,“松菊”象征堅貞高潔節操,“云出岫”表現自由,“鳥知還”比喻自己“歸去”(補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景翳翳以將入”表現生活平靜祥和,“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是活力、希望、自由的體現。分析過程中老師做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
對生活事件分析:攜幼、自酌、眄庭柯、倚南窗、園日涉、策扶老、有事于西疇、命巾車、棹孤舟,對其歸納具體的田園之樂,包括天倫之樂、觀景之樂、琴書之樂、耕作之樂、游玩之樂。
活動(3)田園生活如此快樂,與第一節提到的為官時的“惆悵而獨悲”對比表現了什么?
這里提示學生對比手法的效果是突出強調,學生分析出作者情感:突出厭倦官場,不與官僚同流合污,突出歸隱的喜悅,對田園自由生活的熱愛。
活動(4)這兩節主要表現“田園之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表達的感情與前面一致嗎?追問:不一致,怎流露出什么情感?學生根據注釋明白作者感慨生命的短暫而傷感。再問:這是否表現作者的消極態度呢?看下一節。
●第三部分是第四節:感悟人生
活動(1)先朗讀,再分析開頭四句的結構作用。引導)學生明白“結構作用”的思考方向,學生得出答案:“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以反問句強調并承接上文。“胡為乎惶惶欲何之”以設問句強調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作用。
活動(2)作者是怎樣回答“欲何之”這個問題的?——否定富貴、帝鄉,用田園生活作正面回答:“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用反問強調“樂夫天命復奚疑?”追問:這表現什么心境?學生可以答出“坦然”“快樂”之類的詞——樂天命)
小結:全文的情感變化脈絡:惆悵獨悲——平靜——喜悅快樂——感慨生命的短暫、傷感——坦然、愉快。
活動(3)“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哪種思想?(可作進一步提示: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個學派思想)學生自然想到道家思想。
老師進一步點撥深化:道家思想也是作者歸隱的內在原因。儒道思想就像太極的陰陽,仕途順時儒家思想占主導——積極入世,兼濟天下,不順時道家思想占上風——遠離世俗,歸隱山水田園。李白被啟用時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賜金放還時則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蘇軾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渴望報國的雄心,也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感嘆。再回到陶淵明,他既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濟世之志,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情懷。陶淵明歸隱的另一個內在原因就是到家思想的影響。
活動(4)在理解全篇的基礎上帶著感情師生齊讀全文,老師可以用話筒以稍大的聲音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在誦讀中讓學生體會全文。
此環節圍繞作品情感去誦讀、問答、討論、點撥,解讀作者人生態度,并由作者一人去觀照所有文人,走進陶淵明又走出陶淵明。
★★課堂環節(五)小結并留作業:走進陶淵明,走進自然,是走進一種生活方式,是走進一種人生態度,是走進一種精神思想。根據本課時已經理清的脈絡背誦全文,進一步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板書設計:
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
官場 大濟于蒼生
歸因歸途 悲——靜——喜
田園 田園之樂 樂——傷 感悟人生 樂
第二課時
完成一個目標:通過寫作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態度。具體環節如下:
★★課堂環節(一)聽寫詞語含意,抽查背誦
此環節鞏固上節課詞語,夯實基礎。
★★課堂環節(二)朗讀全篇,找出藝術手法
學生邊讀邊找,而后小組討論,各小組得出結論分別展示,指明例句和手法,老師補充。
預想答案:反問、設問、擬人、對比、疊詞、鋪排、用典、想象、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議論描寫記敘抒情相結合
★★課堂環節(三)運用手法寫作,在寫作中加深情感
選擇手法簡單分析其效果,并啟發寫作。
對比(今是昨非;惆悵獨悲——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情景交融(第二三節)想象(作者在十一月想象春天情景)
啟發寫作:完成一篇小短文《走進五柳先生》。想象“心為形役”具體場景細節表現厭倦官場,在上節課找出的意象基礎上合理想象描寫達到情景交融,表現田園之樂,這樣歸隱前后、痛苦與喜悅對比表達你對作者這種選擇的看法。
為了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容易入手,可以用幾句話作文章開頭引導,讓我走近你,走進你的痛苦,走進你的快樂……
此兩個環節是應用與拓展,在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對文章作者的理解。
★★課堂環節(四)學生誦讀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朗讀中加深對詩人的情感、對自然的情感。
★★課堂環節(五)作業:各小組評選出兩篇出色的文章,張貼出來,大家互相借鑒交流。
板書 手法:對比、想象、寄情于景
寫作:《走進五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