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教學反思(通用8篇)
《三字經》教學反思 篇1
本學期語文園地八里的讀讀背背是《三字經》。我們學校的校本教材《書香童年》一年級上冊就曾背誦過《三字經》選段。課前我積極準備,查閱了一些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相關知識,以應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各種疑問,并力爭課堂教學上有一定的突破;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從什么是《三字經》引入,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其次,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品德教育,從“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發學生:每個父母為了兒女能夠成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為兒女,應該感謝父母為我們提供這么好的條件,更加發奮讀書。
第三,我借助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含義。在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時,我就講了兩個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是《三害周處》的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故事大意是:古時候有個叫周處的人,因為到處打人,鄉親們把他和南山的猛虎、北海的蛟龍并稱為三害。后來,他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憑著自己的武功除掉了猛虎和蛟龍,成了一個好人。通過這個故事的敘述,學生理解了這兩句《三字經》的含義,讀起來也就更有味道了。
第四,在課堂上使用配樂朗讀不僅活躍了氣氛,更使同學們感受到了中國古典音樂和古典文化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輕松的背下所學內容,得到教育。
此外,查找資料是中年級學生應該培養的能力,以查找自己喜歡的關于學習的內容為依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起,使學生的新知識有了擴展,還使學生對舊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總之,本次課堂上,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活躍,他們能很快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大部分學生都會初步背誦,教學目的達到,課堂效果良好,但還出現一些問題,因為現在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許多的知識,課堂上隨時會提出各種問題,出現各種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具有靈活的課堂教育機智,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
《三字經》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韻文識字,所選的韻文是一首三字經詩歌,分別介紹了六谷、六畜、七情、五色、五味的特點。全文語言生動活潑,充滿情趣,非常適合中年級學生閱讀。
在教授本課之前,雖然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有很多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著不足:
成功之處:
1、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抓住學生心理,用多彩的課文吸引學生,把課文內容與識字、學文相結合,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學知識。
2、充分準備了各種實物圖片,讓學生有了視覺上的感受,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植物動物等,更增強了他們學習本課的興趣。
3、將生字寶寶藏在插圖中小動物的后面,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
4、注意傾聽學生的話,并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5、注意到班級的每個學生,及時調動他們的情緒,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6、指導書寫認真,詳細,并注意提醒學生們做好“三個一”。有助于使每個學生養成規范書寫的好習慣。
需改進之處:
1、識字不應該脫離課文,如果選擇隨文識字會更好。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們結合特定的情景理解并記住生字,又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進而孰能成誦。
2、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感,注意引導學生說完整話,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可為以后的寫作做鋪墊。
3、新課標要求每節課中,學生寫字的時間不少于10分鐘,本節課的指導書寫部分如果再加指導“豕”字和“咸”字會更合理一些,這樣,課時分配上也更合理,更平衡。
4、教學中如果加入開火車讀生字,考察學生識字情況這一環節會更好,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生字的情況,并能及時給予指導,使學生能完全消化本堂課所學知識,不欠賬。
雖然只是短短40分鐘的課,但我會受益終生的。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我也收獲頗多。我相信在他人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會很快成長起來,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三字經》教學反思 篇3
《三字經》大約一千多字,自南宋以來,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可以稱得上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古人曾經說過“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意思是說:熟讀《三字經》,就能了解許多事情,懂得做人的道理。本課的第一部分說的是為人子者,如果終日不學,待到年邁體衰時,會因終身無為而羞愧。第二部分說的是人如果慵懶度日,不思進取,就會連動物都不如。這兩部分都是勸誡世人要好學上進,將來才能有所作為。補充《黃香溫席》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本課生字比較簡單,可以利用比較形近字的方法或學生編字謎的方法幫助記憶。
為---辦 玉---王
司---同 器---哭
犬---大 釀---醒
提升環節,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說一說課文中哪一句話給自己的啟發最大。《三字經》學生比較熟悉,這課內容進展很快,重點為正確認真地書寫漢字。
《三字經》教學反思 篇4
此堂課中,我教學的內容是一年級《國學》經典誦讀教材中的《三字經》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這一部分。課前我積極準備,查閱了一些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相關知識,以應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各種疑問,并力爭課堂教學上有一定的突破。在教學中,首先,我從什么是《三字經》引入,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其次,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品德教育,從“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發學生:每個父母為了兒女能夠成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為兒女,應該感謝父母為我們提供這么好的條件,更加發奮讀書。第三,在課堂上使用配樂朗讀不僅活躍了氣氛,更使同學們感受到了中國古典音樂和古典文化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輕松地背下所學內容,得到教育。總之,在課堂上,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活躍,他們能很快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大部分學生都會初步背誦,教學目的達到,課堂效果良好,但還出現一些問題,因為現在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許多的知識,課堂上隨時會提出各種問題,出現各種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具有靈活的課堂教育機智,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
《三字經》教學反思 篇5
《三字經》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很愛讀,特別是一年級學生,他不懂意思,但是他可以讀得津津有味,因而讀是沒有問題的。對意思的理解卻是有一定難度的。于是,我借助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含義。在教“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時,我就通過多媒體《迷你小劇場》來幫助學生理解“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勿話擾”。故事大意是:對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閑言閑語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通過這個故事的敘述,學生理解了這兩句《三字經》的含義,讀起來也就更有味道了。這堂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事實證明,經文誦讀恰恰把學生帶入了傳統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于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古人尚且學為先,精忠報國,孝當頭。“香九齡,能溫習,孝于親,所當執”……現代人更應學之,在學生瑯瑯“讀經”中,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再現,人文精神的頌揚!
集中、匯通、提煉古今中外教育學成果,創造獨特的未來閱讀社會的學習體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中國古典教育資源的異常豐富,深刻和高遠,從實處上促進了這一目標實現。
我校的國學教育,為學生開創了五彩的誦讀天地,孩子們走進了中華古典詩文,走進了與語文相關的課外讀物,走進了體現具有自我個性的閱讀世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志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博大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民族精神的一切一切,在孩子與詩文的對話之中融入心靈深處,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濃郁的書香氣息,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詩文的陶冶。“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這是我校長期堅持發展的方向,這必會更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揚,以“經典”為教材,以“活動”為紐帶,通過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們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
《三字經》教學反思 篇6
鎮優質課我教學的是二年級校本課程《三字經》的“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部分。之所以選擇這幾句經文是因為它對孩子而言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新課的基礎上,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學習意識。
教學以展示學生喜歡的《三字經》小故事開始。這是對前面學過知識的復習,也是對接下來要學習的新課的導入。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設計教學以讀為主,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同桌互相讀等多種新式,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在不斷閱讀中領悟經文所要傳達的一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在學生理解出現歧義時出示了動畫視頻,既可以吸引學生,激起學生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狀態,又能夠通過更直觀的影響資料幫助學生理解經文的意思。
學生在多讀多思考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孫敬,蘇秦,車胤,孫康四位古人所共有的精神,并能夠說出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展示課前準備的勤學小故事,可以看出學生確實準備充分。對于沒有自主學習的同學,我又設計了推薦書目,讓學生的自學有所可依。推薦作業也二選一,既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夠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方式,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這節課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多數是因為我自身而言。比如靈活性差,一旦學生的思路脫離預設,作為教師沒能盡快的設計應對辦法。教學效果還有待于提高,部分學生還不能得到背誦的水平。
《三字經》教學反思 篇7
《三字經》是我們學校的校本課程。課前我積極準備,查閱了一些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相關知識,以應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各種疑問,并力爭課堂教學上有一定的突破;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從什么是《三字經》引入,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其次,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品德教育,從“孟母三遷”的故事,啟發學生:每個父母為了兒女能夠成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為兒女,應該感謝父母為我們提供這么好的條件,更加發奮讀書。
第三,在課堂上使用配樂朗讀不僅活躍了氣氛,更使同學們感受到了中國古典音樂和古典文化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輕松的背下所學內容,得到教育。
此外,查找資料是中年級學生應該培養的能力,以查找自己喜歡的關于學習的內容為依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起,使學生的新知識有了擴展,還使學生對舊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總之,本次課堂上,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活躍,他們能很快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大部分學生都會初步背誦,教學目的達到,課堂效果良好,但還出現一些問題,因為現在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許多的知識,課堂上隨時會提出各種問題,出現各種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具有靈活的課堂教育機智,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
《三字經》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我們學習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幾句,下面談一下自己的設計思路及本課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
課上,我先讓學習根據拼音自讀這部分內容,學生用五分鐘的時間自學、自讀課文。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做到對所學內容初步感知,知道自己哪個地方不會讀。學生讀完后,我再指幾名學生讀,對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如聲調,老師進行指正。做到讓每一位學生讀準音,讀準聲調。接下來,我開始解釋各別字的意思及每句的含義,讓學生了解這部分內容的意思及包含的大道理。在理解地基礎上讓學生讀熟并背誦,然后,我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誦與背誦比賽,朗讀與背誦得好的一組或個人可以得到小紅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在一節課結束后能熟練地背誦出來本堂課內容。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個別學生沒有認真聽課,當輪到他讀時,不知道應該讀哪 ,影響了全班的紀律。今后,老師要在進行活動前對學生進行一次提醒,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后再進行。另外,對一部分在幼兒園學過的學生,因為自己會背,所以上課時不認真,我發現這部分學生會背誦但他們不認識字,所以,教會這部分學生識字是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