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教學設計(精選23篇)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
第一課時
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注釋細讀課文。并隨時記下難懂的問題,等下節課解決。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工藝美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一篇介紹工藝小品的文章——《核舟記》(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
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閱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正音及解決疑難詞句。(可以聽錄音)
。1)正音。(略)
(2)釋詞。(略)
。3)重點句子:
、儇璨灰騽菹笮,各具情態:都能順著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谥卸牍诙圜渍邽闁|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
、燮淙艘暥巳菁牛耗侨苏劭粗鵂t子,神色平靜。
、芗毴粑米悖^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藜家囔`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結成小組,互相討論。
四、理清說明的內容及順序。
明確:本文結構屬于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說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說明對象:核舟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領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組成。同學們都積極動口、動手、動腦,自行解決了不少問題,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找一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如數詞的使用,實詞中個別詞的變化等等。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開頭一段稱贊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這一段對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細,作者是怎樣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傳神,你最欣賞哪些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題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5)文章主體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二、研讀課文
朗讀課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讀,師讀齊讀等方式,對讀得好的同學給予鼓勵,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讀書力求使用普通話,尤其注意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的讀法,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3.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設計問題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
。3)找出說明原料小而表現題材廣的句子。
(4)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蓋大蘇泛赤壁云。
。3)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找四名學生朗讀第2-5段,然后分析討論。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第2-4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說明的。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龠@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诮榻B“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么?
突出王叔遠的“奇巧”、“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說明中心。
、壅埻瑢W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3)研讀第三段。
討論:①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著重說明什么?
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態度。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找三個男生分別扭作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讓他們按照課文中所述的情境實際演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為形象,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
教師點撥:“東坡”與“魯直”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佛印”矯首昂視,屈膝盤坐,神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表演完畢后設計思考題如下:
、趶摹疤K、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圩髡咴谡f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苣銖哪男┟枋隹梢钥闯龅窨碳壹妓嚨钠媲、精湛?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4)研讀第四段。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
讓兩名男生扮作兩個舟子,身邊放上一些道具充當“楫”、“壺”、“爐”“蒲葵扇”等物,模擬兩名舟子的神情動作,讓講臺下的同學觀看并說出他們跟書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文字為具體形象。下一步,教師設計以下問題:
、龠@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谶@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③小結: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苷埻瑢W們發揮想像力,想像一下當時蘇軾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時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正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時,三個知心朋友暫時把身邊瑣事放在腦后,乘一葉扁舟蕩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清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
⑤研讀第五段,設計問題如下。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不能。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補充。
至此課文全部研讀完畢。
三、總結、擴展
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
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說明文。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制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閱讀,便于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制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后,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劢虒W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后,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yī)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設計(二)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并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課時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說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閱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從“舟尾橫臥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范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閑適心情,二人共閱一手卷,顯得那么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致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閑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說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說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臺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余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a.嘗貽余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于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為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閱一手卷
(2)舟尾橫臥一楫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只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著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著小
小的窗戶,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戶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正好相對,把窗戶關上以后,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戶上面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戶上面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 d.平
e.挑選 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捌妗保銛。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著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1)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于: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后,現代文的數詞習慣于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于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后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么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著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桿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總說: 奇巧
分說: 船尾---------船頂
總結: 通計 照應開頭
第三課時
●活動與探究
一、語文實踐活動設計
請同學依據課文內容提示,用橡皮泥試著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二、口語表達活動設計
按空間順序口頭介紹一件你所喜歡的工藝品。
。ㄗ⒁猓鹤寣W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言稿?陬^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說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四、開放探究
下面是清朝人宋起鳳寫的一篇文章,與《核舟記》有許多相似之處,試作比較閱讀,想一想兩文有什么異同。
核工記
[清]宋起鳳
參考答案:
兩文非常相似,皆以物為說明對象,又兼有人事。兩文都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主體部分采用空間順序介紹雕刻品,先整體后局部。兩文都有觀察細致、說明生動的特點,在客觀描述中不乏作者豐富的想像。
不同之處在于:說明對象有別,一為核舟,突出“蘇軾泛舟赤壁”的主題;一為桃墜,突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掃除閱讀障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體會文章的主要特色。兩課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做好引導、點撥工作。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以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wǎng)、貽(yí)、軒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糝(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谪璨灰騽菹笮危骶咔閼B等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 ,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i,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諾。
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云,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醫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僦凼孜查L約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余數。
、谥熊幊ㄕ邽榕摚很,高起;敞,開闊;為,是。
、蹎⒋岸^,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④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龠@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舶的艙頂有著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工頂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②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導入 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兩膝相比者絕類矯首昂視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揖比喻:居右者誰會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滬上有壺。
3.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 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
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輯同于無揖,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賱t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啟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武《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來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武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
、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i,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給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六、布置作業
課文主要使用的說明方法是什么?試舉例說明。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4
《核舟記》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注釋細讀課文。并隨時記下難懂的問題,等下節課解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工藝美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一篇介紹工藝小品的文章——《核舟記》(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
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閱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正音及解決疑難詞句。(可以聽錄音)
(1)正音。(略)
(2)釋詞。(略)
。3)重點句子: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著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
、燮淙艘暥巳菁牛耗侨苏劭粗鵂t子,神色平靜。
、芗毴粑米,鉤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萆w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藜家囔`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結成小組,互相討論。
四、理清說明的內容及順序。
明確:本文結構屬于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說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說明對象:核舟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領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組成。同學們都積極動口、動手、動腦,自行解決了不少問題,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找一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如數詞的使用,實詞中個別詞的變化等等。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開頭一段稱贊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這一段對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細,作者是怎樣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傳神,你最欣賞哪些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題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5)文章主體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二、研讀課文
朗讀課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讀,師讀齊讀等方式,對讀得好的同學給予鼓勵,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讀書力求使用普通話,尤其注意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的讀法,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3.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設計問題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
。3)找出說明原料小而表現題材廣的句子。
。4)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蓋大蘇泛赤壁云。
。3)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找四名學生朗讀第2-5段,然后分析討論。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第2-4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說明的。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龠@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诮榻B“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么?
突出王叔遠的“奇巧”、“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說明中心。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3)研讀第三段。
討論:①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著重說明什么?
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態度。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找三個男生分別扭作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讓他們按照課文中所述的情境實際演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為形象,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
教師點撥:“東坡”與“魯直”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佛印”矯首昂視,屈膝盤坐,神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表演完畢后設計思考題如下:
②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圩髡咴谡f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④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4)研讀第四段。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
讓兩名男生扮作兩個舟子,身邊放上一些道具充當“楫”、“壺”、“爐”“蒲葵扇”等物,模擬兩名舟子的神情動作,讓講臺下的同學觀看并說出他們跟書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文字為具體形象。下一步,教師設計以下問題:
①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②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坌〗Y: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苷埻瑢W們發揮想像力,想像一下當時蘇軾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時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正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時,三個知心朋友暫時把身邊瑣事放在腦后,乘一葉扁舟蕩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清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
、菅凶x第五段,設計問題如下。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不能。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補充。
至此課文全部研讀完畢。
三、總結、擴展
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
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說明文。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一、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二、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一、教學目的一、二是教學重點。圍繞怎樣的中心來進行說明,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二、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并記憶。
(本課文教學可細可粗,可深可淺。請根據不同對象斟酌處理。)
三、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展示。
二、布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并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篛篷等
、谪璨灰騽菹笮危骶咔閼B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云”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云”;另外,斷句跟句法關系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后,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并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范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五、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并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借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應當在本課時最后提出,容同學課后查閱有關文章資料,并分小組討論。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導入 第一課時的“研討課文”。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是,(1)從所“記”的對象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譚”等實地實景,顯然屬游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致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采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關于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簡述如下: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了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系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一)內容的知識性;(二)材料的科學性;(三)語言的通俗性;(四)表達方式的解說性;(五)結構的條理性;(六)功能的實用性。
結合實例反復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ㄉ鲜鰡栴},必須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討論,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為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討論,才不會流于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二、繼續研討課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后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2.分別請同學通譯,齊讀,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后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么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為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詞組:
因勢象形 各具情態 貽余核舟一 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狹者
三、分析討論第二至第五段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說明的是船背。
2.這樣安排遵循了怎樣的順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討論第二段:
(1)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主要說明船艙的結構形態。
(2)強調有關字詞: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許”與“潭中魚可百許頭”的比較。
“相望”的意譯:“相對而設”。
“糝”的音、形、義及詞性。
(3)這一節文字在說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說明了什么內容?
應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4)除說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說明內容?
有。開頭一句總體說明了核舟的長度與高度。
(5)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6)領會蘇軾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蔀橄挛挠嘘P蘇軾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復閱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誦情況。
二、請學生譯解幾個句子。
1.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2.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3.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分析討論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不屬(與“絡繹相屬”和“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比較) 詘數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討論(1):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劃,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4)齊讀這段文字,理清說明、描述的順序,爭取背誦這段文字。
這段文字,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討論第四段。
1.討論下列短語的譯法。
橫臥一楫 椎髻仰面 視端容寂
2.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5)橫臥一楫。(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3.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說明效果?
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同時,分辨清楚“若嘯呼狀”和“若聽雜聲然”這兩句的非比喻性。兩句雖帶了比喻詞“若”,但這是表現觀賞者的心理感覺用以表達不確指意義的動詞。這個詞后面所帶的非名詞(本可作喻體)是一個具體的動作,這個動作又是被描摹對象可能發生的動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動作拿來作比較。由此看來,這兩句不能認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種種修辭,正是為了使抽象的說明更為具體逼真,更便于表現其雕刻技藝的精妙絕倫。這一段,“舟尾”、“楫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緊相照應,充分體現了語言周密。
4.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總分布局法是說明文結構安排的常用技法。總說是概要,使讀者先入為主;分說則可以詳覽,獲得條分縷析的效果。
5.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有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這樣寫,是為使船尾之境與船頭之情遙相呼應,實現對船首氛圍的烘托或者溝通,從而共同成就“大蘇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寫船的正面,作者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這是一種結構順序的安排,你認為可不可以先從船首說起再說船艙,最后說明船尾情況呢?兩種順序安排,哪一種為上?為什么?
改用從頭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統,從說明的客觀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卻不如原文順序為佳。
綜合文中第二、三、四段,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生動極了。作者是這樣來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動環境或背景,船艙的描述是交待環境,幽雅恬靜,玲瓏剔透;而窗上刻字則暗示活動的背景,正當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的江上風月。當然,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見雕刻家的結構藝術,小小一舟自不可移來江上風月,而文字則可打破時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藝術空間,也更成功地沖破了數百年的時限。
在此場景下安排神情各異卻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與景、景與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稱獲得妙絕的和諧。
五、背誦這三段文字,體味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寫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為什么只用這么一小段文字?
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觀意圖決定的。更體現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說明技巧。
既然如此,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的補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備。有關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間主體部分的板書:
說明:板書以作法的角度來認識課文,而正因為作者寫作技法的高超,化靜為動,化抽象的說明為生動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藝獲得最佳的展示。真個是舟以文顯,文以舟名。
八、由學生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
1.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2.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九、布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翻譯一至四例。
附:《核舟記》教學簡案
《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性質的文言文,它以簡練的文筆,運用總分結合,依次說明的方法(總—分—總)介紹了明代雕刻藝人王叔遠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別介紹了王叔遠的雕刻技藝,核舟的內外結構、人物、文字、圖章等,條理清楚,層次井然,使人如睹其物。
按一般講授文言文的方法,應該是朗讀、翻譯、總結段意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墒沁@種老的教學程序,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影響學習效果。應根據課文本身的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從畫圖入手,以作文收尾,把閱讀和寫作熔為一爐,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這篇課文,學生通過預習,基本上能掌握文中的字詞,能夠讀懂原文,這樣在第一課時,首先糾正不正確的字音和句讀,幫助學生把較難翻譯的句子翻過來,掌握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語法特點,然后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根據文中第二、三、四、五段的說明,以第三段為重點,畫出核舟的外表形狀。在學生畫圖時,要巡堂指導。第三、四兩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舟中五人的坐姿和情態很難掌握,指導學生要反復閱讀課文,揣摸其中的細微之處。
讀文作圖,對學生來說還是很陌生的,學生的繪圖能力也不一樣,所以畫出來的圖形不一定很規范,可謂參差不齊,但畫的最不成樣子的,也能把舟的形狀和人物的位置畫出來,教者選幾幅比較規范的,給學生傳閱,要求指出其中畫錯的地方,觀點不統一的地方,允許學生展開討論,經過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進一步理解原文。之后,指出課文是用了“總分結合,依次說明”(總—分—總)的方法進行說明的。讓學生看著自己畫的圖,根據這個說明方法回憶課文,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生就能把課文背誦下來。學生積極活動,發揮了主體作用,教師畫龍點睛,起到了主導作用。
為了把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學生掌握了文章特點之后,要選幾幅生活氣息濃厚的圖畫,掛在黑板前,讓學生仔細觀察,找出畫面本身的特點,選其中一幅,仿《核舟記》總分結合,依次說明的方法寫一篇說明文。注意,學生打完草稿后,有一點需要說明,即《核舟記》中寫核桃很小,卻刻了許多東西,學生往往寫畫面如何小,卻畫了許多東西。這樣,學生進入了機械模仿的歧途,應立即糾正,把注意力放到畫面本身的特點上,這樣,就能寫出很成功的作文。例如,可選德國著名現實主義畫家路施達波爾的代表作《麥田》,經過觀察討論,讓學生明確這幅畫的特點是:色彩鮮明,明暗對照,人物、動物各具情態。根據這些特點,再用總分結合依次說明的方法,就能寫出一篇很好的《油畫〈麥田〉的說明》。
用“從畫圖入手,以作文收尾”的方法教《核舟記》一文,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效果很好。這個問題說明,教學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按照不同課文的各自特點,恰當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力求靈活多樣,避免僵化呆板,這樣就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6
核舟記
【目的要求】
⒈學習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以空間位置和物、人的主次為說明順序,有重點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⒉文言虛字的用法。
【課文分析】
一、加點字注音
、必璨灰騽菹笮危簑 ǎn g
⒉嘗貽余核舟一:y í
、持凼孜查L約八分有奇:jī
⒋其兩膝相比者:x ī
、刀嬈溟L曾不盈寸:c én g
、渡w簡桃核修狹者為之:h é
二、解釋加點字
、备呖啥蛟S。大約
⒉其兩膝相比者。并
、成袂榕c蘇、黃不屬。類似
、雌浯成砸摹F
、翟挥。還
⒍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挑選
三、翻譯下列句子
、必璨灰騽菹笮。
無不能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著那些要制作的東西的形狀來雕刻。
、仓凼孜查L約有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大約兩粒黃米那么高。
、称鋬上ハ啾日,各隱卷底衣褶中。
他們兩個的膝蓋并在一起的地方,隱藏在畫幅下邊的衣服折紋中。
⒋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抬頭仰望,他的神情與蘇、黃不一樣。
、灯淙艘暥丝图牛袈牪枭。
這人正注視著茶壺,神色寧靜,好像在聽壺中的水開了沒有。
⒍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這是挑選桃核中狹長的刻成的。
四、結構
本文是一篇實物說明文,結構清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紹“奇巧人”王叔遠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遠的關系及其雕刻的主題,給讀者一個總印象。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寫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總計核舟上的人、物的項目和數目,以贊嘆核舟的藝術技巧結束全文。
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分說部分按空間順序寫。
五、中心
文章細致地說明了“核舟”構思巧妙,雕刻精細的特點,贊美了藝人的高超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文言字詞】
、薄盀椤
“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的“為”是“是”的意思,其余11個,“為”是“做”“雕刻”的意思。
、餐僮
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通“揀”
【習題】
用原文作答
、蔽闹袕哪膸追矫鎸憽懊魅恕钡摹捌媲伞?
、沧髡哂媚膬删湓拰懞酥鄣拇笮『痛摰母窬郑
、澄闹心膬删湓挶砻餍≈凼峭7胖?
【習題答案】
、蹦芤詮酱缰,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仓凼孜查L約八方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持凼孜矙M臥一楫
摘自“湖北教育信息網”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7
第一課時
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注釋細讀課文。并隨時記下難懂的問題,等下節課解決。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工藝美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一篇介紹工藝小品的文章——《核舟記》(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
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閱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正音及解決疑難詞句。(可以聽錄音)
。1)正音。(略)
(2)釋詞。(略)
。3)重點句子: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著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谥卸牍诙圜渍邽闁|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
、燮淙艘暥巳菁牛耗侨苏劭粗鵂t子,神色平靜。
、芗毴粑米,鉤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靈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結成小組,互相討論。
四、理清說明的內容及順序。
明確:本文結構屬于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說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說明對象:核舟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領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組成。同學們都積極動口、動手、動腦,自行解決了不少問題,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找一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如數詞的使用,實詞中個別詞的變化等等。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開頭一段稱贊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這一段對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細,作者是怎樣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傳神,你最欣賞哪些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題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5)文章主體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二、研讀課文
朗讀課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讀,師讀齊讀等方式,對讀得好的同學給予鼓勵,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讀書力求使用普通話,尤其注意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的讀法,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3.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設計問題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
。3)找出說明原料小而表現題材廣的句子。
(4)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蓋大蘇泛赤壁云。
。3)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找四名學生朗讀第2-5段,然后分析討論。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第2-4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說明的。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龠@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诮榻B“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么?
突出王叔遠的“奇巧”、“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說明中心。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3)研讀第三段。
討論:①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著重說明什么?
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態度。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找三個男生分別扭作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讓他們按照課文中所述的情境實際演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為形象,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
教師點撥:“東坡”與“魯直”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佛印”矯首昂視,屈膝盤坐,神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表演完畢后設計思考題如下:
②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圩髡咴谡f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苣銖哪男┟枋隹梢钥闯龅窨碳壹妓嚨钠媲伞⒕?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4)研讀第四段。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
讓兩名男生扮作兩個舟子,身邊放上一些道具充當“楫”、“壺”、“爐”“蒲葵扇”等物,模擬兩名舟子的神情動作,讓講臺下的同學觀看并說出他們跟書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文字為具體形象。下一步,教師設計以下問題:
、龠@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谶@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坌〗Y: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④請同學們發揮想像力,想像一下當時蘇軾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時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正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時,三個知心朋友暫時把身邊瑣事放在腦后,乘一葉扁舟蕩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清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
、菅凶x第五段,設計問題如下。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不能。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補充。
至此課文全部研讀完畢。
三、總結、擴展
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
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說明文。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8
《核舟記》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注釋細讀課文。并隨時記下難懂的問題,等下節課解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工藝美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一篇介紹工藝小品的文章——《核舟記》(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
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閱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正音及解決疑難詞句。(可以聽錄音)
。1)正音。(略)
。2)釋詞。(略)
。3)重點句子:
、儇璨灰騽菹笮危骶咔閼B:都能順著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谥卸牍诙圜渍邽闁|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
、燮淙艘暥巳菁牛耗侨苏劭粗鵂t子,神色平靜。
、芗毴粑米,鉤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藜家囔`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結成小組,互相討論。
四、理清說明的內容及順序。
明確:本文結構屬于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說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說明對象:核舟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領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組成。同學們都積極動口、動手、動腦,自行解決了不少問題,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找一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如數詞的使用,實詞中個別詞的變化等等。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開頭一段稱贊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這一段對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細,作者是怎樣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傳神,你最欣賞哪些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題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5)文章主體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二、研讀課文
朗讀課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讀,師讀齊讀等方式,對讀得好的同學給予鼓勵,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讀書力求使用普通話,尤其注意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的讀法,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3.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設計問題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
。3)找出說明原料小而表現題材廣的句子。
。4)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蓋大蘇泛赤壁云。
。3)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找四名學生朗讀第2-5段,然后分析討論。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第2-4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說明的。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龠@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②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么?
突出王叔遠的“奇巧”、“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說明中心。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3)研讀第三段。
討論:①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著重說明什么?
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態度。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找三個男生分別扭作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讓他們按照課文中所述的情境實際演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為形象,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
教師點撥:“東坡”與“魯直”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佛印”矯首昂視,屈膝盤坐,神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表演完畢后設計思考題如下:
、趶摹疤K、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圩髡咴谡f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苣銖哪男┟枋隹梢钥闯龅窨碳壹妓嚨钠媲、精湛?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4)研讀第四段。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
讓兩名男生扮作兩個舟子,身邊放上一些道具充當“楫”、“壺”、“爐”“蒲葵扇”等物,模擬兩名舟子的神情動作,讓講臺下的同學觀看并說出他們跟書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文字為具體形象。下一步,教師設計以下問題:
、龠@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谶@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坌〗Y: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苷埻瑢W們發揮想像力,想像一下當時蘇軾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時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正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時,三個知心朋友暫時把身邊瑣事放在腦后,乘一葉扁舟蕩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清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
、菅凶x第五段,設計問題如下。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不能。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補充。
至此課文全部研讀完畢。
三、總結、擴展
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
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說明文。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9
一、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二、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
計劃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舉世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的是微雕藝術。微雕是把書法、繪畫、雕刻融為一體的微觀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數百年前我國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掃除文字障礙,初步理解課文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 范讀課文/[演示文稿:字、詞]請同學們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請同學們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并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結構]
三、研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里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刻工。
2.同學們朗讀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要說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藝的奇巧、靈怪]
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這樣一個核心。
4.怎樣表現奇巧、靈怪?對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細;氣韻生動。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較“二黍許”即二市分多點,約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約折合長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長度約合3厘米。 具體6.來看看雕刻家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讀課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對聯,可以開啟。(精細靈巧)箬蓬。
7.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繼續看以下各段所介紹的物:楫,爐、壺、手卷、念珠(歷歷可數)。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細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積羅列,即使再精細也只能叫技術而不是藝術。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
10.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畫精細(相對于核舟來說,人該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歷歷可數)神情意態畢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意趣盎然。這就不光給人以具體的形象,更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獲得以美的享受,這才叫藝術。
觀賞核舟,恍惚間已經與蘇軾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我們不能不贊嘆:正是:雖為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四、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全文采用總——分——總的順序。
1.主體部分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從主到次,——結構完整、層次分明。
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說明舟尾情況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五、課文分說部分不是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從船的中部寫起,有什么好處?
先寫船中間的船艙部分,敘述它的窗子數量、位置,特別點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蘇軾的《后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兩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蘇泛赤壁”相照應,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題。
六、具體地介紹了這么多的內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說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卻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點?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七、課后作業 :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
備用資料:
魏學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為王叔遠1622年(天啟壬戌年)所刻,為王氏晚年所刻。
當第一個中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終于用洋人的望遠鏡觀測到日食時,這也就標志著放大鏡將給中國人的微雕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這樣“貴值兼金價”的工具,是絕不會很快用在工匠藝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義上向“微小”的革命,當在放大鏡普及之后。
王叔遠雕刻核舟時,沒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書設計 :
核舟記
魏學洢
核舟之小(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對比——容量之大(物雜人多;刻畫精細;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靈怪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0
第一課時
設計思路: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上。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查字典和參看注釋細讀課文。并隨時記下難懂的問題,等下節課解決。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工藝美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的是一篇介紹工藝小品的文章——《核舟記》(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
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閱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正音及解決疑難詞句。(可以聽錄音)
(1)正音。(略)
。2)釋詞。(略)
。3)重點句子:
、儇璨灰騽菹笮危骶咔閼B:都能順著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是蘇東坡。
、燮淙艘暥巳菁牛耗侨苏劭粗鵂t子,神色平靜。
、芗毴粑米,鉤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萆w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靈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自主學習,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結成小組,互相討論。
四、理清說明的內容及順序。
明確:本文結構屬于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說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說明對象:核舟
五、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對課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領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組成。同學們都積極動口、動手、動腦,自行解決了不少問題,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找一找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如數詞的使用,實詞中個別詞的變化等等。
六、布置作業
1.本文開頭一段稱贊王叔遠手藝“奇巧”,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這一段對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細,作者是怎樣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傳神,你最欣賞哪些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題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記”是一種怎樣的文體?
。5)文章主體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二、研讀課文
朗讀課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讀,師讀齊讀等方式,對讀得好的同學給予鼓勵,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讀書力求使用普通話,尤其注意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的讀法,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3.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設計問題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
。3)找出說明原料小而表現題材廣的句子。
(4)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蓋大蘇泛赤壁云。
。3)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4)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找四名學生朗讀第2-5段,然后分析討論。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致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第2-4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層,說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說明的。
。2)研讀第二段。設計問題如下。
①這一段的內容是什么?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②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么?
突出王叔遠的“奇巧”、“靈怪”,從而也突出了說明中心。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3)研讀第三段。
討論:①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著重說明什么?
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游覽者的神情態度。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找三個男生分別扭作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讓他們按照課文中所述的情境實際演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為形象,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
教師點撥:“東坡”與“魯直”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佛印”矯首昂視,屈膝盤坐,神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表演完畢后設計思考題如下:
、趶摹疤K、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圩髡咴谡f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④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4)研讀第四段。
開展小活動——課堂表演。
讓兩名男生扮作兩個舟子,身邊放上一些道具充當“楫”、“壺”、“爐”“蒲葵扇”等物,模擬兩名舟子的神情動作,讓講臺下的同學觀看并說出他們跟書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變抽象文字為具體形象。下一步,教師設計以下問題:
、龠@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谶@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
③小結: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苷埻瑢W們發揮想像力,想像一下當時蘇軾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時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正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時,三個知心朋友暫時把身邊瑣事放在腦后,乘一葉扁舟蕩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鏡,令人心曠神怡,清風吹來,蕩起層層漣漪……
⑤研讀第五段,設計問題如下。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寫嗎?
不能。因為這是對前文說明的必要補充。
至此課文全部研讀完畢。
三、總結、擴展
歸納本篇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
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說明文。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1
核舟記
魏學洢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ǘ、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疏通課文的字詞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學習的過程: 主要通過一些有關課文問題的討論解答,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的卓越技藝。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 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
2、 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3、 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教學步驟:
。ㄒ唬、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部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ǘ、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ㄈ、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ㄋ模、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云,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2)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余數。
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說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2)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采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從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動作、神情。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ㄈ、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楫。 (6)倚一衡木。 (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鉤畫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請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頂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核舟雕刻的主題是什么?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藝精湛的是哪一句?
。、課堂板書
總 概述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術。
船艙
空
正面 船頭 間
核 順
舟 分 詳寫核舟 船尾 序
記
頂部
總 總括核舟,發出贊嘆。
(七)、課堂反饋
⒈給下列字注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貽( ) 篆( )
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⑵能以徑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許( ) ⑷中軒敞者為艙( )
、傻駲谙嗤桑 ) ⑹佛印絕類彌勒( )
⑺珠可歷歷數也( ) ⑻鉤畫了了( )
、驮x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給下列句子用“/”劃出朗誦節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遠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為 東 坡。
⒋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咆璨灰騽菹笮,各具情態。⑵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祵ο旅嬉痪淅首x時音節停頓正確的是:( )
a.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b.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c.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d.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秾ο铝袔拙洹爸弊值闹复鷮ο蠓治稣_的是:( )
、僦熊幊ㄕ邽榕摚枧窀仓
、陂]之,則右刻清風徐來…… ③石青糝之
④左臂掛念珠倚之
a.艙 雕欄 小窗 舟身
b.艙頂 小窗 刻的字 左膝蓋
c.艙頂 小窗 雕欄 佛印
d.艙頂 刻的字 小窗 左膝蓋 ⒎翻譯下面兩句:
、艈⒋岸,雕欄相望焉。⑵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一、學習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突出重點的寫法。
二、認識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顯著特點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藝術構思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材料,運用簡練生動的文字再現了“核舟”的形象。掌握這個特點,是成功地實施教學的關鍵。
重點是文章的第3段。這段寫蘇武和黃庭堅在船頭“共閱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矯首昂視”為烘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武滴居黃州時期的閑適生活和曠達心情,也說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來。這是雕刻家藝術構思中的主要之點,也是這件藝術品的主題之所在。
難點是怎樣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這是因為文章涉及了藝術品的所有細節,如果只看字面,會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而要探究每一個細節跟主題的聯系,則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不可。這個難點解決了,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藝術品的主題,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審美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
擬兼用誦讀和講解兩種教法。
誦讀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達到當堂基本成誦。應當說明的是,課本并未提出背誦的要求,但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讀成涌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語感的培養,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這樣做不僅必要,而且符合教學大綱精神。
講解的重點是文章的寫法和雕刻家的藝術構思,個別難句也要照顧到。
三、課時安排
這篇課文擬用兩課時教讀。
第一課時:介紹作者,熟悉課文大意,講解第一段,誦讀第2.3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4段,略講第5、6段,分析寫作方法,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中第1小題。
四、預習要求
1、對照注釋弄清文章大意。
2、解決個別生字詞的讀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經見過的工藝美術品,然后問:
、佟昂酥邸钡牡窨陶呤钦l?
(目的是弄清課文中的稱名法。開頭稱姓稱字是一種正式而又親切的稱法,末尾姓、名、字并稱,是正式的稱法,這是雕刻家自稱,但也可用于稱人,如蘇武《方山子傳》中“此吾故人陳忙季常也”。)
②這件藝術品的名稱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嗎?
。康氖且饘W生對藝術品主題的注意。船背無“大蘇泛赤壁”字樣,從“蓋……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觀賞后作出的判斷,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簡介
1.補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給事中(大致相當今中央部的辦公廳主任),因上疏彈劾當時掌握朝政的閹黨
頭子魏忠賢,被捕下獄遭暗害。魏學洢扶樞還鄉,悲憤而死。他一生沒有做過官。
2課文系節選,但只刪去一小段。被刪節的是:(上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鬼猶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下接課文本句)
。壅f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強調作者的“詳矚”(細致觀察)精神,非此則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讀全文
三.正音(見“預習要求”)并標段號。
2.帶領學生從第2至5段中劃出以下話語以顯示作者的說明順序:
舟首尾長——中軒敞者——一船頭———舟尾——船背
3.教師范讀全文(能背誦最好)。
4.學生齊讀全文。
強調要用一字一頓的方式,切實掌握字的讀音和意義,不要求讀出語氣、〔說明]這種讀法適用于生僻字多 而虛詞較少的說明文。在大體熟悉其字句后,再劃分節奏為好。
四、講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學生試讀全段,仍用一字一頓讀法;教師再領讀一遍,讀出節奏。
2.講詞語:
(1)“為”,為英語中的“make”,是一個用得相當廣泛的動詞,可以說“為學”“為文”。這里指雕刻。
、凇柏璨弧保浅S谜Z匯。問學生“罔”可用哪個字來替換(“無”)。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語。
、邸耙騽荨薄跋笮巍笨梢宰x斷,即“因其勢而象物之形”。
“象”是動詞,摹擬的意思。
3.概括本段內容(用討論方式)
、儋潛P雕刻家王叔遠的高超技藝(板書加圈字,下同);
結合課文:徑寸之木,極言原材料之小/宮室。…••木石,極言雕刻范圍之廣;“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極言技藝之精。)
、诮淮浐酥凼。
。ǹ梢詥枌W生“蓋大蘇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寫,并讀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連貫。只是于文義影響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內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內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簡介蘇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武被誣以詩誹謗朝廷,下獄。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到使,實際是流放;但他以讀書和游覽自娛,表現了曠達的胸襟。元豐五年他曾兩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礬游玩:一次是農歷7月16日,一次是農歷10月15日。并寫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賦》。下文說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蘇武在這兩次游覽中未后見到的景象,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壇上的這個掌故作題材的。
六、誦讀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兩段的基本教學程式是:①學生用一字一頓方式齊讀一遍,教師按節奏領讀一遍;②解釋詞語,概括段意。③練習背誦,并在試背過程中作誦讀指導z④以提問方式外導學生弄清雕刻家的藝術構思。(以下只寫解釋、指導和提問的內容,不寫過程。).
1.解釋和指導:
、偈拙渥x法:“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逼溆嗨淖志渚鞫,二字一拍。
②按這樣的順序記誦:舟首尾——艙。艙上篛篷——旁開小富。窗啟——雕欄。窗閉——見字。
2.提問:
1) 山高月小”等四句為什么膾炙人口?
。ㄟ@正是在船上所見到的景象,一寫水上,一寫江邊;一寫秋景,一寫冬景,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
、诘窨陶呖檀16字,有什么意圖?
。ń栉膲乒拾凳局墼诔啾诟浇慕稀#
七、誦讀第三段。
1.解釋和指導:
、僮x法:“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珠/可歷歷數也”。
、诜鹩。号c蘇軾極要好。在黃州時佛印曾函請蘇軾吃“皛(jiao)飯”(一碗米飯、一杯白水、一碟鹽),蘇軾則以請吃“毳(cui)飯(飯也“毛”,水也“毛”,鹽也“毛”——“毛”,黃州方言,沒有)回報。
③注意層次:首句寫三人的相對位置;第2至5句寫蘇、黃;第6至7句寫佛。ā翱傄环帧笔綄懛ǎ
2.提問:
、俚窨碳沂怯迷鯓拥姆绞阶屓俗R別這三個人物的?
。ā岸牍诙圜住笔翘K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誰知是蘇軾的好友黃庭堅。)
、跒槭裁吹窨碳疫x用了“共閱手卷”這個細節?
(聯泛舟的背景來看這個細節,是足以表現人物的閑適生活和曠達胸襟,這正是雕刻品的主題!
八、留作業
背誦第2、3兩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略)
二、誦讀第四段
1.解釋和指導:
、佟皺M臥”:橫放。楫橫臥,以示不用。
、谧x法:“其人//視端/容寂”!岸恕,正。
③也是“總一分”式寫法:前兩句總寫,以輯定位,故先出拇。后兩句分寫,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討論:舟子只能算陪襯人物,為什么把他們的表情動作刻得如此細致?
。ǖ窨唐肥庆o止的,但“泛舟”的主題卻要求給人以動的感覺。從揖“橫臥”和兩個舟子的自在神態可以看出,這時候的船正為《后赤賦》上說的是“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體焉”,這就有了動的感覺了。再加上居揖右那個舟子的“嘯呼狀”,還可以想像出此時江上有風,風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濃。)——
三、連貫誦讀第2至4段(過程略)
四、學生自讀第五段
1.齊讀一遍后,先解釋“題名”加“篆章”是我國書、畫、雕刻作品的慣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內容提出一些小問題(如有哪些字,什么顏色,清晰度如何)讓學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讀《前赤壁賦》開頭:“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痹僮寣W生對照“題名”,看看有何異同。
。ǖ窨碳铱檀俗髌芬彩窃凇叭尚纭敝,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但無論如何也可從中看出雕刻家對蘇軾當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步。)
五、小結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學生討論后,歸納要點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長”,宜刻成舟形。關鍵是“泛舟”的主題要求將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核舟”上 。
2.蘇軾是主要游覽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蘇軾在黃州時過從較密的黃庭堅和佛;再將蘇軾當時的閑適和曠達心情集中到與黃“共閱一手卷”上來,使主題思想變得極其鮮明。
3.借蘇軾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點出游覽地點和舟四圍的景色,使“核舟”的藝術空間顯得極其寬闊。
4.通過“一楫橫臥”點明船在隨水飄流,靜中有動。
5.舟子“嘯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風徐來;佛印“矯首昂視”,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斷變化,也是靜中有動。
五、學生自讀第六段_
讓學生合上書本,想想:假定自己看過這樣一件藝術品,最后還想說些什么。
〔說明〕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討論題,鼓勵學生自由發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刪節的原文內容,應予表揚。
討論后可歸納如下:①統計數字承第2至5段,極言細節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徑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極言原材料之;③自然導出贊語“技亦靈怪矣哉”,點明全文中心。
六、小結寫法——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
討論后歸納成三點:(1)正面是藝術品的主體,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寫正面后寫背面;(2)舟長是整體,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寫整體后寫部分;(3)中間帶有背景性質,船頭是主題所在,船尾是陪襯,所以先寫背景,次寫主題,最后寫陪襯。
七、完成練習一第1題
1)略一。
。2)先找出譯文的毛病:①“從頭至尾即“長度”,此四字可刪。②“竹篛做成的篷”是解釋•不是翻譯。③前一個“可以看見”也是多余的話。④“八個字”可刪,其義自明。⑤“石青”本有“上色”作用,“上色”多余“
附參考答案為下:、
船身長大約8分多一點,高兩粒黃米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上面蓋著篛篷;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開窗看,兩邊有雕欄相對;關上窗,可以看見有窗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窗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每個字都涂了石青粉。 (比原譯約少 80字。)
八、布置預習下一課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3
學習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3、培養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學習重點
1、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學習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溫故知新
檢查上節課的“拓展延伸”題。
二、學習 研討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根據上節課疏通的文意,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拧±砬逦恼抡w思路。
、啤”婷髡f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4、齊讀2~5段。
探究思考: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5、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
2)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三 教師小結
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磥,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四 鞏固練習
(一)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交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1.下列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項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屬shǔ D.矯jiāo首昂視
2.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絕類彌勒(絕):很 B. 歷歷數也(歷歷):清清楚楚
C.如有所語(如):比如 D.勾畫了了(了了):線條簡單
3.下列字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項是( )
A.詘右臂支船(詘)B.左臂掛念珠倚之(倚)C.東坡右手執卷端(執)D.絕類彌勒(類)
4.與“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啟窗而現,雕欄相望焉。 B.中軒敞者為艙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D.其人視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蘇、黃共閱一手卷
譯文:(蘇、黃在一起共讀一橫幅的書畫。)
B.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譯文:(這是挑選了桃核中修長的刻成的。)
C.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他們的膝蓋互相靠近著,都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D.同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譯文:(都能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6.這段文字介紹了核舟的主體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為說明順序。語言上生動,人物情態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1.這段文字具體介紹“核舟”的形狀、構造等情況。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出這段文字介紹的內容。(不超過12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說明方法是( )
A.列數字 B.打比方 C.作比較 D.分類別
3.第2至3句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
4.這段文字中描寫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覽的地點以及周圍景物、環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3《核舟記》答案二3 .1)明確(多媒體展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2)明確(多媒體展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
4明確(多媒體展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6.2).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說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閱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從“舟尾橫臥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4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交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1.下列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項是(。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屬shǔ d.矯jiāo首昂視
2.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絕類彌勒(絕):很 b. 歷歷數也(歷歷):清清楚楚
c.如有所語(如):比如 d.勾畫了了(了了):線條簡單
3.下列字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項是(。
a.詘右臂支船(詘) b.左臂掛念珠倚之(倚)
c.東坡右手執卷端(執) d.絕類彌勒(類)
4.與“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啟窗而現,雕欄相望焉。 b.中軒敞者為艙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d.其人視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蘇、黃共閱一手卷
譯文:(蘇、黃在一起共讀一橫幅的書畫。)
b.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譯文:(這是挑選了桃核中修長的刻成的。)
c.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他們的膝蓋互相*近著,都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d.同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譯文:(都能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6.這段文字介紹了核舟的主體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為說明順序。語言上生動,人物情態栩栩如生。
參考答案:
1.d 2.b 3.a 4.b 5.d 6.船頭(或舟首) 空間順序
《核舟記》閱讀測試題2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1.這段文字具體介紹“核舟”的形狀、構造等情況。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出這段文字介紹的內容。(不超過12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說明方法是( )
a.列數字 b.打比方
c.作比較 d.分類別
3.第2至3句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
4.這段文字中描寫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覽的地點以及周圍景物、環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
1.舟長、高、艙、窗、雕欄、窗上的刻字
2.a、c
3.從中間到旁邊。
4.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5
桐鄉第十中學 吳曉華 《核舟記》是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F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程序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課型 演示活動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征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六)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2,4 難點:目標3 (七)課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致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贊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要求是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從而提高這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本單元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集中學習說明文的起始單元!逗酥塾洝肥潜締卧牡谌n文,是第三冊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們前兩冊所學的文言文主要是記敘性的文章,第三冊卻以說明性為主,因此這篇文章可說是兩者的過渡,對于學習古代文章的文體有很重要的意義。從整個單元的教學要求來看,《核舟記》是前兩篇課文《中國石拱橋》和《祖國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說明也就成了本課應完成的教學目標。學習此文后,要求學生能鑒賞、能翻譯、會寫。所以確定了目標2、3、4。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的引導講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鑒于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為: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 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揮“精靈”的精和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呢?我認為,對于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后,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后,再一次統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學生平時是*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于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語來再現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課文中的內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生主動挖掘課文內容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發,由于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課文內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后,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然后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為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后,他們自己找來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為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里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系上跳繩,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氨頁P包含著給被試以關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并未因為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系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為仰,臥為側”。終于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后,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他們自學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課的整體目標和內容作宏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后,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后,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么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說學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場,老師是統帥,學生是士兵,“統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帥”的戰術,尤為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敖虒W相長”,鑒于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 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 :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境構成包含著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系、角色地位、空間行為模式等構成了教室的人際內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為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為雞蛋筐式。它反映了傳統教育強調知識傳授的特點,師生關系是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信息是單向傳遞的,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改革,也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各地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也改革傳統教室課桌椅排列方式。本節課的課型是演示活動課,因此本人在借鑒外國的實踐的基礎上,嘗試了一種新型教室空間安排形式——圓圈式。(如圖) 圓圈式安排徹底改變了師生間的傳統的地位和關系,體現了師生合作、教學相長的新關系,強調和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把教師和學生的新型關系以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加以保證,這是一種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結構。在這種空間安排中,上課可以是教師講學生聽,更多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的討論、切磋。留出空間可以用來設置不同場景,供學生進行模擬活動、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 總之,我們優化教室環境,目的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充分地將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際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個方面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教學觀念的一種轉變,開拓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領域,也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 四.教學程序 (一)布置預習(必須在前一節課加以指導) 1.文言文的生字詞、古今異義、省略現象、語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讓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以對課堂更感興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課導入 1.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 (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出示單元學習目標、課題及學習目標(投影) (教學目標定向,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三)新課學習 1.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詳細描繪了核舟上的哪五個人?(板書五人姓名) (以速讀方式,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2.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演示、糾錯;教師引導思考、探索、拓展) (此時完成目標1) 3.齊讀課文 (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4.動手做(課外) ①每桌發一張8k白紙,按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題”上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小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膠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同時熟悉課文的說明順序。) ③根據譯文將課文主體內容改成“解說詞”。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點。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5.解說(教師板書) 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拿核舟到臺上解說,其他人指瑕。教師打分評點。 (訓練學生的膽量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6.討論(教師板書) ① 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核舟,這核舟有什么特點值得他寫? (體積小、容量大) ② 圍繞這些特點,作者介紹了核舟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樣贊美這只核舟的雕刻技藝? (總——分——總)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們介紹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藝人技藝的奇巧靈怪) (強化學生掌握閱讀課文的一般規律: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朗讀到演示,由動手到討論歸納,也是對學法的指導。) (此時完成目標2,3) 7.教師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核舟記》,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一小小的核舟發表一下意見吧!不錯,這一小小的核舟的確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工藝和智慧遠遠不止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頭發上的唐詩五百首等)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上八個大字“學無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統一) (此時完成目標4) 8.作業 ① 熟讀全文,背誦二、三兩段(進一步鞏固目標1,2) ② 就你身邊的某一種工藝品,仔細觀察后用說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紹出來。(能力遷移) ③ 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 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實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整理分類,一是便于記憶掌握;二是便于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9.教學小結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個運用自主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的研究,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更好地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理科的不同特點,同學科不同教材的特點,應因情而異,可以省略或擴展其中某個環節或調整環節之間的順序。目的是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自主創新性地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附板書: 嘗貽余核舟一 (總) 核 ② ① ③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為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計一舟 (總) (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注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一種對稱美。) 嘉興市說課比賽一等獎 東營市實驗中學王永剛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余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后,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為重點。文章的最后,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一)新課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背誦優秀詩文篇章。關于教學,我認為應體現“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ǘ┱n文分析
第四冊繼續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而且要求學生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逗酥塾洝肥且黄套x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二、學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ㄒ唬┲R積累
學生經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二)學生現狀
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習文言文篇目時有畏難情緒,思維不夠活躍。
三、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據以上情況,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賹W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谑熳x、背誦、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內容;
難點:體會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學步驟(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我將教學過程具體確定為課堂導入、整體感知、細節探究、遷移拓展四個環節,目的在于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ㄒ唬┱f學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學法: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五、教學過程
。ㄒ唬┱n文導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樂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品,創設情境,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學生散讀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現出正音練習;
2、結合“閱讀提示”討論指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范讀課文環節,設計為配樂朗讀并加入簡單動畫,課文朗讀規范標準,背景音樂淡遠閑適,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4、請學生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用鉛筆標出疑難字、詞、句。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試概括文章段意。
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后,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于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為下面的難點突破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5、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歸納)
(三)細節探究:(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課件)
1、導入:如果讓大家來背誦這篇文章,大家認為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淺入深,先解決簡單段落,再著手復雜段落)
2、較少內容段落為1、6段,請大家默讀,說說課文所介紹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問題:
課文是怎樣表現核舟的特征的?結合內容具體說說。
4、組織學生展開探究:
涉及問題設計:
⑴核舟大小如何?
、圃谶@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俚窨碳以诤酥凵系窨塘四男┪铮謩e有什么特征?
②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鄣窨陶咴诤酥凵峡塘硕嗌偃?
、艿窨陶呤侨绾尉斍擅畹匕仓眠@些人物的?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有關核舟背景的補充材料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現。
⑤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⑥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呙枋'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表演。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
、嘣谑熳x課文后,讓學生依次說說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原文說(也可用自己的話)。在敘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嫻熟和作者觀察的細致。
。╢lash課件說明:學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臺)
說明順序的把握,若按傳統教學,會很枯燥,而由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探索之后,結合課件進行說明,有利于學生形象而又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教學難點。
⑨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
⑩(歸納小結,情景再現)
教學難點的突破都運用flash課件來輔助完成。flash課件的情景再現,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在'船頭'可領略文人的雅致與瀟灑,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閑與隨意。說明文的枯燥與呆板的感覺一掃而盡,蕩然無存,而對藝人的高超技藝的驚嘆與欽佩充溢心間。
。ㄋ模┻w移訓練(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后)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盡量做到生動、簡潔。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五)板書設計說明:清晰反映課文的說明順序,可由學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構建了一個多媒體、網絡和智能有機結合的個別化、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個人感受有三:
、女斢脛t用,能用就用;
、茝娀瘋人信息技術學習,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應該會一些,最好是精通;
、菬o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恰當的運用。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6
教師在課前精心準備的說課稿能夠為自己出色說課做準備,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核舟記》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尊敬的各位評委:
下午好!
我將從教材、教學重難點和學情、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作業的布置、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核舟記》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說教材
《核舟記》全文僅400多字,卻細致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說明性很強的文言文。層次清晰、條理清楚。
我認為理解《核舟記》要抓住四個“一”:
抓一個詞:奇巧。 以“奇巧”為線,一線串珠,無論是核舟的構思還是雕刻技藝都體現出“奇巧”一詞。
抓一句話: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這句話具有總括性,在全文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抓一個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為例,說明王叔遠的雕刻技藝高超;
抓一處照應:首尾照應。開頭的“能以徑寸之木……各具情態”與結尾“而計其長曾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相呼應,突出材料之狹小,雕刻者技藝之奇巧。
第二、說教學重難點和學情
文言文教學要“兩手抓”:既抓言,又抓文。言,即文言詞匯、句式,文言語感;文,即文章的結構和藝術形式。
初二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可借助課下注釋初步了解文意。因此,我摒棄字詞串講,以誦讀為切入點,“在反復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及積累常用文言詞,領悟文章內容”是教學重點。
學生已學過兩個單元的說明文,對說明文這種文體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說明,以及理清課文“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是教學難點。
第三、說教學設計
常規的《核舟記》教學模式是:介紹作家作品——逐詞逐句串講——作內容分析。老師把翻譯放在第一位,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整堂課沒有學生的自行領悟和思考的時間,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出現了“媳婦懶,婆婆勤”的現象。教學的流程機械、刻板,言與文分離,缺少美感。
我認為,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學要回歸語言、回歸文學,我設計的創新之處在于“三個講究”:
1、講究導入的趣味性。學生美術作品《大蘇泛赤壁》的展示和提問,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探知文本的欲望。
2、講究板書的新穎性。我的板書將文本內容和文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很好地體現了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強調“言、文融合”。
3、講究合作學習的高效性。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在一起交換蘋果與兩個人在一起交換思想完全不一樣。兩個人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就同時有了兩個人的思想。”我充分發揮我校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釋疑。
第四、說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激趣導入
1.實物投影學生美術作品《大蘇泛赤壁》(事先請美術特長生將核舟上的內容畫出來)。
生在欣賞之余,師順勢問:請你數一數畫上有幾個人、哪些物、多少字?如果將這幅作品上的全部內容刻到一只桃核上,你覺得可以完成嗎?
(此設計讓學生參與其中,趣味十足,且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二)讀中思,思后讀,朗讀中促成理解(此環節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1、初讀、正音。
2、小組合作:組內成員互讀,讀懂文意。不懂處組內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全班在教師引導下交流。
(此環節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人為我師,小組成員都是老師,合作學習中解決“我”的難點;同時我為人師,我組再給其它小組答疑。這個環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動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也突出了教學重點。)
3、理解文意后再讀,讀準節奏、重音。
4、擷取片段,讀出疑問。
師引導學生回顧說明文的相關知識。
研讀第2--5段
1、小組合作:本文的說明對象是( ),它的特點是( )。
(此問題的設計旨在突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內容,各小組交流時互相補充,彼此完善。師提示學生注意《赤壁賦》里的詩句、人物神情及舟楫的狀態)
2、對比閱讀。讀圖:學生畫作《大蘇泛赤壁》有沒有體現“各具情態”?
讀文:《核舟記》中各個人物“各具情態”體現在哪些地方?
思考:小小一核舟,卻雕刻了如此多的物、人,并且人物還各具情態,說明了什么?用課文原句回答。(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對比中深切感受到核舟雕刻之奇巧)
3、全班誦讀2—5段, 5名學生邊聽讀,邊表演,大家點評。(此環節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強化學生對“峨冠、比、詘、臥、屬”等文言詞語的理解。)
研讀第1、第6段
1、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什么?王叔遠雕刻之奇巧體現在何處?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王叔遠雕刻時“因勢象形”?
2、研讀末段,作者為什么要統計“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數目?
(此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
5、再讀課文,讀出驚奇、贊嘆之情。(使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三)對照板書,總結全文。
第五、說作業的布置
1、熟讀全文,背誦2—4段;(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落實教學重點)
2、比較《核舟記》和《口技》在結構組織和內容表達上的相同點。(旨在引導學生不要孤立地學習文言文,要學會總結歸納。)
第六、說板書
板書: 總說:奇巧
↓
體積小
明對象 抓特點 人、物多 理結構 分
《核舟記》————→核 舟————→ 神態活 ————→ 說
意境出
↓
總說:靈怪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 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檢查上節課的“拓展延伸”題。
二、學習•研討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根據上節課疏通的文意,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⑴ 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⑵ 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4、學生齊讀2~5段。
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5、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
2)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三 教師小結
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四 鞏固練習
(一)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交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1.下列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項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屬shǔ D.矯jiāo首昂視
2.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絕類彌勒(絕):很 B. 歷歷數也(歷歷):清清楚楚
C.如有所語(如):比如 D.勾畫了了(了了):線條簡單
3.下列字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項是( )
A.詘右臂支船(詘)B.左臂掛念珠倚之(倚)C.東坡右手執卷端(執)D.絕類彌勒(類)
4.與“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啟窗而現,雕欄相望焉。 B.中軒敞者為艙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D.其人視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蘇、黃共閱一手卷
譯文:(蘇、黃在一起共讀一橫幅的書畫。)
B.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譯文:(這是挑選了桃核中修長的刻成的。)
C.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譯文:(他們的膝蓋互相靠近著,都隱藏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
D.同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譯文:(都能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
6.這段文字介紹了核舟的主體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為說明順序。語言上生動,人物情態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1.這段文字具體介紹“核舟”的形狀、構造等情況。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出這段文字介紹的內容。(不超過12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說明方法是( )
A.列數字 B.打比方 C.作比較 D.分類別
3.第2至3句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
4.這段文字中描寫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覽的地點以及周圍景物、環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8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器皿( )罔不( )貽( )有奇( )黍( )箬篷( )糝( )峨冠( )髯( )衣褶( )詘( )楫( )椎髻( )壬戌( )虞山( )篆章( )二、寫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勢象形( )( )( )3.嘗貽余核舟一( )( )( )4.蓋大蘇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許( )( )( )6.啟窗而觀( )7.箬篷覆之( )( )( )8.雕欄相望焉( )9.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 )10.石青糝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2.如有所語( )13.其兩膝相比者( )( )14.佛印絕類彌勒( )15.矯首昂視( )16.神情與蘇、黃不屬( )17.珠可歷歷數也(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視端容寂( )( )20.若聽茶聲然( )21.其船背稍夷( )22.鉤畫了了,其色墨( )( )23.長曾不盈寸( )( )2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便要還家(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3.詘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5.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 6.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7.選賢與能( ) 8.矜、寡、孤、獨、廢疾者( )9.蕩胸生曾云( ) 10.混黃華葉衰( )四、比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義①木:能以徑寸之木(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以至鳥獸、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長約八分有奇( ) 長約八分有奇( )⑤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 啟窗而觀( ) 為人五;為窗八( )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許( )⑧云:蓋大蘇泛赤壁云( ) 珠可歷歷數也( ) 此中人語云( )五、按要求填空1.《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2.《赤壁賦》《后赤壁賦》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 》中的句子。3.黃庭堅是 朝的文學家,字 。4.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 。5.“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一句點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點,說明雕刻的精巧。6.蘇、黃二人的友好關系可以通過“ ”一個動作和“ ”的神態看出來。7.從對佛印的神情描寫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點。8.第三段中作者以對人物姿態、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 , ”(從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藝。9.從第四段對右邊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態,而左邊舟子的神態則顯得 。10.文中最后一段運用了 、 的說明方法,這樣說明的作用是 。11.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 。六、翻譯下列句子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3.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蘇、黃共閱一手卷。 6.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7.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8.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1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七、回答下列問題1.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 2.寫三個人的神情主要是為了說明什么?文中哪句話贊嘆了雕刻技藝的高超? 3.“閉’字和“啟”字相應,一啟一閉說明了什么? 4.窗上對聯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于船頭的位置,為什么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 6.文中有哪些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和相互關系的? 7.作者在說明船的正面的時候,為什么不是從船頭說到船艙,從船艙說到船尾,而是先說船艙,再說船頭和船尾呢? 八年級語文(上)23課——《核舟記》試題答案一、mǐn wǎng yí yòu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xū yú zhuàn二、1.奇妙精巧 2.無不 順著 雕刻 3.曾經 贈 我 4.句首表示推測語氣 5.大約 黃米 上下 6.打開 7.用箬竹葉做的船篷 蓋 代詞船艙 8.正對著 9.緩緩地 起 10.用石青 涂抹 11.高 帽子 胡須 12.說話 13.他們的 *近 14.極像 15.舉 16.不相類似 17.分明可數的樣子18.椎形發髻 19.視線 神色 20.好象……的樣子 21.平 22.清楚明白 黑 23.竟然 滿 24.長而窄三、1.通邀 邀請2.通又 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3.通屈 彎曲4.通橫5.通父男子的美稱6.通揀 挑選7.通舉 推舉選拔8.通鰥 老而無妻的人9.通層10.通花四、①木頭 樹木②叫 是③奇異 零數④動詞表示存在 通又⑤雕刻 是 有⑥表示并列 表示修飾 表示轉折⑦大約 可以⑧句尾語氣詞 說五、1.《虞初新志》魏學咿 子敬 明末2.蘇軾《后赤壁賦》《赤壁賦》3.宋 魯直4. 蓋大蘇泛赤壁云5.靈活精致6.“左手扶魯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語”7.豁達開朗8.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9.輕松悠閑 專注悠閑10.列數字 作比較 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11.嘻,技亦靈怪矣哉12.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六、略七、1.①用料體積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態畢備2. 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嘻,技亦靈怪矣哉”3. 寫出了介紹的順序:由舟外到舟內再由舟內到舟外,引導讀者仔細觀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 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與上段“大蘇泛赤壁”相照應,切題,而且可以啟發讀者聯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們,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5.因為這樣寫符合核舟的主題,蘇東坡是“泛舟”的主角。6. “共閱一手卷。…如有所語。”7. 因為中間船艙的位置和對聯的顏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對聯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題。先寫船艙,不僅可以增強濃厚的藝術情趣,而且也極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頭三人的情態的描述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的
一、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二、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
計劃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舉世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的是微雕藝術。微雕是把書法、繪畫、雕刻融為一體的微觀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數百年前我國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掃除文字障礙,初步理解課文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范讀課文/[演示文稿:字、詞]請同學們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請同學們結合文*釋速讀課文。并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結構]
三、研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說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里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刻工。
2.同學們朗讀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說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要說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藝的奇巧、靈怪]
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這樣一個核心。
4.怎樣表現奇巧、靈怪?對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細;氣韻生動。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較“二黍許”即二市分多點,約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約折合長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長度約合3厘米。具體6.來看看雕刻家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讀課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對聯,可以開啟。(精細靈巧)箬蓬。
7.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繼續看以下各段所介紹的物:楫,爐、壺、手卷、念珠(歷歷可數)。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細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積羅列,即使再精細也只能叫技術而不是藝術。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
10.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無楫,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畫精細(相對于核舟來說,人該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歷歷可數)神情意態畢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意趣盎然。這就不光給人以具體的形象,更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獲得以美的享受,這才叫藝術。
觀賞核舟,恍惚間已經與蘇軾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我們不能不贊嘆:正是:雖為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四、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全文采用總——分——總的順序。
1.主體部分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從主到次,——結構完整、層次分明。
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說明舟尾情況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五、課文分說部分不是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從船的中部寫起,有什么好處?
先寫船中間的船艙部分,敘述它的窗子數量、位置,特別點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蘇軾的《后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兩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蘇泛赤壁”相照應,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題。
六、具體地介紹了這么多的內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說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卻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點?敘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七、課后作業: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
備用資料:
魏學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為王叔遠1622年(天啟壬戌年)所刻,為王氏晚年所刻。
當第一個中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終于用洋人的望遠鏡觀測到日食時,這也就標志著放大鏡將給中國人的微雕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這樣“貴值兼金價”的工具,是絕不會很快用在工匠藝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義上向“微小”的革命,當在放大鏡普及之后。
王叔遠雕刻核舟時,沒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核舟之小(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對比——容量之大(物雜人多;刻畫精細;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并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并記憶。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 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嘆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只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布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并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為文章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篷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4)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5)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云”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云”;另外,斷句跟句法關系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后,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并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范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并熟讀之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借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后提出,容同學課后查閱有關文章資料,并分小組討論。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說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戶、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后具體加以說明,在具體說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后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后歸納小結。
3.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閱讀課文。
要求:一、借助注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么。三、閱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澳臼,“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眹L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云”,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余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皢⒋岸^,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閱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了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致。先分說后總說。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胺鹩【佑摇,“居”,位于。“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著;“端”,頭;“撫”,按,搭在上面!棒斨弊笫謭叹砟保澳,尾部!捌鋬上ハ啾日摺,“比”,緊靠;“者”,表定語后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案麟[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后省略“于”。“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白蟊蹝炷钪橐兄保耙小,yǐ,靠著;“之”,代左膝!爸榭蓺v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頭坐著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岸牍诙圜住钡闹魅颂K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閱”。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脫塵的神態,他右膝臥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著,“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閱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鐘情詩畫,篤于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脫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杰,一為超塵脫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熬淼滓埋蕖敝U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伴笥抑圩痈饕蝗恕,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坝沂峙视抑海魢[呼狀”,“攀”,抓著,拉著;“狀”,情狀!熬幼笳哂沂謭唐芽,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著!捌淙艘暥巳菁拧,“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臥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著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著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皠t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字!拔脑弧靻⑷尚缜锶眨萆酵跻闶暹h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般^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巴ㄓ嬕恢,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盀楹O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致,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盀閷m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爸熊幊ㄕ邽榕摗,“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巴ㄓ嬕恢,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耙灾柳B獸、木石”。
曰:①叫做!懊饔衅媲扇嗽煌跏暹h”。
、谑!拔脑弧跗缴饺恕。
奇:①奇異!懊饔衅媲扇恕。②jī,零數,余數!爸凼孜查L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趛ò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谥保!捌淙艘暥巳菁拧。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后省略“于”!皠t題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語后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后,“者”,標志定語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余核舟一。”雙賓語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后面的練習。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22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和空間說明順序。
3、收集我國民間藝人的故事,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教學步驟
一、 課前積累
1、字音字形儲備。
貽 八分有奇 黍 箬篷
髯 虞山 倚 舟楫
腳趾 衣褶 壬戌 篆章
矯首昂視
2、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
徑寸之木
為宮室、器皿
罔不因勢像個形
貽余核舟一
蓋大蘇泛赤壁云
高可二黍許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矯首昂視
其兩膝相比者
與蘇黃不屬
船背稍夷
勾畫了了
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3、收集資料作業 。
。1) 從網上收集作者的有關資料,班上交流。
(2) 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樣的書,了解其特色,課外閱讀《虞初心志》。
(3) 從網上收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有關資料,班上交流。
二、 整體感悟。
在師生問答中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其寫法: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點?
2、文章按照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3、從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話準確地告訴你的同學嗎?
三、 導讀設計。
導讀設計卡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2、窗上對聯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16字,而不刻別的字?
3、記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與活動,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點?
4、文章是怎樣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和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
5、課文的分說部分不是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頭船尾的順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6、品味語言》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四、 鞏固所學,延伸拓展。
1、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用你學習到的美術知識,展開豐富想象,畫一幅核舟圖,班上交流。
3、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家中的某一種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150字左右。)
五、 板書設計 。
核舟記
總說:介紹王叔遠的高超技藝,點明“核舟”的主題。
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和舟上的情景。
總說:概括全文并贊頌雕刻藝術的精湛。
六、布置作業 。(略)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23
《核舟記》說課稿
東營市實驗中學王永剛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余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后,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為重點。文章的最后,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
。ㄒ唬┬抡n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背誦優秀詩文篇章。關于教學,我認為應體現“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ǘ┱n文分析
第四冊繼續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重在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而且要求學生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逗酥塾洝肥且黄套x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二、學情分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ㄒ唬┲R積累
學生經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ǘ⿲W生現狀
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習文言文篇目時有畏難情緒,思維不夠活躍。
三、 教學目標 和重難點( Powerpoint演示文稿)
根據以上情況,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確定為:
1、知識目標
、賹W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谑熳x、背誦、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內容;
難點:體會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學步驟 (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我將教學過程 具體確定為課堂導入 、整體感知、細節探究、遷移拓展四個環節,目的在于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ㄒ唬┱f學法、教法:(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學法: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五、教學過程
。ㄒ唬┱n文導入 :(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在背景音樂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品,創設情境,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ǘ┱w感知:( 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學生散讀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現出正音練習;
2、結合“閱讀提示”討論指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3、范讀課文環節,設計為配樂朗讀并加入簡單動畫,課文朗讀規范標準,背景音樂淡遠閑適,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4、請學生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用鉛筆標出疑難字、詞、句。就句讀、難解詞句質疑問難。(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試概括文章段意。
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后,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于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為下面的難點突破環節打下良好的基礎。
5、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歸納)
。ㄈ┘毠澨骄浚海 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課件)
1、導入 :如果讓大家來背誦這篇文章,大家認為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淺入深,先解決簡單段落,再著手復雜段落)
2、較少內容段落為1、6段,請大家默讀,說說課文所介紹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問題:
課文是怎樣表現核舟的特征的?結合內容具體說說。
4、組織學生展開探究:
涉及問題設計:
⑴核舟大小如何?
、圃谶@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谧鳛榇囊徊糠,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艿窨陶呤侨绾尉斍擅畹匕仓眠@些人物的?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有關核舟背景的補充材料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現。
⑤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呙枋"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表演。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
、嘣谑熳x課文后,讓學生依次說說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原文說(也可用自己的話)。在敘述過程中要強調雕刻家構思的精巧、技巧的嫻熟和作者觀察的細致。
。╢lash課件說明:學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臺)
說明順序的把握,若按傳統教學,會很枯燥,而由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探索之后,結合課件進行說明,有利于學生形象而又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教學難點 。
⑨對上述內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
、猓w納小結,情景再現)
教學難點 的突破都運用flash課件來輔助完成。flash課件的情景再現,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在"船頭"可領略文人的雅致與瀟灑,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閑與隨意。說明文的枯燥與呆板的感覺一掃而盡,蕩然無存,而對藝人的高超技藝的驚嘆與欽佩充溢心間。
。ㄋ模┻w移訓練( Powerpoint演示文稿)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后)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盡量做到生動、簡潔。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五)板書設計 說明:清晰反映課文的說明順序,可由學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構建了一個多媒體、網絡和智能有機結合的個別化、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個人感受有三:
、女斢脛t用,能用就用;
⑵強化個人信息技術學習,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應該會一些,最好是精通;
、菬o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恰當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