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孟子》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孟子》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0-10

《孟子》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孟子》教學設計 篇1

  一、基礎測試題。

  1.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實詞。

  a.三里之,七里之,而攻之而不勝。

  城:     郭:    環:

  b.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

  池:     堅利:   委:

  c.寡助之,親戚之。多助之至,天下之。

  至:     畔:    順:

  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項不相同的是( 。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

  c.死于安樂       d.衡于慮

  3.結合語境,解釋多義詞。

  a.是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ā 。⿲ψ恿R父,則是無禮    (  )

  b.征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無征不信,公愛之,何不記之( 。

  c.發 舜發于畎畝之中    (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ā 。

  4.加點詞不用“使……”(使動用法)這一結構形式來解釋的一項是(  )

  a.其心志      b.其筋骨

  c.性      d.于憂患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詞義。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___通____(   。

  b.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____通____(    )

  c.屬予作文以記之! ___通____(   。

  d.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參考答案:

  1.a.內城  外城  圍著 

  b.護城河  堅銳,鋒利,這里是精良的意思! 》艞墶

  c.極點  畔,通“叛”,背叛! w順,服從。

  2. a

  3. a.這—表判斷 b.征驗—憑證 c.被任用—發出 

  4. d

  5. a.畔—叛 背叛 b.衡—橫 梗塞,指不順!.屬—囑 囑托 d.曾—增 增加

  二、問答思考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怎么翻譯?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論證方法。

  4.古人說“艱難困苦,至汝于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內容和觀點、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

  5.默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闡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句子。

  參考答案:

  1. 排比 所以說管理老百姓不能只*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只*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武力的強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3. 舉例  道理  對比

  4.略

  5.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孟子》教學設計 篇2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導航】

  1、知識與能力:

  ⑴讀準字音,劃準節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誦讀技巧。

  ⑵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

 、钦w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品讀關鍵詞句,深層挖掘作品內蘊,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啥喾N形式朗讀,體會孟子散文論辯特色。

 、识嘟嵌荣p讀課文,了解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和生動、形象、精辟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⑴反復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乒膭顚W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作眉批,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菑娬{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創設互動互學的教學情景。

  ⑷引導學生鏈接生活,拓展思維,從縱深角度擴展學生閱讀空間。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抛寣W生認識我國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們對我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仆ㄟ^對作品的閱讀探究,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啟迪學生明了“人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⑶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傾心解讀,成為情感頤養的過程,成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沙場點兵】

  1、搜集孟子及相關背景資料。

  2、注意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看課下注釋積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盡信書不如無書”;“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

  4、積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與事例。如:“苦難對于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于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把腳抬高,絆腳石就成了墊腳石”;“順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教學設想】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質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景,通過“誦讀──積累──感悟──拓展”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于讀準節奏、讀出氣勢、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難點:在于兩篇短論的論證結構的把握。

  【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篩選。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

  師生對話:指幾名學生向同學介紹你了解的孟子,師作補充: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他曾經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體現他思想主張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多媒體展示學習側重點

  師作介紹,簡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三、朗讀訓練

  1、齊讀,鼓勵學生團結一心,讀出氣勢。

  2、師根據齊讀出現的問題作朗讀指導,指出停頓的重點地方以及易錯讀音,邊范讀邊指導。

  3、小組或團隊試朗讀,群體競讀,個體讀,齊讀。

  四、自學研討與交流

  要求:

  1、自主讀,發現問題,作眉批。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協作積累文言語匯,在此基礎上初步理解文意。

  師生交流:

  1、各小組將在合作學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其他小組嘗試解決,師作評價。

  2、各小組分別展示小組學習成果。

  3、師呈現重點問題,檢測學習成效(此為彈性設計,可根據學生提出問題靈活取舍)。

  五、研讀課文,探究思路

  小組探究:研讀2、3段,看看戰例中攻守雙方的條件及結果,進而找出文章的論點與結論。

  師生交流,明確論證結構。

  六、展讀課文,飛揚神思

  師生對話: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借助“天時”取得作戰勝利的例子?

  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憑借“地利”優勢的例子?

  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七、師作小結,重申主旨,作業布置

  隨著閱讀的深入,思維的縱深,你會發現很多問題,質疑反思,收獲無窮,愿這種習慣伴你學習的每一天!請同學們課下繼續誦讀這一章,并預習下一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新課

  聯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諸侯之間得以推行,可是執著的孟子并沒有氣餒,他走上了著書立說的道路,在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他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二、自學導引

  1、明確學習重點。

  2、師范讀,把握讀音與節奏。

  3、小組根據重點提示進行合作學習。

  4、學習成果展示(師檢測與生主動展示結合,重點進行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進一步體會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學習活動

  1、精彩故事再現: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成長故事。

  由六名學生講故事,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思考討論:

  思考:請你用一句話總結他們的經歷,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思考:孟子在談到艱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為,連舉六名在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復,為什么?

  ⑴共同特點:出身低微,飽經磨難,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氣勢和說服力。

 、茝墓诺浇瘢ú煌瑫r代,不同國家人)多方面舉例,內涵豐富,說服力強。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過渡到第二、三段的學習,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長觀。

  人才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在這兩段是怎樣體現的?通過譯讀的方式把握。

  3、小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側重論述的觀點是什么?請理清其論證思路。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四、熟讀精思

  齊聲誦讀中間兩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說出來讓大家分享吧!

  指導學生暢所欲言,豐富積累。

  2、論證“死于安樂”只用一句話,卻是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請你用所學歷史知識解讀一下好嗎?

  齊誦這句話,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古代史解讀。

  五、多媒體出示下列積累訓練

  讀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這些名句:

  寶劍鋒從磨礪出

  ,從來紈绔少偉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誦讀名言警句。發出倡議:讓我們積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質疑反思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此為彈性設計,可依時間靈活處理,也可引導學生課外繼續探究。

  七、課外練筆

  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內容和觀點,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以“面對困難”為話題寫一則隨感。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才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里面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計與教學中有可取之處,也有遺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資料,篩選信息,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只有善于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才會相得益彰。預設的空間越廣闊,課堂生成就會越精彩。教師也就會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注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整節課以各種形式的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

  反思三:《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分類積累文言語匯,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名句的積累。設計意圖為培養文言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第二項的操作可以靈活處理。

  反思四: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

《孟子》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學重點 :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難   點:對5-9句論證的理解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    從國共兩黨之間的戰爭,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得天下的結果(例:淮海戰役的勝利),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后導入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1、指名誦讀全文,正音、聽課文錄音,然后齊誦兩遍,。    正音:“夫”,fú,發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八凇保瑂ù:谷子,與“栗”,lì區別。“畔”,pàn 。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        5.齊讀課文。四、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試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2.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第1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2—4句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3句選取攻戰的例子從“攻方的角度”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4句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從“守御方的角度”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5—9句的作用是在前兩層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5-9句的論證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的論證,“曰”總領發起下文議論 !熬印奔次恼轮兴f“得道者”。     歸納:第5-9句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句,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5-9句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七、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疏通文意,為下文分析打基礎。分析課文,深入理解課文。歸納總結課文。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復習鞏固。

  板 書 設 計

  第一層:(第1句)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第二層:(第2-4句)用戰爭中的典型事例具體論證論點,說明人和的重要性。

  第一小層:第2-3句,從攻城方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二小層:第4句,從守御方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層:第(5-9句)進一步論證“人和”的重要性,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教 學 反 思

《孟子》教學設計 篇4

  一、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先秦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被尊為“亞圣”。

  政治主張:施行仁政。基本內容是:“制民之產”、“省刑罰,薄稅斂”。理論根據包括兩個方面:政治理論是民本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與民同樂”,這也是他認為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哲學理論是性善論,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是“仁”、“義”、 “禮”、“智”的四端,由此闡述了施行仁政的可能性。

  散文特點:具有論說文的特征,富有氣勢而筆鋒犀利。

  二、《孟子》簡介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F存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計261章,約3.5萬字。內容主要是記錄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論爭。

  《孟子》在漢代開始受到重視,最早的注本是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十四卷。韓愈及宋代理學家將之發揚光大,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并撰寫了《孟子集注》。較為詳備的注本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

  三、寫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戰國中期。當時,七個大國的諸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君貴民輕,人民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孟子·滕文公下》一文就深刻地揭露了這種“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不平等的悲慘現實。面對這種情況,孟子對不義戰爭提出了質疑,主張以“仁政”一統天下,在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本文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課文參考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ū热缫蛔┓綀A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五、有關名家評論

  清代人李耆卿在《文章精義》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公孫丑下》首章起句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分3段。第1段說天時不如地利,第2段說地利不如人和,第3段專說人和,而歸之得道者多助。一節高似一節,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今人馮其庸在《歷代文選》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一貫主張行仁政,反對當時統治階級為了爭城奪地而進行的不義戰爭,在這一節文章里,他認為在戰爭中,得天時之利不及得地利之利,得地利之利則又不及得人和之利,孟子這里所說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也即是內部的團結。同時,孟子又認為只有得道(指行‘仁政’)的人才能得到這種‘人和’,所以他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一定會得到勝利,失道者一定要失敗。孟子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很卓越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

  今人李炳英在《孟子文選》中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評論:“此章說明有作為的人物的成就是艱苦奮斗的過程,是沒有安閑平順的道路可走的。人們要能正視矛盾,經受折磨,奮勇前進,不在任何困難和失敗下低頭,經得起考驗,才能煉就擔當 ‘大任’的力量和本領。而艱苦的客觀環境,正是培養和增長這種精神的有利條件。如果避免矛盾,畏難敬安,任運流轉,那就會墮落腐化,自取滅亡。所以說: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在人如此,作為一個‘國’來說,也是從艱苦奮斗中成長起來的!

  六、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彼炀佑诖。

  譯文: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評點:(孟母是一個善于教子的母親,“孟母三遷”、“孟母對織”的教子故事幾乎家喻曉除此之外,《韓詩外傳》還記載了他教育孟子認識自己的過失,自責自律的故事。)

《孟子》教學設計 篇5

  18 《孟子》兩章

  從容說課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治者是否“得道”。從戰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說明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煉,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經受磨煉的益處,最后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由造就人才類推到治國的道理,顯得水到渠成。

  教學兩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全面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典作品以新的內涵,體現文化傳承的特點;诖,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堂教學應以誦讀法為主,輔之以討論點撥法、比較法、競賽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朗讀、譯讀、思讀、背讀、延讀、品讀,最終實現美讀,讓瑯瑯書聲伴隨整個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可通過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4:我覺得,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的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戰爭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暗玫蓝嘀У拦阎边@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言,寫一篇讀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延伸拓展、總結升華: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內原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環境中的鹿,優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了。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來,不久鹿群又生機煥發充滿活力了。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學生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師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多媒體顯示: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重讀)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題一組回答,雙數題二組回答。每小題賦5分。以積分多少分出勝負。

  多媒體顯示:

  第一板塊:文言知識

  (1)讀準下面的字。

  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诶в谛,衡于慮,而后作

 、廴雱t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3)一詞多義。

  舜發于畎畝之中

  行拂亂其所為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②   死于安樂

  入則無法家拂士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                         ④

  國恒亡                      死即舉大名耳

  舜發于畎畝之中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                         ⑥

  發于聲                     扶蘇以數諫故

  (4)翻譯句子。

 、俟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病嫫渌荒。

  ②人恒過……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廴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苋缓笾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于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升華

  提問: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六、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叭跛В蝗∫黄帮嫛保M蠹蚁ば捏w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七、布置作業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后感。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計 

《孟子》教學設計 篇6

  18  《孟子》兩章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ㄒ唬┱w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煉。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ǘ⿲W法引導

  1、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準字音,斷對句子,還應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復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2、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3、找文章關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4、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采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ㄈ⿲徝黎b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討論戰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為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ㄋ模┲攸c難點突破

  1、兩文分別闡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么看法?

  [析]設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了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捶ǎ裕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餓了解,概括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 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三者中,作者認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開頭一節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它們對論證本文的論點起什么作用?

  [析]設計此題,既有利于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選材、構思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第一節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個人的事例。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顯貴,經歷過艱苦環境磨練的杰出歷史人物,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的道理。這六個人的典型事例,為本文要論證的論點提供了典型的事實論據。       

  4、比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則短論,在論證方面的異同。

  [析]此題意在通過比較,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進一步加深對兩篇短論在寫法放的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相同點:兩篇短論都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后,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不同點: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后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在論證結構上,第一則采用了總起——分承——最后總結的結構方式,第二則采用的是先分后總的結構方式。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張!渡趹n患,死于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米粟(   ) 親戚畔(   )之  傅說(   ) 法家拂(   )士     

  3、用“/”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慮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則無法家拂士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義:              今義:                    

  6、請摘錄一個逆境磨煉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習題。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慮,而后作 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2、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國恒亡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應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國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則有去國懷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干,必須先經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系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文言選段,完成習題。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zǐ指責)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ㄟx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也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于我”,對后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采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孟子•公孫丑》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

  2、sù   pàn   yuè   bì

  3、(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c

  5、護城河   水池、池塘

  6、略

  能力提高

  1、c 2、b3、(1)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2)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4、c5、略

  開放探究

  1.這樣嘗試著和別人換一下位置,平心靜氣地揣度它,我果真沒有一點過失嗎?或:如果設身處地,平心靜氣地揣度它,我難道沒有一點過失嗎?

  2.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或:治學要嚴謹,不要自以為是。

  3.指出現象→講述道理 或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4.示例:①這種行為不妥當。對古書沒有認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評論和否定。

  ②對這種行為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讀古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圻@種行為有可取之處!氨M信書不如無書”,要敢于質疑,大膽質疑。

《孟子》教學設計 篇7

  教案示例二

  重難點分析: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歷史,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導學生分析“成才”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從而澄清學生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投影習題,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俪胤遣簧钜。

 、谟蛎癫灰苑饨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俦叵/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谌/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孟子》教學設計 篇8

  重難點分析: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歷史,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導學生分析“成才”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從而澄清學生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投影習題,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俪胤遣簧钜。

 、谟蛎癫灰苑饨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谌/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

  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

  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孟子》教學設計 篇9

  富貴不能淫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文本,背誦精彩片段。

  2.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3.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2.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順為正者

  (4)富貴不能淫

  2.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時期________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記錄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稱為“四書”。

  [答案]

  1.(1)真正,確實。(2)教導、訓誨。(3)準則,標準。(4)惑亂,迷惑。

  2.(1)軻子輿戰國儒家亞圣(2)論語大學中庸

  二、學習新課

  1.導入新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闭f出這種鏗鏘誓言的人即繼承并發揚孔子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孟子的學說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導意義。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張,“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觀,至今仍放射著智慧的光芒。今天,讓我們走近孟子,共同學習被稱為“四書”之一的《孟子》。

  2.理解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文章,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熟讀課文,說說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確:作者以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開篇,然后批駁了此觀點,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再讀文章,解決以下問題。

  ①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②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確:“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毫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內心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確: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能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3.總結全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三、布置作業

  完成下面的閱讀練習。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妾婦之道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廣居

  (4)無違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來吾鄉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用“/”劃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讀停頓。(限兩處)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翻譯下列句子。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舉3個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

  1.(1)準則、原則。(2)這,這樣的人。(3)居住。(4)違背。

  2.[解析]A例句和A項中“之”的用法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B項,“之”為動詞,到;C項,“之”為代詞,指曹劌;D項,“之”為助詞,的。

  3.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1)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2)金錢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擾亂心意),貧窮卑賤不能使其改變(道德修養),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5.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項羽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和背誦全文。

  2.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課前預習】

  1.根據課下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能用普通話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國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最終還是重蹈了吳王的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讀課文

  正音釋義:

  畎(quǎn)畝: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三、讀出節奏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四、理解詞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圈點勾畫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語,然后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借助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自主解釋文中不理解的詞語。

  (1)常見實詞

 、俑嫡f舉于版筑之間:任用、選拔;搗土用的杵。

  ②孫叔敖舉于士:獄官。

  (2)常用虛詞

 、偎窗l于畎畝之中:從。

 、诙笞鳎罕沓薪。

 、凵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詞多義

  發:舜發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

  發于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4)詞類活用

 、賱谄浣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陴I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劭辗ζ渖(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

 、芩詣有娜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動心忍性(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扌蟹鱽y其所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五、疏通全文

  先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說說課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一個同學朗讀原文,另一個同學翻譯意思,這樣,逐句說一遍。之后,我們請出一組同桌在全班讀一讀,說一說。注意下列要求:

  讀:讀準字音,流暢自然,節奏合理。

  說:意思明確,條理清晰,語言通順。

  組織學生說課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來在歷山耕田,后來被堯起用,成為堯的繼承人。傅說本來在傅巖替人筑墻,后被殷王武丁任用為相。膠鬲本來以販賣魚鹽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舉薦,做了紂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監獄里,得到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用為相。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楚莊王任用為相。百里奚身為奴隸,被秦穆公贖回來用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責任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時候,又使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阻撓,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本來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知道改過。內心困苦,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的威脅和外來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招致滅亡。由此可知,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誦讀課文

  請同學們再聽一遍課文的錄音,聽完后,根據感受反復誦讀課文。

  七、背誦全文

  反復朗讀直至能背課文,要求準確、熟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

  2.客觀評價,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在這個基礎上翻譯了全文,還朗讀并背誦了全文。這節課,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了解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的,并從中去品味、欣賞孟子文章的風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列舉了六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煉,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為。列舉六位名人的事例,為論點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使文章富有氣勢,增強說服力。

  2.第一段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笆侨恕敝肝恼麻_頭所列舉的六個人及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人或能擔負重任、有所作為的人。作者認為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須經受苦難的磨煉。這一段中有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幾句話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煉,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3.第二段論證的是什么?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明確:論證了經受磨煉的益處。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的。正面:個人作為——人處困境才能奮發有為。反面:治理國家——國無憂患易遭滅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是全文的總結,揭示了中心論點。

  三、梳理全文

  1.這篇短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篇短文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羅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簡述作者的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煉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之后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受一番艱苦磨煉的道理。第二段論述了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最后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探討交流

  1.你認為孟子這篇文章的思想對我們仍有什么可貴的啟發意義?

  明確:孟子文中所說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在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為話題來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確:孟子本人是個講大義、有氣節的人。他履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從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明了他的處世態度。

  孟子是個仁義之人!叭收笔撬簧恍傅淖非。有仁義,相關者都會受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受益!傲x”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民同樂”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辯論家。他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無私無畏的辯論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

  五、遷移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現實生活,聯系實際,談談對艱苦奮斗、憂患意識的認識,搜集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積累在摘抄本上。

  作者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子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教學設計 篇10

  【經典案例】

 。劢虒W目標 ]

  1.學習兩篇短論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分縷析、環環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課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

  3.正確理解并認識“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艱苦中造就。

  [難點、重點分析]

  《孟子二章》難句解析

  1.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分析:(1)單句里的判斷句!笆恰笔桥袛嘣~,不能說是指示代詞!笆恰备胺恰毕鄬,“非”作“不是”講,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偏正詞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詞,可以通,但是不對,因為不能解釋“是”跟“非”相對持的現象:“‘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敝髡Z的基本結構是轉折復句,“而”是轉折連詞,“然”復指它前面的一長段話,亦即復指一個假設復句。“然而”不是轉折連詞。清朝袁仁林《虛字說》:“‘然’為實然,語勢緩,……而‘連’字直轉也。”“然”指一種情況,無主句;“不勝”的主語因泛指省;“者”可以看成表停頓的助詞,也可以說它的作用相當于一個逗號。又,“夫”或說是發語詞,沒有意義,或說同“彼”,作“那”講。

 。2)“如”,一般作“似”講,但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

  譯文:“包圍著進攻它,就一定得到天時的條件了,是這個條件卻又不能取勝,就是天時不及地利啊。”焦循《孟子正義》說“環”即《周禮》“巫環”之“環”,用卜筮來主持沖鋒陷陣的人。

  2.兵革非不堅利也。

  分析:這是一種“合敘”句。一般的兩個主語共兩個謂語的句子如“衣冠整潔”,即可以說成“衣冠皆整潔”,又可以說成“衣整潔,冠整潔”、“衣冠整,衣冠潔”、“衣整冠潔”、“衣潔冠整”等,這說明這種句型只有一套語法關系。“兵革非不堅利也”不能這樣,它有兩套語法關系,亦即有兩個主謂結構,句子成分的有關詞兒的說明與被說明之間的搭配并非任意的,而是受著嚴格制約的。“例如“兵”只跟“利”構成主謂關系,不能跟“堅”構成主謂關系;“革”只能跟“堅”構成主謂關系,不能跟“利”構成主謂關系。這是形式上的一套主謂關系、實質上的兩套主謂關系。以本句而論,不說“兵革非不利堅也”,而說“兵革非不堅利也”,“合敘”中又有錯綜變化,可算難中之難。又如:“衣食饑寒者,慈父之道也!保ā尔}鐵論·憂邊》)其實是“衣寒食饑者……”。沒有錯綜變化只是合敘的。例如:“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保ā赌印ぜ鎼壑小罚┮馑际牵骸熬换,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

  3.①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②故君子有不戰,||,③戰|④必勝矣。

  分析:(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因果復句。第一部分的主語因泛指省略!疤煜轮槨薄ⅰ坝H戚之所畔”都不是主謂詞組,而是偏正詞組,兩個“之”字的作用在于聯系定語和以“所”字結構作成的中心語。介詞結構“以天下之所順”是方式狀語,一般可以不在它后面加上逗號,現在加上,為的是強調狀語。正句又是轉折復句,轉折復句的正句又是假設復句或者假設復句的緊縮形式。

 。2)“畔”,《課本》注“同‘叛’”。據王力先生的看法,此說未當。應該說“畔”在這里等于“叛”,后來寫成“叛”!睹献印凡灰姟芭选,“畔”共出現了6次;《論語》也不見“叛”,“畔”共出現了4次,如:“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公山弗擾以費畔”(《陽貨》)等。從《論語》《孟子》來看,可以依照王先生的說法。但還有另外的語言現象:《尚書》“畔”“叛”并見,各出現了一次。如:“時義和顛復厥德,沈亂于酒,畔官離次!保ā敦氛鳌罚拔渫醣溃O及淮夷叛!保ā洞笳a序》)歷來傳說是由于孔子編成今文尚書,今文尚書至少不遲于《論語》,當然比《孟子》早得多。這樣看來,說“親戚畔之”的“畔”同“叛”還是可以的!坝H戚”基本義是“親人”“親屬”!捌荨本褪恰坝H”,同義并列!渡袝そ痣罚骸爸芄眨骸纯梢云菸蚁韧。’”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親戚”有時候指父母;如:“親戚妻子,質也。”(《韓非子·八經》)“其親戚死,其肉而棄,然后埋其骨,乃成為孝子。”(《列子·湯問》)。有時候指“家里人”,如:“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間者七百余家!保ā俄n非子·十過》)“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保ā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有時候指“內族、外族的親人”,《禮記·曲禮上》:“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孔穎達疏:“親指族內,戚言族外!薄妒酚洝酚小巴馄菔兰摇薄1揪洹坝H戚畔之”,“親戚”既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家里人”,還可以指“內親外戚”,現代漢語里“親戚”只指“族外姻戚”,詞義轉移了。因此,楊伯峻《孟子譯注》把“攻親戚之所畔”譯成“攻打親戚都反對的人”,似

  屑未確。“君子”,這里指“賢明的君主”!坝小保嬖趧釉~;一說音義同“或”。《尚書·微子》:“殷其弗或亂正四方!薄妒酚洝に问兰摇贰盎颉弊鳌坝小薄#献印す珜O丑下》:“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趙歧注:“既,已也,或,有也。”從音理看,“有”“或”同在“匣”紐;“有”在“之”部,“或”在“職”部,“之”“職”對轉。

  譯文:“拿天下都順從的力量去進攻連親屬都反對的人,因此,賢明的君主有不打仗的時候(或者“或許不打仗”),(但是,如果)打仗,就一定獲勝了!

  4.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勞其筋骨,④餓其體膚,⑤空乏其身,⑥行拂亂其所為,⑦所以動心忍性,⑧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復句。第①分句是時間偏句,其他的都是正句。時間偏句表示了它是正句所發生的時間背景,它的真正作用等于時間狀語,只是結構上不是詞組而是分句;相同的用法如:“與人辯論,事理必盡,必伸其意。”(《劉叟墓謁》)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文言里更多的是用“……之……也”,如“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保ā段迦四贡洝罚┱溆质沁B貫復句!八浴笔墙樵~結構,相當于“以此”,“所”指第②分句到第⑥分句的內容。清朝張文炳《虛字注釋》:“‘所以’,順上指原之辭,猶云唯其如此,所以如此!边B貫復句的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復句,前一部分講肉體受折磨,后一部分講行為有拂亂,講肉體受折磨的又是四個并列復句。連貫復句的第二大部分又是并列復句。

  (2)苦,本義是有苦味的草,引申為“辛苦”的意思,“苦”跟“勞”同義,《鴻門宴》有“勞苦而功高如此”!绑w”與“身”也是同義詞。亂,《說文》:“不治也!睆慕z的不治引申為行動的不治。為,甲骨文像手牽大象,引申為“做”,“所以”想達到的!翱唷、“勞”、“餓”、“空乏”、“拂亂”和“動”、“忍”都增加使動用法,其中有動詞也有形容詞。陳承澤《國文法草創》“活用之實例”一節提到:“致動(按:即“使動”)主由動字轉來……象字(按:即形容詞)之為致動……理論上固屬后起。蓋動字中他動字之為致動,往往易生歧誤!北确健叭绦浴保w歧注為“堅忍其性”就不大好懂。按:性,音義同“心”,為了有錯綜變化才用上“性”。忍,不是“堅忍”!墩f文》:“能也!蹦鼙拘軐伲隇椤按竽憽睘椤案摇,“忍性”就是壯大膽量;又如:“白刃在前,斧 鈑在后,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敵也!保ā俄n非子·初見秦》)“不能死”是“不敢死拼”。請參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忍能對面為盜賊”一句的說明!霸弊忠簿褪恰霸觥薄R,本義是水漫出,后來引申為“增加”。趙歧注:“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睏畈壬睹献幼g注》譯本句為“增加他的能力”。趙注、楊譯都有可商之處,因為趙注至少是不明確;楊譯原文“其所不能”也是跟譯文“他的能力”搭配不攏;蛘J為“其所不能”是“曾益”的對象補語,它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詞“于”。

  譯文:“因此,上天將要把重任落到這些人身上(的時候),一定要使他們心神苦惱,筋骨勞動,肌膚消瘦,身體困乏,行動(的結果)違背他所想達到的目的;憑著以上處境,就可以使他們心神震動,膽量壯大,從而對以前不敢做的事兒有所促進!

  5,①人恒過,∥②然后能改;③困于心,④衡于慮,|||⑤而后作;|⑥徵于色,|||⑦發于聲,|||⑧而后喻。

  分析:(1)并列復句。分號隔開三部分,三部分都是連貫復句。第①分句以下各分句的主語都因承第①分句的“人”而省略,第二、第三兩個連貫復句的第一部分各又是并列復句!岸蟆笔沁B詞,表示先后相連,意思跟“然后”不同,“然后”是“這樣以后”;蛘f“而”表音節停頓,“后”是“以后”。

  (2)幾個“于”都是介引表處所的賓語的介詞,“于……”這種介詞結構一般是在動詞后面,只在近代文言里有偶爾在動詞前面的,F代漢語里表處所的介詞結構既可以在動詞前面,也可以在動詞后面,大體說來后面的比前面的地位更重要些。

  (3)困,本義是樹木被四壁圍著,引申為“圍困”,又引申為“困惑”。衡,音借為“橫”,趙歧注:“衡,橫也,橫塞其慮于胸臆之中。”不說音借,把“衡”作“衡量”講,也通。作,《說文》:“起也!本褪恰捌鹆ⅰ。又,(爾雅·釋言》:“作,為也。”或者說“作”當“創造”講。喻,明白;同樣的用法如:“故作書以喻意!保ā痘茨嫌,修務》)

  (4)上古文言單音詞為主,把這些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選用哪個詞兒就得看語言環境,從語言的內容和形式看,有的是古今一致的,如“過”、“改”、“心”;有的只是作為一個語素,如“困(苦)”、“慮(思慮)”、“色(面色)”、“徵(表現)”。翻譯時,不斷地作古今詞語內容和形式的比較和分析,能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從而能作準確的翻譯。

  譯文:“人們常常做錯了事,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慮阻塞,這才能振奮有為;表現在臉色上,發泄在言論中,這才能有所領悟。”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孟子的話富于辯證思想。

  6.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分析:(1)單句。謂語是主謂詞組。就主語跟謂語的邏輯關系來說,又具有條件和結果的關系!罢摺弊纸Y構中有個很長的附加部分,它的內部結構是并列復句,并列復句的兩部分各又是假設復句。假設復句各個分句的主語意思上是中心語“者”,不妨認為“者”代替“君主”一類人物。但結構上不能簡單地說“者”可以移到前面作主語。

  (2)拂,古音讀“弼”,“拂”在“滂”紐“物”部,“弼”在“并”紐“物”部,“滂”“并”旁紐。弼,本義是矯正弓弩的工具,引申義是糾正或者輔佐,《說文》:“弼,輔也!薄稜栄拧め屧b》:“弼,浦也!碑斒且炅x而非本義。其實“拂”就是“弗”,也就是“弼”,原是矯正弓形的工具。兩個“則”是轉折副詞,作“卻”講。趙歧注本句大意:“‘入’謂國內也,無法度大臣之家輔弼之士;‘出’謂國外也,無敵國可難,無外患可憂,則凡庸之君驕慢荒怠,國常以此亡也!

  譯文:“內部沒有執掌法度的大家和輔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沒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沒有外患,國家就經常處于走向滅亡的困境。”

  7.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分析:(1)然后,這樣而后,是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個條件,后面的是結果;又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論語·子罕》)“然后”、“而后”跟“則”相比,前者是必然條件;后者卻可以是單純的承接;如:“至家則君笑而立于門!保ā读钟X民傳》)包孕句。主語因泛指而省略!爸钡馁e語的并列復句,它們的主語也因泛指而省略。

 。2)“生”、“死”都是不及物動詞增加使動用法,后面可以補上代詞“之”。“于”是介詞,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在”,譯成現代漢語,介詞結構或者在動詞前面,或者在動詞后面。

  譯文:“這樣,就能夠知道在憂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樂中可以使人死亡!边@句話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發人們自強不息,戰斗不已。

 。劢虒W過程 設計]

 。ㄒ唬⿲  新課。

  教師: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王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孟子非常重視教育,他指出環境對人的思想意識影響極大,“富歲,子弟多賴(懶)”,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努力的決定性作用,“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張,有不少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風格,其文思想深刻,說理透徹,氣勢充沛,開合自如,長于論辯,有很強的說服力。

  我們學習這兩篇文章,先要懂得詞義、句意,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文章的論述特點。

  (二)朗讀課文。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課文。朗讀畢,酌情講評。注意字音:“粟”(sù)“畔”(qàn,通假“叛”)

  2.再讓全班同學齊讀課文。齊讀前提出“這篇主要談的是哪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讓同學在讀中思考,讀畢讓同學作答,暫不作結。

  (三)講解課文。

  第1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詞語。

  天時:指氣候、時機;時,季節。地利:指出河險要,城池堅固;利,利益,功用。人和:指齊心協力,能得民心;和,和順,諧和。

  2.內容。

  提問:開篇這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什么看法?

  講解:這兩句談的是戰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具備什么條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備“人和”這個條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這兩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論點。

  第2段“三里(1)之城,七里之郭,環(1)而攻(2)之(2)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1.詞語。

  (1)之:的。城:內城。郭:外城。環:圍繞,包圍。(1)而:連詞,前后是承接關系。(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卻。夫(fu):助詞,用在句首,表示要發議論。必:一定。者:指“得天時”這種情況。矣:語氣助詞,表肯定。然而:雖然這樣,但是。是:這。也:表判斷。

  2.內容。

  提問:本段內容談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聯系?

  講解:本段是設例(攻之而不勝)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中心論點的前半部分內容。

  第3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詞語。

  非:不是。也:表判斷。池:護城河。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堅:堅固。利:鋒利,銳利。粟:糧食。委:放棄。而:連詞,前后是承接關系。去:離開,逃走。之:代這座城池。

  2.內容。

  提問:本段內容談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聯系?

  講解:本段是設例(棄城逃走)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中心論點的后半部分內容。

  第4段“(1)故曰:域民不(1)以封疆(1)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2)之至,親戚(3)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2)以天下(4)之(1)所順,攻親戚之(2)所畔,(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詞語、句子。

  (1)(2)故:因此,所以。域:居住,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讓(使)……居住。(1)以:憑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1)之:的。固:穩固,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穩固。險:險要。威:震懾。道:治國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無道,違背道義;失,放棄。寡:少。(2)之,到。至:極點。親戚:內外親屬。畔:通假“叛”。(3)之:代失道者。順:順從,歸附。(2)以:用,拿。(4)之:助詞。(1)所:表動詞所涉及的對象,這里指歸附的力量。(2)所:這里指眾叛親離者!肮示佑胁粦穑瑧鸨貏僖印保捍司湟鉃椤耙虼,仁德之君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取勝”;君子,對統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稱;必:一定;矣:表肯定。

  2.內容。

  提問:本段內容談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講解:本段深入闡明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戰”的條件。本段通過對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的內容

  提問一: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決定勝敗的最重要的條件,其原因何在?

  講解:“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幫助,幫助越多,力量越大,戰斗力越強,勝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眾叛親離,哪還有什么力量,哪還有什么戰斗力,失敗是必然的。

  提問二:本篇主要是談戰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講解: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

  論證特點

  提問:本篇在論證方面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講解: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別設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ㄋ模⿲  新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引導學生討論孟子的政治主張,指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是反映孟子個人修養、對人生態度的代表作。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ㄎ澹┲笇ьA習。

  1.閱讀有關“提示”。

  2.依據書下注釋,大致了解本文所講的意思。

 。┲v析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畎畝(quǎn) 傅說(yuè) 膠鬲(gé)

  拂土(bì):同“弼” 空乏(kōng)

  2.指名依據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舉”等動詞的意義。

  發:起,被起用。 舉:被舉用,選拔。

  明確:“發”與“舉”意義不盡相同!鞍l”與“舉”既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干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

  4.討論第1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

  明確: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2)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明確: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的、販賣魚鹽的、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么作用?

  明確: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5.討論第2段。

  (1)講析重點詞語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八浴

  是:指示代詞,這。

  苦、勞、餓、空乏:原來都是形容詞,課文中均用為動詞。(注意:對初中生不可出現“使動”這一概念)

  拂:違背、受阻撓。

  亂:動詞,擾。(注意:讀“行拂亂其所為”一句時,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頓。)

  所以:介詞,課文中的“所以”可譯為“之所以……的原因”

  曾:與“增”通假。

  (2)指名試譯第2段,師生訂正。

  (3)明確:第2段與第1段的關系:第1段列舉六個特殊的事例,推斷歸納出第2段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又通過后面的結論,論證前面所舉六個人之所以在事業上能獲得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境,給人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然而,也正由于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了才干。(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闡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無好男”的道理)

  6.討論第3段。

  本節難度較大,可由教師逐句串講。

  (1)重點弄清下列詞語及句子

  恒:常常。 過:過錯。這里用作動詞,犯錯誤。

  然后:這樣以后。然,代詞,這樣,指有過失。

  衡:與“橫”通假,梗塞,不順利。

  征:觀察到,檢驗。

  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輔佐的賢士的規勸諷諫。拂,匡正過失。

  (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明確: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7.討論第4段。

  明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常處憂患,多受磨難,可以促使人奮發圖強,從而得“生”;耽于安樂,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敗、墮落,從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國家的興盛衰敗亦是如此。

 。ㄆ撸w納全文。

  1.討論論證方法。

  明確: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是由個別到一般,最后推斷出中心論點。即特殊論據——般論據——中心論點。

  2.討論寫作手法。

  明確:在論證上采用正反論證,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同一哲理的兩個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對于同一論題,多角度多層次地加以闡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瀉千里,使文章富有氣勢。

 。ò耍┚毩暋

  1.完成“理解·積累”三、四。

  2.補充作業 。

  (1)解釋句子中加點的字:(括號中為答案)

 、俟侍鞂⒔荡笕斡谑牵ù~,這個)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勞(勞損)其筋骨,餓(饑餓)其體膚,空乏(資源缺乏)其身……

 、诶Вǹ啵┯谛,衡(同“橫”,梗塞)于慮,而后作(奮起);征(觀察到,檢驗)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明白)。

《孟子》教學設計 篇11

  郭預衡

  閱讀《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特點。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影響甚大的儒者。《孟子》一書雖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卻也能夠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風格。

  孟子的生平事跡,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這篇列傳,包括十幾個人,始于孟子,終于墨子,是一篇戰國學者的合傳。重點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馬遷對孟子尤其尊重,開頭便說:“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蕴熳又劣谑耍美,何以異哉!”在這篇包括十幾個人的列傳中,司馬遷獨對孟子如此贊嘆,可見他對孟子的重視,不同一般。

  據這篇列傳,孟子的生平事跡大致是:孟子,魯國鄒(現在山東省鄒縣)人,為子思(孔子孫孔)的弟子(一說是再傳弟子)。他曾經去游說齊宣王、梁惠王,都沒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萬章等著《孟子》七篇,記錄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論。

  不管孟子是受業于子思,還是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他都算是孔子學說的嫡傳,是繼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學大師。朱熹《中庸章句序》稱孟子受學于子思,而子思受學于曾子。曾子是孔門之學的重要繼承者,《孟子》一書稱述曾子之處也較多,說孟子之學源于曾子,也未嘗不可。

  孟子繼承了孔門這一派的學術,到了戰國時期,就不太符合社會實際了。當時最合時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縱橫家。孟子對這幾家是深惡痛絕的。盡管如此,孟子卻無法轉移當時的社會風氣。退而著書,實不得已。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孟子·滕文公上》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這話既包括了他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學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他講人性本善,是為他的仁政理論提供哲學上的依據。這是對孔子仁政學說的一個重大發展。

  孟子講人性本善,是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說起的!豆珜O丑上》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瓱o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边@就是說,這種“不忍人之心”,每個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論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的結論!陡孀酉隆肪驼f:“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為堯舜”,則當時的諸侯自然都可以成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稱堯舜”者,是以堯舜時代的仁政為標準的。但堯舜時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樣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虛構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說得相當具體。例如《梁惠王上》講到“發政施仁”的時候,他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是孟子所謂仁政的一個理想輪廓。

  這一套理想雖多屬虛構的,但也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當時的現實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面對這樣的現實社會,孟子才構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來。

  孟子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夠“憂民之憂”,“與民同樂”。這是春秋以來重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這樣的思想是從孔子那里承襲下來的。不過,到了孟子,更為強烈!侗M心下》甚至有這樣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闭J為民貴君輕,社稷也可變置。這是新的觀念,反映了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新的變革,這比《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謂“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又進一步。說“民為貴”,“君為輕”,這是前人所不曾說,后人也不敢說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張君權至上,縱橫家宣傳貴士,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在當時獨樹一幟。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點。

  1善于論辯。前面說過,《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論辯,則全書皆然。當時公都子曾問孟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回答說:“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見《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辯”,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陡孀由稀分q人性,《滕文公上》之駁許行,都可為例。其駁許行有云:“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唬骸晒?’曰:‘冠素!唬骸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唬骸S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唬骸S子以釜甑、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运谝仔灯髡,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粍t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像這樣的一問一答,形式上仍是對話體,和《論語》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這樣的對話,又和《論語》有所不同。《論語》的對話,多是侃侃而談,這里則是針鋒相對的論辯。這是《孟子》文風的一個新的特點。

  2極有氣勢。這也和時代有關。戰國之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顧炎武《日知錄·周末風俗》),一般游士,都肆無忌憚,說話比較隨便。雖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談。寫成文章,多有氣勢磅礴的特點。孟子雖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國,也不免要游說的。他在《盡心下》里就說過:“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诒苏,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視王公大人,無所畏懼,也與孟子的個人修養有關。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談到“大丈夫”的人品時,還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庇辛诉@樣的修養,也就無所畏懼。在《公孫丑上》里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笔裁词呛迫恢畾?他解釋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庇纱丝磥恚睹献印肺恼轮袣鈩,同個人修養頗有關系。能夠無所畏懼,才敢放言無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當時的游士之辭,雖然都能放言無憚,而《孟子》之文,則又自有個人修養的特點。

  3富于形象。戰國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下》曾說:“戰國之文,深于比興,即其深于取象者也!钡睹献印分吧钣谌∠蟆,又與各家之文不盡相同,其取譬設喻,多講世俗故事。《離婁下》之講“齊人有一妻一妾”,即是顯例。這樣的故事,也許得之民間,也許出于虛構,而孟子用來說明事理,不僅增強了理論的說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氣息。這樣的文章,既有時代特征,又有個性特點。

《孟子》教學設計 篇12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兩章都是短小的議論文。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后發人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叭撕汀保褪窍挛恼f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鼻褰寡淖⑨屖牵骸懊窈蜑橘F,貴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笨梢娺@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本文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注,有說服力。比如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作者先用四個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鋪張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后陡然一轉,說出失敗的結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有了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在闡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時,作者也是先用了三個否定的排比句,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論;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短文開始一連用六個排比,舉出事實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練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順此事實,作者連用幾個短語得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結論,讓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經受磨練的好處,最終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課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夠理解它們的意思,并學習恰當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肮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病币欢,常常被人們引用,也應要求學生能背,能用。

  二、問題研究

  這兩則短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這兩則短文都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后,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后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練習說明

  一、朗讀并背誦課文。課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讀時要注意節奏。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特別是像本文這樣短小嚴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這兩篇短文的論點分別是什么?它們提出、闡述論點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此題意在讓學生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把握它們的論點。

  第一則短文的論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則短文的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它們主要都是針對最高統治者來說。

  這兩則短文都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情況作為事例,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最后歸結到統治者治國上。

  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后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三、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此題意在讓學生掌握這些通假字。

  1.距,通“拒”,抵御,抗拒。

  2.畔,通“叛”,背叛,叛亂。

  3.曾,通“增”,增加。

  4.衡,通“橫”,梗塞,不順。

  5.拂,通“弼”,輔佐。

  四、以兩篇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語句為話題,發表簡單的演講。

  此題意在培養學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意在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學生的演講要建立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不要為了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曲解原意。此外,演講時最好能舉一些具體事例,不要空發議論。

  教學建議

  一、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有文采,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這對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語言特色都會大有益處。

  二、初中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理解得很透徹,只要就文章能說出一二就可以了,不必做過多延伸。關于本文的論證方法也不必多講,只要能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就行了。水平較高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將這兩章的論證方法做一點簡單的比較,培養學生探討問題的能力。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提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向往著歷史上堯舜的功績,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發“仁心”上,力圖維護西周的井田制度,從而使天下歸順,達到成就王業,“黎民不饑不寒”的目的。這些都反映著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對于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萬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二、譯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ū热缫蛔┓綀A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三、珠聯璧合,相映生輝──《〈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較(任聿珍)

  《〈孟子〉二章》之二章,同為孟子的說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處。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異,從不同角度顯示了孟子說理散文的特點。是故,教學中采用比較法閱讀,可以收到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的效果。具體說來,可用如下“三讀法”教學。

  一讀課文,掌握精要,探討文題與論點的關系。

  此二章的標題,均是編者根據二章的結論語所擬。二章標題字數相等(皆八字),每章標題都是由兩個結構相同的短語構成,標題都用對比,觀點鮮明。然而,就標題與該文論點的關系而論,二章卻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論證戰爭勝負的條件取決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強調“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戰爭中的作用。是故,論點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時,戰爭的勝負又由統治者是否得道所決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這一番議論之后所得出的結論,是中心論點的深化,故而編者就把這一結論提煉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為該章的標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章主要強調艱苦奮斗的生活對人的磨礪作用。標題為文章的“眉目”,這里以論點為題,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顯豁。

  綜上,二章標題并非都是論點,可見與現代語體文中的議論文一樣:有的文題即論點,有的文題只是揭示論題。如此差互比較,自然會獲得一種參差之美。

  二讀課文,分析結構,討論二章的論證方法。

  此二章篇幅相當(皆由四段組成),但其結構各有特色。章一開篇提出論點之后,即以戰爭中攻守的得失利弊為論據,有力論證了前文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兩個分論點。據事論理,論證嚴密,且層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題。顯然,章一采用了總起分承、最后總結的結構方式。章二與之則恰恰相反,文章一開始就列舉了一系列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為事實論據,然后分析論證,兼之正反對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顯而易見,其結構方法為先分后總,論證方法為歸納推理法。可見,二章章法參差多變而析理透辟,議論參通,殊途而同歸。

  三讀課文,尋找修辭,體會孟文的語言特色。

  孟子這二章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這與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辭格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謂句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當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運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對比、對偶和頂針等修辭配合運用,也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贅舉。

  綜上,從課文《〈孟子〉二章》之“一斑”,即可“窺”出孟子說理散文之“全豹”: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等等。無疑,孟子說理散文的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同樣具有多方面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簡析(趙懷兵)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孟子》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讀準字音和節奏;辨析疑難字句,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品味文章語言的音樂美。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自主學習,歸納文言詞匯。

  3、情感態度與價值: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啟迪學生明白“人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走近孟子

  請同學們細讀材料,并猜猜他是誰?

  材料一:關于他,有個美麗的故事,他的母親為了讓他順利成才,千方百計尋覓好環境,竟三次搬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戰國時代,面對統治者是“皰有肥肉, 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的現象。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

  材料三:他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提倡“仁政”的治國之道。

  材料四:他的許多精辟言論為人們所傳誦,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緣術求魚”等等。

  二、初讀課文,疏通句意

  1、請學生自瀆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理解文意。

  老師適當點評:本文語句整齊,富有節奏和氣勢,讀時要注意節奏。

  例:哉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2、學生質疑問難,進行生生對話、師生對話。

  3、學生再有感情地自讀、齊讀課文。

  4、教師范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請學生模仿老師的停頓方法自讀課文一遍,跟讀錄音一遍,然后請幾名學生選擇認為自己讀得最好的語句試讀。

  4、疏通文意。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較難,可在學生自譯的基礎上,老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老師點評與歸納:(1)發、舉:被任用;(2)苦、勞、餓、空乏、動亂、忍:屬使動用法,都可用“使……痛苦”的結構來翻譯;(3)入、出:“在國內,在國外”;(4)“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屬狀語后置的倒裝,翻譯時要注意語言順序。

  5、請學生再有節奏地齊讀一遍,體會文章的音樂美。

  三、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1、梳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構。

  提出論點¬——用概括性很強的實例證明,再從理論上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闡明“人和”的實質。

  2、請學生在通讀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寫出其思路,先小組內交流研究后,各小組推選代表發言。

  討論后明確:連用六個排比,闡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結論¬——從正反兩面論證,說明經受磨煉的好處¬——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請學生根據板書的提示,嘗試著背誦課文。

  四、賞讀課文,品味語言

  這兩篇文章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卻仍為人們所贊頌,同學們你又最欣賞它們的哪一方面?

  主要方面:語言上:句式整齊,近似對仗,運用大量排比,讀起來不僅瑯瑯上口,而且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結構上:這兩篇文章結構緊湊、嚴密,渾然一體。

  五、拓展練習

  1、孟子以其酣暢淋漓的論述,闡明了“逆境造就人才”這個道理。請同學們聯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看法。(學生先思考、交流,后推舉代表發言)

  2、請學生找出兩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例:畔——叛(背叛)       曾——增(增加)

  衡——橫(梗塞,指不順)   拂——弼(輔佐)

《孟子》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孟子》教學設計(精選22篇)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孟子》教學設計(精選18篇)

    學習目標:1.通過各種閱讀方式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熟讀成誦,增強文言語感;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懂得要正確面對逆境。...

  • 《孟子》教學設計(精選19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孟子》教學設計(精選23篇)

    【經典案例】[教學目標]1.學習兩篇短論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分縷析、環環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2.了解并掌握課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

  • 《童趣》教學設計(通用14篇)

    《童趣》教學設計饒平縣龍灣慈云中學 吳偉一、教材分析:《童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人生。...

  • 《孟子》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的: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重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 《孤獨之旅》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鑒賞小說的方法。3、感悟人物的成長歷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 《童趣》教案(精選15篇)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 《理想》教學設計(通用16篇)

    6.理想2004年9月 日星期 課型:講讀課 設計者:高學習目標: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超碰在线 | 亚洲不卡在线观看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A | 夜夜夜夜猛噜噜噜噜噜婷婷 | 又色又爽又高潮免费视频国产 | 被仇人调教成禁脔h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女警 |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拍 | 特级毛片内射www无码 | 亚洲无人区码一二三码区别图片 | japanese中年熟妇 | 91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久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欧美a在线 | 国产成年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一片 | 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 | 免费无遮挡男女视频 | 国产区免费在线观看 | 午夜写真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 免费看片成人 | 国产自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大全免费 | 岛国av免费在线观看 | 91毛片免费观看 |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 成a人v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亚洲欧美 | 草1024榴社区成人影院入口 | 国产午夜手机精彩视频 | 天堂亚洲精品 |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本专区 | 人妻日本无中文字幕无码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免费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XXX波多野结衣苍井空 |